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11月手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84例椎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分为:A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B种,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C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D种,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以肿瘤所在部位:颈段、胸段、腰骶段分别进行评价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结果]颈段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的切除首选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腰骶段神经鞘瘤建议采用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段神经鞘瘤患者适用于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结论]进行椎管内髓外神经鞘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时,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成人椎管内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1月。201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6例成人椎管内肿瘤患者,男193例,女性153例。年龄:18—76岁,平均(43.8±12.3)岁。颈段98个(28.3%),胸段135个(39.0%),腰段75个(21.7%),骶段38个(11.0%)。肿瘤位于脊髓腹侧者,采用前入路或者侧前方入路,共计22例。肿瘤位于背侧及侧方者则采用常规后方入路手术,共324例。2000年以前肿瘤切除术后均行融合术但未行有效的内固定术,共123例。2000年以后共计223例,其中术中减压后影响脊柱稳定性者193例,均行融合及内固术。结果:椎管内肿瘤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常见,全组手术完全切除率为70.5%,次全切除率为21.7%,部分切除率为7.8%。肿瘤复发率为3.8%。术后ASIA神经功能评价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恢复至E级者278例(88.0%)。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率为72.7%,JOA括约肌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5.5%,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内肿瘤以髓外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方法,复发率和肿瘤的全切除率有关,同时术中应注意稳定性的评估,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方式给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月收治7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男39例,女32例,年龄25~99岁,平均51.6岁;颈段22例,胸段24例,腰、骶段25例,3例肿瘤位于髓内,66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硬膜外。均行后路椎板切除入路手术治疗,术中57例采用半椎板切除,6例行全椎板切除,2例行多节段半椎板切除,6例行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关节切除以完全暴露肿瘤组织,切除肿瘤;其中载瘤神经根与肿瘤无法分离而一并切除者9例;14例行全椎板切除或多节段半椎板切除或半椎板联合患侧关节突切除者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8~70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及植骨融合情况,复查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手术时间2~6h,平均3.5h;术中出血量300~800ml,平均450ml。71例患者肿瘤均获完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鞘瘤。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后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脑脊液漏,4例患者出现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后康复。随访期内(8~70个月)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复查MRI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采用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见椎体滑脱、失稳现象。结论:后路椎板切除入路能充分暴露肿瘤,有利于完全切除肿瘤,采用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脊椎管内脑脊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了32例脊椎管内脑脊膜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等特点。方法:从1990-1999年收治32例椎管内脊膜瘤,颈段9例,胸段21例,颈胸段2例。结果:31例得到完整切除,1例大部切除。随访半年-8年4个月,平均3年8个月。优良率为90.6%。结论:(1)椎管内脊膜瘤是椎客内较常见的肿瘤,有复发倾向。(2)多位于胸段,其次为颈段,腰骶段少见。(3)肿瘤必须经病理切片检查才能确诊。(4)彻底切除肿瘤,合理的手术进路及熟练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性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多发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16~81岁,(51.0±21.2)岁。病程2~27月,(11.0±7.6)月。均无皮肤咖啡斑及体表神经纤维瘤,头颅MR未见异常。增强MR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46个,其中≥0.5cm肿瘤35个,肿瘤累及颈段1例,累及胸段5例,累及腰骶段12例。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1cm者切除半椎板,在显微镜下操作,力争保留重要的载瘤神经而将肿瘤自神经上剔除,如肿瘤与神经无法分离,尽可能游离神经根在切除肿瘤后行神经根吻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术后戴颈围领、围腰保护2个月,同时训练腰背部肌肉。结果15例手术肿瘤全切12例,其中1例行神经根吻合;未全切的3例中2例术前诊断为多发神经纤维瘤或神经鞘瘤,因部位散在且直径〈0.5cm未考虑手术切除,另1例术中见肿瘤与多根神经根粘连,病理为转移瘤,仅行部分切除减压术。手术共切除肿瘤33个。病理: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1例,室管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腺癌转移1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22个月死亡,转移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余13例随访4~72个月,平均30.1月,肿瘤无复发增长,其中2例多发神经鞘瘤未手术全切除者分别随访12、43个月,肿瘤无明显增长。13例存活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术前75.4±13.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97.7±6.0,t=-7.366,P=0.000)。结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多发肿瘤以良性居多,中老年多见,半椎板及次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0.5cm的无症状肿瘤可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6.
经单侧椎板"微孔"入路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显微切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微创治疗与脊柱功能保护的关系。方法 24例椎管内原发肿瘤位于颈段、胸段、腰段硬膜内或硬膜外腔,直径为0.9~3.0cm。精确定位下,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情况,用磨钻磨开单侧椎板形成“微孔”,经此入路用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结果 经手术切除以及术后病理证实,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分别为9例、12例、3例,肿瘤全切除。术后3d均可转身运动,术后1周鼓励下床;无需要颈托、腰围等保护。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随访6个月CT检查未见脊柱骨性结构变形。结论 单侧椎板“微孔”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彻底,是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一种疗效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11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1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脊膜瘤手术全切除,1例椎管内外脂肪肉瘤次全切除。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更加有利于对偏侧生长在椎管外侧部分肿瘤的显露和全切除,并能进一步提高脊髓脊柱手术的微创性,并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半椎板锁孔入路肿瘤显微切除、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等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肿瘤.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高颈段锥管内肿瘤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并对手术入路、术中技巧等问题进行讨论. 结果 髓外硬膜下肿瘤经椎板锁孔入路全切除23例;硬膜外2例,采取后正中和侧方入路全切除;髓内肿瘤8例,其中5例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其中4例采用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手术后复发3例,1例为脊膜瘤术后多次复发并手术,2例为髓内星形细胞瘤.无手术死亡.出院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7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好转后逐渐加重3例.28例恢复健康,3例生活自理,2例严重残疾. 结论 半椎板单或多锁孔入路,可全切3节段内的肿瘤;全椎板切除减压的术式适用于髓内不能全切的恶性肿瘤患者;椎板与棘突整体切除加复位的方法适用于跨4个脊髓节段以上的椎管内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柱椎管内肿瘤的疗效。方法应用椎板成形术治疗18例脊柱椎管内肿瘤患者,分析该术式对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情况,随访术后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结果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3例,硬膜下肿瘤10例,髓内肿瘤5例。手术行椎管扩大成形2~6(3.8±0.9)个节段。患者肿瘤均是全切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2个月。JOA评分从术前8.2分±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5.0分±1.9分,平均改善率为82.9%±8.8%。所有患者成形椎板复位固定情况良好,骨性融合情况良好,未出现移位,脊柱没有出现不稳定。结论椎板成形术对椎管内肿瘤显露良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6年共收治椎管内肿物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11岁。颈段1例,胸段4例,腰段2例。神经鞘瘤、脊膜瘤、室管膜瘤(良性)各2例,肠源性囊肿1例。占据1.5~4个脊髓节段。手术采用单开门椎管成形、显微切除椎管内肿物、椎板棘突复合体复位“关门”重建椎管。结果:本组椎板开门2-4个,平均2.5个,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无椎管内血肿引起脊髓压迫症状的病例发生。6例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5年,平均28个月。X线片示脊椎序列正常,未见脊柱侧后凸等畸形。5例复查CT显示椎板棘突复合体无移位。6例复查MRI,椎管内肿瘤切除彻底无复发,无椎管狭窄,未见椎管后部畸形改变。结论:单开门椎管后部结构重建治疗儿童椎管内良性肿瘤,最大可能保护了儿童脊柱的解剖结构,可避免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3年123例椎管内肿瘤的治疗结果。结果:脊膜瘤24例(19.5%),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32例(26.0%),室管膜瘤8例(6.5%),星形细胞瘤13例(10.6%),脂肪瘤10例(8.1%),转移瘤5例(4.1%),血管瘤5例(4.1%),蛛网膜囊肿9例(7.3%),其它17例(13.8%)。其中髓外硬膜内57.7%,硬膜外21.1%,髓内22.8%。颈段30.1%,胸段37.4%,腰段19.5%,骶段13.0%。髓外肿瘤70.1%,髓内肿瘤60.7%,全切除率69.1%。运动改善率75.2%。感觉障碍改善73.8%,括约肌功能改善77.8%。结论:椎管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术中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重建稳定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复合鼻外伤整形美容I期修复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54例外伤在1个月之内,结合体征及鼻骨CT扫描,确诊为复合鼻外伤的患者。通过鼻骨三维重建CT扫描及术中所见,分析外伤部位。然后于鼻内镜下采取综合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手术中尽量保留骨与软骨,以维护鼻中隔的支架结构,治疗鼻中隔偏曲。鼻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囊入路行鼻骨复位术,在鼻骨骨折的底表面明视下将骨折复位。结果外鼻支架双侧骨折占92.59%(50/54),鼻中隔软骨损伤占92.59%(50/54),筛骨垂直板骨折占70.37%(38154),犁骨偏曲骨折占22.22%(12/54)。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术方式有:软骨推移42.59%(23/54),“井”字划痕24.07%(13/54),条状切除38.89%(21/54),骨折移位61.11%(33/54),骨部分切除31.48%(17/54)。54例中,显效90.74%(49/54),好转9.26%(5/54)。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整形术联合经鼻中隔剥离黏膜囊入路鼻骨复位整形美容术,疗效好,能同时解决外形与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照研究的系统分析,探讨手术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随机研究,按照Cochrane推荐的文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共有10组研究中心的1 567例患者的数据纳入进行Meta分析.结果 单纯手术切除治疗与药物(奥曲肽)治疗、全身放化疗、经动脉治疗、射频消融术等非手术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相比较,3年生存率(OR:0.07,95%CI:0.02,0.22;Pheterogeneity=0.93,P<0.00001)及5年生存率(OR:0.19,95% CI:0.15,0.24;Pheterogeneity=0.1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组的3、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安全有效且较其他非手术治疗在生存期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Tentorial meningiomas comprise 3-5% of the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sinus invasion require special surgical skills.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come of 29 patients (30 tumors) with tentorial meningiomas surgically treated. The study included 22 female and seven male patients, with age of 18-76 years old, and a follow-up of 6-179 months. Eight tumors were located on the inner tentorial ring, 15 on the outer ring, four were falcotentorial, and three attached/invading the torcula. Outcome was analyzed using survival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curves. Twenty-seven tumors were WHO grade I and three were grades II-III. Total and subtotal resections were reached in 87.5% and 12.5% of tumors. Survival was better for patients with grade I tumors and similar according to sex, location, size, and extent of resection. Recurrence/regrowing rate was 12.5%. RFS curves were better for patients with grade I or with radical resection and similar according to sex, location, and size. There was no operative mortality. Permanent postoperative cranial nerve deficits occurred in 9.7% (all inner ring tumors). Despite being many times large-siz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entorial meningiomas gives good results. 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currence were histopathologic grade III and subtotal resection. Radical resection allowed better results. Nevertheless, subtotal resection may be acceptable for cases with cranial nerves or sinuses invas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推切术(简称推切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普通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选择推切术(n=22,推切术组)与TURBT(n=24,TURBT组)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肉眼血尿及二次经尿道电切术发生率。结果:推切术组手术时间短于TURBT组[(36.5±10.0)min vs(40.9±9.5)min,t=-3.015,P=0.003]。TURBT组术中5例(20.83%)出现闭孔神经反射,高于推切术组(0)(P=0.000)。推切术组术后肉眼血尿时间明显少于TURBT组[(2.3±1.1)d vs(3.0±1.4)d,t=-3.759,P=0.000]。TURBT组术中9例(37.5%)需二次行经尿道电切术,高于推切术组4例(18.18%)(P=0.003)。两组均随访12~32个月,中位数均为18个月,推切术组膀胱肿瘤复发率为22.73%(5/22),TURBT组为29.17%(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13,P=0.235)。结论:推切术治疗NMIBC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TURBT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闭孔神经反射,促进术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患者的性腺切除途径及其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年6月至2009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74例AIS患者的性腺切除途径、术后病理结果及性腺位置等特点。结果 74例患者均手术切除双侧性腺。其中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48例,平均年龄22.0岁,有家族史者3例(6.25%),术中探查发现25例双侧性腺均位于盆腔(52.1%),13例双侧性腺均位于腹股沟内(27.1%);不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IAIS)26例,平均年龄16.5岁,有家族史者5例(19.2%),术中探查发现3例双侧性腺均位于盆腔内(11.5%),9例双侧性腺均位于腹股沟内(34.6%),10例双侧性腺均为于大阴唇中(38.5%)。CAIS患者中,开腹切除性腺21例,腹腔镜下性腺切除27例;IAIS患者中,9例开腹切除性腺,7例腹腔镜下性腺切除,10例经会阴切除性腺。术后病理证实睾丸肿瘤的发生率为18.9%,恶性肿瘤占4.1%。结论 IAIS的患者就诊和手术的平均年龄均较CAIS患者年轻,IAIS的患者较CAIS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双侧性腺位于盆腔的患者中CAIS多于IAIS,性腺降至腹股沟和大阴唇内的患者中IAIS多于CAIS。AIS患者性腺肿瘤发生率较高,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参考性腺的位置采用经会阴及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性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4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运用显微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达SimpsonⅠ级全切除25例(51.0%),Ⅱ级切除17例(34.7%),次全切除7例(14.3%),无手术死亡。随访47例,随访时间平均2.4年(6个月~4年)。37(78.7%)例正常工作,7(14.9%)例能生活自理,3例(6.4%)生活需他人照顾。随访6个月时面听神经功能保留分别为42例(89.4%)与24例(51.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非常适宜的入路,术中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合理运用显微技术,能够理想地切除肿瘤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治疗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因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行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ir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模型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肿瘤是否复发进行随访。结果:尿找瘤细胞阳性(P=0.036)及病理高级别(P=0.011)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浸润型肿瘤(pT2、pT3)及并发脉管瘤栓者,术后行局部放疗不能降低复发风险(P=0.660)。对具有复发危险因素者,术后行膀胱灌注能降低复发风险(P=0.037)。对于肿瘤位于输尿管远端需行输尿管膀胱再植者,术中打开膀胱与未打开膀胱相比,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结论:临床应提高对术前尿找瘤细胞检查的重视程度,因为它既是明确上尿路肿瘤诊断的常用方法,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对具有病理高级别及尿找瘤细胞阳性等复发危险因素者,术后应行膀胱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39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中恶性肿瘤23例,良性肿瘤16例.16例良性肿瘤患者均获得完整切除,随访无复发患者.23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完整切除17例,姑息性手术切除6例,其中,剖腹探查活检3例.肿瘤完全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5.0%;姑息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3个月,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50.0%、33.3%.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诊断和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着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腹膜后肿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积极的外科治疗、争取完整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的161例胃黏膜皱襞粗大的临床资料。常规胃镜下活检未能明确诊断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或超声胃镜下深凿活检。结果161例中慢性炎症79例(49.1%),胃癌67例(41.6%),恶性淋巴瘤11例(6.8%),Menetrier病2例(1.2%),急性炎症1例(0.6%),未见明显病变1例(0.6%);幽门螺杆菌阳性率42.2%(68/161),其中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4.3%(23/67)。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15例(9.3%):慢性炎症5例,胃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Menetrier病1例。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病变部位分布上,全胃均有病变10例,胃底病变10例,胃体病变86例,胃窦病变5例,胃底和胃体均有病变31例,胃体和胃窦均有病变19例;其中10例全胃均有病变的病理诊断均为胃癌。胃癌与慢性炎症胃镜下均可表现为扩张性差(χ^2=10.093,P=0.001)、蠕动差(χ^2=19.116,P=0.000)、胃腔变窄(χ^2=18.159,P=0.000)、质地硬(χ^2=54.302,P=0.000)、质地脆(χ^2=6.132,P=0.013)、糜烂(χ^2=5.619,P=0.018)和溃疡(χ^2=22.743,P=0.000),但两者以上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发现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诊断上以慢性炎症、胃癌和恶性淋巴瘤为主,偶见Menetrier病和急性炎症。病变部位以胃体居多,当全胃受累时多诊断为胃癌。诊断为恶性病变(胃癌和恶性淋巴瘤)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胃镜下多合并溃疡,扩张性和蠕动性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