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腭部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腭部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方法将34例18~35岁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种植分析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测量腭部20个感兴趣部位的骨厚度,计算长度3.0mm和6.0mm种植体的可植入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孔后3.0mm距腭中线6.0mm处骨厚度值最大,为(8.7±2.7)mm,分别有94.1%、73.5%的个体适合植入长度3.0mm、6.0mm的种植体。只有在P6D0处(P=0.035)和P12D0处(P=0.040),骨厚度测量值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腭部骨厚度变异大,腭正中区域适合植入短种植体,腭旁侧区域适合植入较长的种植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不同人群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为与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相关或经上颌窦外侧骨壁入路的手术,提供手术指导以及来评估术前风险和了解手术的难易程度。方法选择331例CBCT检查的影像资料中,牙位15、16、17、25、26、27对应上颌窦外侧骨壁完好的影像资料,通过Planmeca Romexis 3.1.0.R软件进行测量,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资料中,上颌窦外侧骨壁几乎都是在16、26处骨壁最厚;所有数据中,最薄处骨壁见于上颌第二磨牙处,为0.5 mm,最厚处骨壁见于上颌第一磨牙处,为10.92 mm。相同牙位情况下,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及有、无牙间,除27男女间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BCT可以很精确的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年龄、性别、种族、有无牙情况对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并无太大影响,但不同牙位及个体间具体骨厚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成釉细胞瘤的锥形束CT(CB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理确诊的有完整CBCT影像资料的37例成釉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不同CBCT表现。结果 37例资料中,31例为原发病例,6例为复发病例。CBCT表现: 37例病变中,有 36例(97.3%)为骨内型,其中多房型 17例,单房型 17例,蜂窝型 2例; 1例(2.7%)为骨外型,即软组织型。88.2%(15/17)多房型病变内见舌形嵴;34例(94.4%)颌骨呈唇颊侧或(和)腭舌侧膨隆,颌骨骨密质局部不连续。结论 CBCT检查能精确地反映成釉细胞瘤病变形态和内部结构,对其术前诊断及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彩莲  杨咪  王小琴 《口腔医学》2022,42(3):271-275
下颌中切牙作为正畸导向,常需较大范围的移动,而此区域牙槽骨厚度相对较薄,矫治过程中易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等不良后果.因此,充分了解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工具与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下中切牙区牙槽骨主要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进行观测.其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下切牙倾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对拟种植区域的骨密度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探讨其在种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牙科锥形束CT机,扫描43例拟种植患者缺牙区,利用examvision软件重建扫描图像,测量53个预种植位点骨密度。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不同区域骨密度的差异。结果:下颌前牙区的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为(922.71±182.41)HU;其次为上前牙区(692.37±71.55)HU、下颌后牙区(542.17±197.40)HU;上颌后牙区骨密度值最小,为(323.57±108.92)HU。缺牙区域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有预种植区域中,下前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大,上颌后牙区平均骨密度值最小。锥形束CT提供了种植区骨质的情况,对术前种植部位选择,植入和手术方案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为口腔种植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手术指导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12例研究对象的上颌窦CBCT影像资料,结合种植专用Simplan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测量截面,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2例(824侧)研究对象中,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平均厚度在上颌第二前磨牙(P2)、上颌第一磨牙(M1)和上颌第二磨牙(M2)区分别为(2.23±1.07) mm、(2.19±1.45) mm和(1.41±0.81) mm;左右侧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在 P2区具有显著差异(P<0.01);男女间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在P2和 M2具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较女性稍厚;不同年龄组中M1和 M2区的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有显著差异(P<0.05);牙缺失对于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的变化无显著影响。结论:锥形束CT可精确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的厚度变化,不同牙位对应的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不同,上颌前磨牙区高于上颌磨牙区,最薄处位于M2区。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和左右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颌骨细微结构成像、重建及无创性骨量测定的临床可行性,以及运用锥形束CT的Iviewer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软件,对颌骨密度测量的可重复性,为临床牙周病患者诊断、预后及接受种植修复,正畸支抗设计时进行骨量评估提供方法。方法:使用CBCT机在相同条件下投照10名健康成年上颌骨前牙区,在Iviewer软件下进行重建,并由同一研究者测量上颌中切牙牙槽间隔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相对骨密度值3次,比较3次测量间有无差异。使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均数间两两比较的方差分析。结果:3个测量区(3个牙槽间隔牙槽骨)相对骨密度均值(VALUEⅠ、VALUEⅡ、VALUEⅢ)3次测量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BCT可用于颌骨骨密度的测量,运用CBCT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技术,可对牙槽骨骨密度进行测量。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在颌骨局部骨结构的检测方面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治疗中不同骨面型患者种植支抗类型的选用和植入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在成年正畸患者中,按照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及纳入标准选择45例病例,均分为高角、均角和低角3组。利用CBCT采集患者颅面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对下颌后牙区颊侧不同高度(距牙槽嵴顶4、6、8mm处)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3组在下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同组内厚度4 mm组<6 mm组<8 mm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颊侧4 mm处即可进行种植支抗植入,而低角组的骨皮质厚度较高,最好选用助攻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nted tomography,CBCT)图像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8个人类湿颅标本经CBCT扫描后测量图像上牙尖点到釉牙骨质界距离(T-CEJ)、牙尖点到牙槽嵴顶距离(T-BM)、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距离(CEJ—BM)。在标本上实际测量以上项目。将两种测量值进行配对f检验。选择一定数量的位点重复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CBCT测量值均略小于标本实际测量值。其中对T-CEJ的测量两种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差值均值为-0.041mm;对T-BM和CEJ-BM的测量两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差值均值分别为-0.268mm和-0.208mm。所有重复测量的ICC均大于0.96。结论CBCT测量牙槽骨高度与标本测量虽然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差异较小,在临床实际可接受范围之内。CBCT测量的可靠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CT相比,锥形束CT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放射剂量低和扫描速度快等优点,为口腔医学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该文就锥形束CT目前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及了解其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是正畸矫治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可为颌骨内埋伏牙提供精确的动态三维图像及六面三维视角定位,获得直观的埋伏牙断层影像。作者采用CBCT对19例20颗埋伏牙进行定位分析,并对其作了分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颏部可取骨块的厚度及高度,为自体骨移植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132例中国汉族正常人CBCT的下颌矢状面图像进行测量分析.观察指标:在牙体正中矢状面上,测量根尖向根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UD)、下颌骨下缘向冠方5mm中心处至唇侧皮质骨表面的距离(DD)以及两者间的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上颌前牙区龈乳头充满牙间接触点根方楔形间隙时(以下简称龈乳头充满)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读学生15人,共纳入62个龈乳头,进行印模技术结合造影间接牙龈显影的锥形束CT拍摄后测量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及厚度,临床测量龈乳头宽度,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自然人群中上颌前牙区健康牙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为(3.67 ±0.51) mm(均<5 mm);龈乳头厚度为(8.38±0.75) mm;龈乳头宽度为(4.35±1.03) mm.中切牙与侧切牙间骨嵴顶处龈乳头厚度为(7.97±0.56) mm,与中切牙间及侧切牙与尖牙间的龈乳头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的龈乳头高度与厚度呈中度正相关(r=0.433,P<0.001).结论 应用锥形束CT拍摄能获得龈乳头的清晰影像并可测量其相关指标,牙龈健康的自然人群上颌前牙区龈乳头充满时骨嵴顶处龈乳头高度均<5 mm;骨嵴顶处龈乳头高度、厚度、宽度两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中切牙不同唇倾度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影像资料,按照下颌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分为3组,即舌倾组L1-MP<85.6°;正常组L1-MP为85.6°~99.6°;唇倾组L1-MP>99.6°。三维重建CBCT,在矢状面图像上沿下颌中切牙长轴,选择牙槽骨截面最大的图像,将牙根从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点平均分为4段,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合计得到总厚度,观察计数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中1/2、根尖1/4及根尖处牙槽骨厚度唇侧均小于舌侧。舌侧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均为舌倾组小于唇倾组, 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根尖1/4、根中1/2处舌倾组比唇倾组薄。唇倾组和舌倾组的骨开裂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中切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从根尖区到根颈区逐渐变小,舌倾组舌侧及牙槽骨总厚度比唇倾组薄,下颌中切牙牙轴过度唇倾或舌倾易发生骨开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锥形束CT(CBCT)法在不同牙位、不同牙龈生物型及不同牙龈退缩类型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40例患者(225颗患牙)为研究对象,测量上颌前牙区龈缘下2 mm各患牙的牙龈厚度,比较其在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牙龈退缩类型的差异。结果 中切牙的牙龈厚度(1.56±0.32) mm>侧切牙的牙龈厚度(1.34±0.28) mm>尖牙的牙龈厚度(1.13±0.24) mm;无退缩牙龈厚度(1.42±0.38) mm>退缩牙龈厚度(1.19±0.37) mm,退缩程度越深,牙龈厚度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切牙多为厚龈型,侧切牙和尖牙多为薄龈型;大部分患者为薄龈生物型,薄龈型相比厚龈型更容易发生牙龈退缩。CBCT法测量牙龈厚度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结论 CBCT法在上颌前牙区不同牙位、牙龈生物型及牙龈退缩类型上评估牙龈厚度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有助于牙科医生选择牙周治疗方案、评估美学修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手术的41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性别、年龄(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下颌前磨牙完整组、下颌前磨牙缺失组)进行分组,采用CBCT斜横截面重建法分析不同组间AL发生率及长度差异。结果 415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存在AL,AL发生率为81.4%;AL长度为0.25~5.40 mm,平均(2.07±0.95)mm;左侧下颌骨AL长度[(2.24±1.10)mm]大于右侧[(1.98±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40,P=0.002)。下颌前磨牙完整组AL发生率(83.8%)明显高于下颌前磨牙缺失组(59.0%),且20~<45岁组、45~<60岁组、60~75岁组AL发生率依...  相似文献   

18.
用锥形束CT辅助诊断牛牙症根折伴牙内吸收1例,锥形束CT对该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腭部骨的骨密度,为确定腭部种植体稳定植入的部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将34例18~35岁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EZ种植分析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测量腭部20个感兴趣部位的骨密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腭部骨20个测量部位中,骨密度均值为332.1~700.4HU不等。腭部骨往后方和侧方,骨密度均有下降趋势。男、女之间各部位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在P6D0(t=2.398,P〈0.05)、P12D0(t=2.597,P〈0.05)两个部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锥形束CT评估腭部骨的骨密度,有助于支抗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