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12例错牙合畸形患儿资料,采用安氏分类法分为Ⅰ类(42例)、Ⅱ类(38例)和Ⅲ类(32例)。利用口腔B超测量舌体积,头颅侧位片评估舌骨位置,锥形束CT(CBCT)测量气道容积和评估颌面部形态。对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Ⅲ类患儿舌体积显著大于Ⅰ类和Ⅱ类(P<0.05);Ⅱ类患儿H-FH、H-MP显著大于Ⅰ类和Ⅲ类,H-VL显著小于Ⅰ类和Ⅲ类(P<0.05);Ⅲ类患儿H-FH、H-MP显著小于Ⅰ类,H-S显著大于Ⅰ类(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V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Ⅰ类、Ⅱ类,Ⅲ类患儿V显著小于Ⅰ类和Ⅱ类(P<0.05);3组患儿S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Ⅱ类、Ⅰ类、Ⅲ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ANB角从小到大依次为Ⅲ类、Ⅱ类、Ⅰ类,组间差异显著(P<0.05);患儿舌体积与V、V、 SNB呈正相关,与H-FH、ANB呈负相关(P<0.05);H-FH和H-MP与SNB角呈负相关,与H-MP和 ANB角呈正相关(P<0.05);患儿V与SNB角呈负相关,V与ANB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大,舌骨向上移位,鼻咽容积较小。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较小,舌骨向下移位,口咽容积较小。错牙合畸形患儿舌体积、舌骨位置、气道容积及颌面部形态具有相关性。正畸治疗时,应重视下颌骨后退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美观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Invivo5软件测量成人骨性Ⅲ类错口咽气道容积大小和舌骨位置,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口咽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和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筛选出60例骨性Ⅰ类错作为对照组;将成人骨性Ⅲ类错分为上颌后缩组和下颌前突组,每组60例。采用第三方软件Invivo5将CB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系,应用测量工具测量口咽气道及舌骨位置,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上述3组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成人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分别较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口咽气道容积大(P<0.05),但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与骨性Ⅰ类组口咽气道容积无显著差异(P>0.05);舌骨矢状向位置由前到后为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P<0.05);舌骨垂直向位置,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组显著高于上颌后缩组、骨性Ⅰ类组(P<0.05),但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组与骨性Ⅰ类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畸形上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容积、形态、走向、舌骨矢状位置影响更为显著。CBCT及Invivo5是评价上气道的实用工具,可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错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及舌骨位置、制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的牙周炎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和细菌分布及骨硬化蛋白与常规牙周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2019年6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根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分为Ⅱ期组(n=27)、Ⅲ期组(n=42)和Ⅳ期组(n=22),另选择同期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30)。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收集患牙颊面、舌面近中侧位点的龈沟液及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在体检当天进行以上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SS 23.0软件包分析数据,BI分级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法,PD、CAL与骨硬化蛋白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治疗前、治疗后Ⅱ期组患者平均PD、平均CAL显著小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前Ⅳ期组平均CAL显著大于Ⅲ期组(P<0.05);治疗后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平均PD、平均CAL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Ⅲ期组平均PD显著小于Ⅳ期组(P<0.05)。治疗前Ⅱ期组BI分级2级(85.19%)显著高于Ⅲ期组(19.05%)和Ⅳ期组(18.18%)(P<0.05);治疗前Ⅲ期组3级(64.29%)显著高于Ⅱ期组3级(14.81%)(P<0.05)。治疗前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治疗后Ⅱ、Ⅲ、Ⅳ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Ⅱ期组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Ⅲ期组及Ⅳ期组(P<0.05)。不同牙周炎分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PD、CAL、BI分级与龈沟液骨硬化蛋白均呈正相关(P<0.05)。Ⅳ期组检出细菌数目大于Ⅲ期组及Ⅱ期组,各期牙周炎患者均以厌氧菌为主,优势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核梭杆菌、产黑色素普氏菌。结论:骨硬化蛋白表达水平与牙周炎患者PD、CAL、BI分级密切相关,不同分期牙周炎患者龈沟液、牙菌斑中细菌定植水平不同。检测骨硬化蛋白水平、牙周微生物培养鉴定,有助于对牙周炎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性别和安氏Ⅰ、 Ⅱ1、Ⅱ2、Ⅲ类之间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骨性结构的差异。方法 对123例不同安氏分类错畸形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使用Mimics19.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面上对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髁突高度、髁突水平角、髁突半径、髁突前后径以及髁突长轴径进行测量分析,对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采用Pullinger法进行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安氏Ⅰ类、Ⅱ1类、Ⅱ2类及Ⅲ类患者中,男性双侧髁突相关骨性结构均显著大于女性,Ⅱ1 类患者髁突长轴径、前后径相对其他类型较小,Ⅲ类骨性患者的关节窝具有宽和浅的特征。安氏Ⅰ类、Ⅱ1类及Ⅲ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主要为前位或居中,而Ⅱ2类主要为居中或后移位。不同安氏分类法的左右侧髁突相关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安氏分类法中,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在髁突形态与结构、关节间隙、关节窝形态及髁突位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2种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3年1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68例儿童唇面部弥漫性微囊型LM病例。32例患儿(A组)采用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并同期行唇面部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患儿(B组)行分期、分层次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即先期行经黏膜、黏膜下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黏膜面病变基本消失后再行经皮、面颊部浅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疗效评价采用Achauer 4级标准。记录疗程,平阳霉素总剂量,观察远期局部凹陷萎缩并发症。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5~25年,A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例,Ⅳ级28例;B组病灶评价疗效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5例,Ⅳ级31例。2组Ⅳ级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疗程(5.9±1.4)次,B组疗程(6.4±1.3)次,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4.1±8.5)mg,B组注射平阳霉素总剂量(48.2±10.6)mg,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20例(62.5%)出现局部凹陷萎缩,B组1例(2.8%)出现萎缩凹陷,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采用分期、分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与同期、全层病变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儿童唇面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相比,其疗效、疗程和平阳霉素总剂量相当,但远期局部组织萎缩凹陷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治疗后面部外形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的锥形束CT(CBCT)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来苏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实验组,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关节长轴、关节短轴、髁突外嵴最突点到矢状中线距离、髁突水平角、关节内间隙、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及双侧髁突到水平线垂直距离差。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中性侧与远中侧关节后间隙、髁突水平角、髁突垂直高度、关节窝宽度、关节窝深度、关节结节后壁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左右两侧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髁突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可能在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及关节窝形态上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存在差异,正畸治疗中需对此类患者提高警惕,在临床初诊检查时应多关注颞下颌关节区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的治疗方法,并比较髁突骨折不同处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2013年间收治28例、44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患者,22侧髁突囊内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翼外肌的附着;其余22侧采取保守治疗,术前或术中取模,术后配戴颌垫并配合弹性牵引及开口训练。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结果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手术治疗组髁突骨折22侧,术后髁突位置基本回复到关节窝内17侧,其牙弓宽度及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髁突仍然脱出关节窝5侧;保守治疗组22侧,术后髁突成功回复到关节窝内4侧,其余18侧脱出关节窝,其面下1/3仍有不同程度增宽。手术治疗组疗效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对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伴脱位患者,应在保持翼外肌良好附着的前提下,对脱位的髁突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这样有利于脱位的髁突恢复到正常的生理位置,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宽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Helkimo指数对行保守治疗的儿童髁突囊内骨折病例的临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年龄、单侧或双侧骨折、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等因素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8月—2019年8月65例(96侧)行保守治疗的儿童髁突囊内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采用Helkimo指数(包括Ai指数和Di指数)作为评估工具,根据年龄、单侧或双侧骨折、骨折类型及保守治疗方法分亚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60例患者(92.31%)无明显主观症状(Ai 0和Ai I),52例患者(80%)功能正常或有轻度功能障碍(Di 0和Di I)。不同年龄组间Ai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比12~16岁组,0~5岁组(P<0.05)、6~11岁组(P<0.05)的Ai指数较小,主观临床预后更佳,但年龄对Di指数无显著影响(P=0.144)。单侧或双侧骨折(P=0.178)、不同骨折类型(P=0.139)、不同治疗方法(P=0.121)之间Ai指数无显著差异;单侧或双侧骨折(P=0.321)、不同骨折类型(P=0.692)、不同治疗方法(P=0.944)之间Di指数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髁突囊内骨折经保守治疗的临床预后整体良好,主诉症状改善理想,部分患儿存在轻度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EAC) fracture varies among different clinical types of condylar fracture.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single hospital of China. Eligibl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andibular condylar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mong all patients with condylar fractures (318 cases and 437 sides), 45 cases and 59 sides (59/437 sides, 13.5%) were found with EAC fracture, including 17(17/38, 44.7%) sides of sagittal fracture of condyle (Type I), 21(21/59, 35.6%) sides of intracapsular condylar fracture (Type II), 8 (8/306, 2.6%) sides of condylar neck fracture (Type III), and 6 (6/34, 17.7%) sides of condylar base fracture (Type IV). Type III condylar fracture had a significant lower rate of EAC fracture than all other three types (all p<0.001). Type I condylar fracture had a higher rate of EAC fracture compared to Type IV (p=0.014). The incidence rates of EAC fracture in combined Type I+Type II group (38/97, 39.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ype III (8/306,2.6%, p<0.001) and Type IV (6/34,17.7%, p=0.002). A total of 35 sides (27 patients) with combined fractur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mong whom 11 sides (7 patients) were operated for both fractures simultaneously. Neither EAC stenosis nor hearing loss was observed. Meanwhile, for 24 non-operated ears from 20 patients, all EAC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stenosis. In conclusio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EAC fracture combined with condylar fracture, especially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ndylar head fracture. Maxillofacial fractur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early treatment of EAC fractures, in order to prevent EAC stenosis, hearing los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髁突形态与单侧髁突矢状骨折(sagittal fracture of mandibular condyle, SFMC)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0年12月—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单侧髁突矢状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螺旋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根据Yale的髁突形态的分类标准,将髁突形态分为平、凸、角、圆4种。根据Hlawitschka的髁突矢状骨折分类标准,将髁突矢状骨折分为A、B、M 3类,分析髁突形态与单侧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5例患者中,健侧髁突形态占比分别是平形41.9%、凸形37.4%、圆形11.6%、角形9.0%,髁突矢状骨折的分类占比分别是A型20.6%、B型42.6%、M型36.8%。不同髁突形态的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5)。平形髁突相比其他3种类型的髁突更容易发生矢状骨折,角形髁突最不容易发生矢状骨折。结论: 髁突形态不同会影响髁突矢状骨折发生率,平形髁突更容易发生髁突矢状骨折,而角形髁突最不易发生矢状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辅助龈下刮治术(subgingival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在Ⅲ、Ⅳ期牙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2018年牙周病新分类,选择Ⅲ期和Ⅳ期牙周炎患者,经龈上洁治1周后,记录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和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为基线。将患者分为3组,SRP组进行SRP治疗;PDT1组在SRP后即刻对口内所有PD≥5 mm的位点进行PDT;PDT2组在SRP+PDT后6周,对原位点再进行1次PDT。基线治疗后3、6个月复查,比较PD、GI和BOP阳性率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1 289个位点。SRP组、PDT1组和PDT2组各10例患者,位点数分别为476个(36.9%)、384个(29.8%)和429个(33.3%)。3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复查时,PD、GI、BOP阳性率较基线均显著降低(P<0.05); 6个月与3个月的复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D≥5 mm的位点,PDT1组和PDT2组可以显著降低患牙的GI和BOP阳性率(P<0.05);PD≥7 mm时,PDT2组PD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Ⅲ、Ⅳ期牙周炎,PDT辅助SRP治疗可以获得比单纯SRP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对儿童单侧髁突骨折患者颌骨对称性的影响。方法:将24例2~13岁单侧髁突骨折患儿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2例。对照组接受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保守治疗,试验组接受颌间牵引联合垫保守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影像学改善情况、颌骨对称性、下颌运动功能及咬合关系紊乱、面神经损伤发生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影像学总有效率、咬合关系紊乱、面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髁突横径显著长于对照组,试验组髁突宽度、骨性颏点偏斜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开口度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试验组治疗后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单侧髁突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联合垫保守治疗,可获得与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保守治疗相似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儿下颌运动功能、颌骨对称性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