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 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远移第一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拔除下颌第二磨牙,采用滑动杆+Ⅲ类牵引推下颌第一磨牙向远中.拍摄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42±0.30(°),SNB平均减小1.9±0.21(°),ANB增加3.32±0.18(°);下颌平面角FMA增大2.05±0.45(°),OP/MP增大2.53±0.32(°),OP/FH值无显著变化;NA/U1角和U1/NA距分别增加2.73±0.50(°)和1.75±0.45(mm),NB/L1角和L1/NB距分别减小4.73±0.60(°)和1.83±0.71(mm),IMPA减小5.66±0.18(°).结论:拔除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属于非常规掩饰性治疗手段,但仍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牙合)、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 mm、LM-Gn增加5.38 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 分别增加了2.22 mm和2.77 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牙合)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未做过正畸治疗的乳牙期骨性Ⅲ类错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前牙反[牙合]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后缩,乳磨牙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前移。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后,凹面型改善,上颌长度增加,上颌前移,SNA平均增大2.0°,ANB增大2.9°,W its值增大了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前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腭平面、下颌平面、[牙合]平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疗程短,反[牙合]及凹面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下颌磨牙矫治及矫治后4年牙、[牙合]、面形态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22例(男6例、女16例)。年龄12.1~16.9岁,平均14.2±1.6岁。均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性治疗,并在矫治结束后追踪观察2.8—7.5年,平均4.3±2.2年。治疗前(TD)、治疗后(t1)及追踪期末(T2)头颅侧位片以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上下颌前牙覆盖增加5.37mm(P〈0.001),i—i/Olp减少4.67mm(P〈0.001),ii/Olp—Pg/Olp减少3.15mm(P〈0.01);LL/Olp减少2.18mm(P〈0.01),UL/Olp—LL/OIp减少2.47mm/1(P〈0.001)。在追踪期内前牙覆盖减少1.73mm(P〈0.001),ii/Olp增加2.85mm(P〈O.01);A/Olp增加1.07mm(P〈0.05),Pg/Olp增加1.97mm(P〈0.05)。将追踪期末的数据与治疗期间比较,虽有复发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改善。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胎畸形患者在拔除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切牙的内收使前牙反覆盖得以纠正。在追踪期内随着内收切牙的复发及下颌矢状向生长,前牙覆盖显著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在软组织方面,下唇凸点在治疗期间的后退导致上下唇凸点间的距离显著减小,从而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在追踪期末患者仍然维持良好的软组织侧貌。在治疗期及追踪期内患者前下面高增加并在观察期末出现下颌平面角的增大。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3,(9):597-600
目的评价采用减数下颌2个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牙合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30岁骨性反牙合临界病例18例,拔除下颌2个第一或第二前磨牙,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矫治结束后磨牙均变为完全Ⅲ类关系,尖牙为Ⅰ类关系,覆牙合覆盖正常。患者硬组织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L1-MP角平均减小8.1°,U1-L1角平均增大7.7°,L1-NB角平均减小7.3°,L1-NB距平均减小4.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Li-E距、Li-H距、Li-RL2距平均减小量分别为3.2、3.4和4.1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减数下颌2个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反牙合病例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好的矫治方法,矫治后咬合关系良好,侧貌有向直面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固定矫治器矫治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例恒牙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12.0~17.8岁,平均(14.5±0.7)岁,全部患者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常规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前牙发生明显的唇向倾斜移动,下颌前牙发生明显舌向移动,前牙建立良好覆(牙合)、覆盖关系,磨牙关系由完全近中变为中性关系,面型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疗程15~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严重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拔除第二磨牙后,通过结合固定矫治器、应用差动力技术,可有效地矫正严重的骨性反(牙合),并且面型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患者牙、、面垂直关系的变化。方法: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病例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3.4~17.2岁,平均15.0±1.6岁。所有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掩饰治疗。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反映垂直向关系的角度、线距及比例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UM-PP增加1.83mm、LM-Gn增加5.38mm(P<0.05),UM-S及LM-MP无显著改变。SN-OP减小4.57°,SN-PP增加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MP无显著改变。ANS-Me和Na-Me分别增加了2.22mm和2.77mm(P<0.05),但Na-ANS、S-Gn、ANS-Me/Na-Me及S-Go/Na-Me均无显著改变。结论: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病例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矫治后下颌平面角无显著改变。但上颌第一磨牙伸长,平面出现逆时针旋转,同时腭平面发生了顺时针旋转。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显著,而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位置保持不变,从而使磨牙关系得到基本改善。上颌磨牙的伸长导致前下面高及总面高有所增加,提示在矫治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持上磨牙高度的稳定,从而避免前面高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多曲唇弓(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正畸科就诊的7例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13~16岁,平均14.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牙合解除,达到正常覆牙合和覆盖关系,所有患者的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1 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8 mm,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增加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拔除下颌第二磨牙结合MEAW技术矫治,适用于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正常,下颌牙弓有拥挤需要拔牙且有开牙合倾向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非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1.
刘进  韩剑丽  郭鑫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23(5):317-319,M0003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后牙宽度不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设计拔除磨牙矫治的7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全牙弓反殆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15~25岁,平均17.5岁,其中2例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大部龋坏),5例拔除下颌第二磨牙,上颌对应拔除第二或第三磨牙。全部病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矫治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时均建立磨牙中性关系和前后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2例病例需追踪观察第三磨牙的萌出和建[牙合]情况。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后牙宽度不调取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采用拔除一颗下颌切牙掩饰性矫治骨性反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年龄19-34岁(平均24.5岁)伴下颌轻度拥挤的骨性反[牙合]病例18例(男10例,女8例),拔除一颗下颌切牙,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并在石膏模型上进行测量。结果:所有病例在矫治结束后磨牙和尖牙均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覆覆盖基本正常。患者硬组织改变无显著性(P≥0.05)。L1-MP角平均减小7.1°,U1-L1角平均增大10.5°,L1-NB角平均减小8.2°,L1-NB平均减小4.7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软组织侧貌改善较明显,Li-E、Li-H平均减小量分别为3.1 mm,2.8 mm。UL-E、LL-E平均减小量分别为0.9 mm,1.7 mm(P〈0.01),尖牙宽度减小2.4 mm(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采用拔除一颗下切牙治疗骨性反是一种非常规性的掩饰性治疗手段,鉴于疗程短,效果显著可作为临床治疗轻度骨性反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回顾分析方法,评价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Ⅱ类高角型开[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例骨性Ⅱ类开[牙合]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15.6岁,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其进行矫正治疗。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正治疗结束后,12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侧貌明显改善,覆[牙合]覆盖正常,[牙合]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下颌平面角变小。结论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磨牙矫治骨性Ⅱ类开[牙合]临床疗效可靠,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正畸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Ⅲ类错(牙合)牙性、功能性和轻度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共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7~22岁(平均16.5岁).牙性偏斜主要通过扩大上颌牙弓,促使下颌自动复位;功能性下颌偏斜应用双颌式功能矫正器或不对称性前方牵引和Ⅲ类颌间牵引进行治疗;轻度骨性下颌偏斜行拔牙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果 通过正畸临床矫治,22例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的颜面外形和咬合均达到满意的疗效.13例Ⅲ类错(牙合)骨性下颌偏斜患者,拔牙掩饰性正畸矫治仅可改善颜面美观.结论 Ⅲ类错(牙合)牙性和功能性下颌偏斜是正畸治疗的适应证;而对于Ⅲ类错(牙合)轻度骨性下颌偏斜的患者,单纯正畸治疗仅可减轻牙(牙合)畸形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除进行正畸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关系的疗效,第二磨牙向前移动代替第一磨牙的适应症,支抗控制方法等。方法:选择正畸门诊16例Ⅲ类错(牙合)关系并伴有下颌第一恒磨牙残冠、残根或牙冠大面积充填,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拔除第一恒磨牙,使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结果:所有16例病例均拔牙间隙完全关闭,无近中倾斜及舌倾现象。双侧磨牙Ⅰ类关系,面角减少,患者侧貌较直,取得较为满意的矫治疗效。结论:拔除下颌磨牙结合矫正技术可成功矫治恒牙期轻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并使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MEAW技术应用于直丝弓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例骨性Ⅲ类错袷患者,应用直丝弓矫治器配合MEAW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MEAW技术矫治5~10个月后,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明显向近中移动(U1—FHV和U6-FHV分别平均增加2.9mm和2.8mm),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分别远中移动1.1mm和3.2mm(P〈0.05),覆盖由矫治前的-1.2toni增加到2.7mm,两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前牙覆盖和后牙远中关系得到了良好的改善。APDI平均减小了3.1°(P〈0.05)。[牙合]平面(OP/MP)平均增加了3.3°(P〈0.01)。结论MEAW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可有效的远中竖直下颌后牙,改变耠平面,增加前牙覆盖,达到非手术治疗的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拔除磨牙的方法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生长发育均已完成。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口腔全景片。根据磨牙冠根发育状况,结合畸形类型设计拔除第一、第二或第三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平均疗程20个月。选择15项软、硬组织头影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结果:矫治前后SNA、SNB无明显改变、U1-LI显著增大、L1-MP显著减小,说明反牙合的矫治主要依赖于下前牙的内收直立实现,矫治后鼻唇角显著增大,颏唇角显著减小,使患者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生长发育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选择拔除磨牙的矫治设计对于面型的改善及咬合关系的调整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扩大上/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2 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15 例,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2.5°,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2.7°,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11.8 mm,上下切牙明显唇倾,下颌磨牙明显近移;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4.1 mm和3.6 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