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细菌是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来源,细菌分泌的胞外多糖等物质聚集可形成致密的生物膜,使抗生素难以对其发挥杀菌作用,甚至可产生耐药性。细菌生物膜的存在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口腔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因此,有效清除和控制牙菌斑生物膜是防治龋病的关键。D-氨基酸作为细菌生物膜信号分子,能促进生物膜分散,进而促进抗菌药物发挥杀菌作用。文章就D-氨基酸对细菌生物膜分散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上清除牙菌斑生物膜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是一种重要的牙周致病菌,研究和开发P. gingivalis的抗菌物质是牙周治疗的重要内容。传统抗生素类药物可诱发细菌耐药现象及菌群失调;化学类抗菌药物常引起着色、味觉改变等副反应。克服传统抗菌物质副反应的新型抗菌物质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提取物、脂类物质、人工合成抗菌肽、金属纳米粒子、群体感应抑制剂等新型抗菌物质对P. gingivalis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这些新型抗菌物质可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生物膜、毒力因子、群体感应系统等发挥其抗菌作用。文章就各种新型抗菌物质对P. gingivalis的抗菌作用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抗生素作为牙周炎的辅助治疗,包括抗生素的全身和局部应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于牙周炎的药物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就牙周致病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抗菌药物治疗引起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取血链球菌标准株ATCC10556的有效抗菌物质细菌素,进一步研究血链球菌细菌素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超声破碎、盐析、sephadex G-25过柱脱盐、透析、浓缩的方法分离血链球菌细菌素,使之作用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并在2 h、6 h、12 h、24 h、48 h、72 h观察白色念珠菌生物...  相似文献   

5.
张瑾  徐欣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3):204-207
牙菌斑生物膜是引起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原因,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抗生素和宿主防御的抵抗力显著高于浮游细菌。传统去除生物膜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小分子化合物因细胞渗透性强和合成简单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发生物膜抑制剂的热点。目前已经发现的小分子抗牙菌斑生物膜的化合物大致可分为三类:群体感应抑制剂、细菌粘附抑制剂和关键致病毒力因子抑制剂。本文对近年来小分子化合物在抗牙菌斑生物膜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  相似文献   

7.
口腔细菌生物膜对抗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证实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性比其处于浮游状态时要低得多 ,而口腔细菌却常以生物膜方式致病 ,对许多抗菌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这就造成实验室的药敏结果用于临床效果不佳。因此详细了解处于生物膜状态的口腔细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性 ,对于临床上治疗和预防许多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牙周炎是菌斑生物膜感染引发的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清除菌斑生物膜和消除炎症是牙周治疗的首要目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是目前牙周非手术治疗最常规的方法,但单纯的机械作用并不能完全清除病原体,局部或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如抗生素,虽然可以增加机械治疗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一种新的辅助手段——抗微生物光动力疗法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根管冲洗方式对粪肠球菌感染根管预备、冲洗的清除效果,评价不同根管冲洗液残余药量的抗菌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根管冲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将32颗离体牙(前磨牙、单根管)消毒,接种粪肠球菌60 d,随机分为4组(第1组:生理盐水;第2组:生理盐水+超声1 min;第3组:1%NaOCl;第4组:1%NaOCl+超声1 min),使用ProTaper器械按照冠向下法进行根管预备,并在预备冲洗前及预备至F2进行冲洗后分别取样、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将预备好的离体牙再次消毒,随机分为2组,分别浸泡生理盐水和1%NaOCl;浸泡30 min后取出,置于接种粪肠球菌标准菌株(ATCC33186)的培养液内,分别在培养2、6、24、48 h时取样、计数。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在预备至F2冲洗结束后,根管中的细菌数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使用1% NaOCl结合超声冲洗1 min,几乎可完全去除根管内的细菌。经1% NaOCl浸泡的牙根样本内的细菌,在培养48 h时后总量少于生理盐水。结论 1%NaOCl是有效的根管冲洗液,用于根管化学预备后的残余液体,也可发挥有效的抗菌效果。联合使用超声器械,可以使其抗菌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膜 (biofilm)是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有机物积聚而成。体外实验证明 ,在生物被膜中生长的细菌与游离状态的细菌有很大差别。使游离菌致死的抗生素往往对生物膜中的细菌无效 ,同时应用低于致死量的抗生素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因此 ,形成生物膜被解释为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种机制。我们在人工口腔中建立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 ,主要用于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用药的口腔保健品的筛选和预测 ,以及顽固性根尖周感染的治疗研究。1.材料和方法 :(1)人工口腔的设计 :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密闭性好、温…  相似文献   

11.
12.
In vivo plaque formation on implant materials was studied. When different implant materials were set on the gingiva, the number of adhering viable bacteria depended on material surface properties 4 hours after setting, but not 48 hours after setting. The formation of pellicle-like thin layers and subsequent covering by lamellarly formed plaque were observed on the surfaces of all materials. Streptococcus species were predominant at the 4-hour setting time but anaerobes increased at the 48-hour setting time; this was common to all materia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implants influence early bacterial adherence, but do not influence bacterial flora or plaque maturation. The subgingival microflora at the neck of implants with clinically normal peri-implant tissue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at the neck of natural teeth. The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spirochaetes, the number was counted directly under light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The most predominant bacterial species was Streptococcus, followed by Actinomyces, Neisseria and then Capnocytophaga at both sites. The ratio of spirochaetes in the microflora was extremely low for both the implant and natural tooth. Such a bacter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closely resembled the hitherto-reported distribution of bacteria existing in a healthy gingival crevicular.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flora in plaque at the neck of a normal implant is basically similar to that at the neck of a natural tooth. In conclusion, plaque formation on implant materials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in actual oral cavit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