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芪蓝颗粒阻癌抑癌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A、B、C、D、E共5组,A、B、C、D组用0.002%4NQO制备大鼠舌癌变模型,其中B、C、D组在制备模型的同时,用不同剂量芪蓝颗粒进行干预,A组为模型对照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于中药干预的9、18、27、36周时分别处死7只动物,取舌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A组总体癌变率39.29%,明显高于B、C、D组(P〈0.05)。A组中EGFR的表达从正常口腔黏膜→各级异型增生→癌变,其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鼠异常增生舌组织中A组的EGFR阳性表达率为6/11明显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鼠舌癌组织中进行中药干预组EGFR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EGFR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芪蓝颗粒具有明显的抑癌阻癌效果,它可能通过下调细胞中EGFR的表达水平,起到抑癌阻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大鼠舌黏膜癌变模型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探讨其阻癌抑癌的免疫学机制。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五组(A、B、C、D、E组),A、B、C、D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A组不作干预,作为阳性对照;B、C、D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9、18、27、36周取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取新鲜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样本全血中CD3^+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比,CD4/CD8比值及NK细胞。E组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各组及各病理分级的CD3^+细胞、CD4^+T细胞百分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芪蓝颗粒干预组的CD3^+、CD4^+水平介于正常组与癌变模型组之间,统计表明:E组〉C组〉A组(P〈0.05)。结论:芪蓝颗粒有阻癌抑癌作用,能降低致癌剂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稳定CD3细胞水平,主要是通过稳定CD4^+辅助性T细胞的水平,增强机体的防癌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芪蓝颗粒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变的抑制及对Bcl-2蛋白、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癌变模型组,低、中、高剂量芪蓝颗粒干预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以4NQO饮水喂养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同时给予芪蓝颗粒干预癌变过程,取9、18、27、36周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Polymer法检测大鼠舌组织中Bcl-2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芪蓝颗粒干预的各组大鼠的癌变率均低于癌变模型组(P〈0.05)。芪蓝颗粒干预各组及正常对照组中Bcl-2蛋白、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癌变模型组(P〈0.01)。结论芪蓝颗粒可抑制口腔粘膜癌变,对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蛋白和P53蛋白的调控可能是其抑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复方绞股蓝对金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PCNA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检测指标,对复方GP阻断金地鼠颊囊癌前病变的作用进行观察,发现复方GP能有效地降低PCNA阳性细胞标识率,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复方GP通过抑制细胞异常增殖而发挥阻癌抑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中药有效成分绞股蓝甙(GP),黄芩甙(BC),丹参酚酸(SM),灯盏花素(EB)以及复方(黄芩甙+灯盏花素)干预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模型进行动态研究,评价其疗效。方法:在4NQO诱导的大鼠舌癌模型基础上,将150只大鼠随机分成8组(绞股蓝甙组,黄芩甙组,丹参酚酸组,灯盏花素组,黄芩甙+灯盏花素1组,黄芩甙+灯盏花素2组,正常对照组,癌变模型组),于12~16周分别处死动物,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增殖细胞核抗原)检测组织标本,利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中药干预组的上皮异常增生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特别是黄芩甙+灯盏花素1组和黄芩甙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中药干预组(黄芩甙+灯盏花素1组、黄芩甙+灯盏花素2组、BC组、EB组、SM组、GP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增殖细胞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变模型组与中药干预组(黄芩甙+灯盏花素1组、黄芩甙+灯盏花素2组、BC组、EB组、SM组、GP组)、正常对照组之间增殖细胞阳性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干预组间两两比较,增殖细胞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经方差分析,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别fF=5.07。P〈0.0001)。进一步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癌变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以及中药干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黄芩甙+灯盏花素1组能明显降低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发生率,能有效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有效诱导异常细胞的凋亡,对上皮轻度异常增生有明显的癌化学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 HSF1)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0.001%~0.004%4NQO递增性喂养大鼠8~28周,对照组则用普通自来水喂养,分别于8、16、20、24、28周处死大鼠,通过大体标本、HE染色观察大鼠舌部组织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HSF1在大鼠舌癌变全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递增,大鼠舌背后部黏膜相继出现颗粒状、白色斑块、疣状突起、菜花状新生物和溃疡状改变。诱导后8、16、20、24、28周,舌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20.0%、50.0%、66.7%、100%。HSF1在对照组大鼠舌背黏膜上皮中不表达或者微弱表达,而在实验组大鼠随着舌黏膜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HSF1表达明显增强;在原位癌中,HSF1弥漫分布于整个癌巢中;在舌黏膜浸润癌中HSF1在癌上皮中表达有所降低,而在癌基质成纤维细胞中HSF1表达增强。结论:4NQO饮水法可诱导大鼠舌黏膜发生癌变,成功建立大鼠舌癌模型,同时HSF1在大鼠舌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复方绞股蓝对金地鼠颊囊部变过程的PCNA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检测指标,对复方GP阻断金地鼠颊囊癌前病变的作用进行观察,发现复方GP能有效地降低PCNA阳性细胞标识库,与模型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复方GP通过抑制细胞异常增殖而发挥阻癌抑癌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Wistar大鼠腭黏膜癌变过程中核仁组织区(NOR)的变化及与癌变趋势的关系。方法:通过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口腔癌模型,采用银染核仁组织区法对7例正常黏膜和63例不同癌变发展阶段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随着异常增生程度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增加,AgNOR颗粒计数逐渐增多。单纯性增生、异常增生、原位癌、浸润性鳞癌与正常黏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NOR的表达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口腔粘膜上皮癌前及癌变中PCNA和P53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前及癌变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探讨口腔癌变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口腔粘膜病变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基底层有少数PCNA阳性细胞,随着粘膜异常增生程度的加重到鳞癌,PCAN表达的阳性分级升高,PCNA的相对含量也升高。P53的阳性表达仅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及鳞癌组织中。结论:对PCNA和p53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口腔粘膜癌变多阶段发生过程的机理,并可为监测癌变提供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探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及其规律。方法:0.5%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处理地鼠颊粘膜,每周3次,3、6、9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对照组不处理。利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LSAB)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地鼠颊粘膜PCNA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和少数棘层细胞,3周单纯增生类似正常,6~9周上皮呈不同程度异常增生,PCNA表达扩展至棘层,甚至全层,与异常增生程度呈正相关;12周鳞癌形成时,PCNA表达明显增加,且见明显异质性。结论:DMBA诱导地鼠颊癌发生过程中存在PCNA异常表达,且与癌变进展有关,提示PCNA表达可作为口腔癌变监测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金地鼠致癌模型PCNA,BrdU核标记观察结果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变的早期诊断对提高疗效具有特殊意义。为寻求简捷、高效、超前、可靠的诊断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方法,实验以DMBA(二甲基苯并蒽)诱导的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为对象,采用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BrdU(溴脱氧尿嘧啶)核标记技术手段检测颊囊粘膜组织,并与经典的光镜观察诊断作对照。对三种观察结果行相关分析,发现三者间有高度显著的相关性,证实免疫组化方法在癌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实验还发现PCNA和BraU检测结果比较敏感、简捷,可靠性较好,因而是有希望的早期诊断癌变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 Notch1在大鼠舌癌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4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 组10只)和实验组(B、C、D组各10只),使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004%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1-oxide,4NQO)饮用水喂养实验组 SD大鼠,用蒸馏水喂养对照组 SD大鼠。B、C、D组分别于8、16、24周取大鼠舌体组织;A 组在8、16、24周同时各取3只、3只、4只作为正常对照。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Notch1在病变不同阶段的舌粘膜内的表达。结果:4NQO可以有效诱导大鼠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在不同的给药时间点,可以诱导大鼠舌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Notch1在正常舌黏膜、癌前病变、舌鳞癌中的表达逐渐增高(P<0.01)。随着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表达部位逐渐由基底层向表层扩展,且 Notch1的膜型表达逐渐增多。结论:Notch1的高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的集中表达可能与舌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CNA、P53在舌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6例病理确诊的舌癌石蜡标本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的表达。结果:PCNA在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表达,46例中28例呈P53阳性表达(60.9%)。P53阳性组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53阴性组(P<0.001)。PCNA指数随舌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25)。P53阳性率在Ⅱ、Ⅲ级舌癌明显高于Ⅰ级舌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小于3年组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3年以上组(P<0.001,P<0.05)。结论:联合检测PCNA及P53对判断舌癌恶性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癌变的早期诊断对提高疗效具有特殊意义,为了寻求简捷,高效,超前,可靠的诊断方法,实验以DMBA(二甲基苯并蒽)诱导的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为对象,以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BrdV(溴脱氧尿嘧啶)等免疫组化技术为手段;以光镜观察诊断为对照,对三种观察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三者间有高度显著的相关性,证实了免疫组化方法在癌变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验还发现PCNA和BrdU检测结果比较每天敏感,简捷,  相似文献   

17.
陈莉花  许艳彬  侯伟 《口腔医学》2012,32(9):521-523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探讨正畸过程中细胞增殖变化的机制。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加力后24 h、3 d、5 d、7 d、14 d、21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弱表达,实验组牙周膜中张力侧增殖细胞核抗原24 h时表达上调,3、5 d达最顶峰,7 d后逐渐下调,21 d趋于正常。结论正畸力促进牙周组织中细胞增殖,从而完成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