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磁共振影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CDFI、MRI、MRA、DSA影像学特征有:颈总动脉分叉处单发性肿块,并与颈动脉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结论CDFI、DSA、MRA均有明确的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某某 ,男 ,5 6岁。 1996 0 2因左下牙龈癌在我院行左侧龈颌颈联合根治术 ,术后局部放疗约 60 0 0cGy。 2 0 0 1 0 9因左颈上部转移癌在当地医院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与颈内动脉粘连 ,为避免损伤颈动脉 ,将肿瘤分块取出 ,术后局部再次放疗约 5 0 0 0cGy。放疗结束后左侧颈上部即出现渐进性肿胀疼痛 ,肿块表面皮肤破溃 ,遂再次入我院。查体 :左侧颈上部明显肿胀隆起 ,可触及约 5cm× 6cm肿块 ,边界不清 ,质地较硬 ,固定 ,与皮肤粘连 ;皮肤表面有一瘘口 ,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CT片示 :左侧颈上部边界不清肿块 ,包裹颈内、颈外动脉 ;…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 ,易误诊 ,手术治疗风险大 ,我院自1987~ 2 0 0 0年收治 13例 ,现结合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9例 ,女性 4例。年龄 30~ 5 4岁 ,病程 7d~ 12年 ,颈右侧 9例 ,颈左侧 4例。肿瘤为(3 1cm× 2 7cm)~ (5cm× 6 9cm)。 13例均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搏动性肿块 ,其中 3例分别伴有局部疼痛 ,讲话含糊不清和活动后眩晕。2 术前检查和诊断 :本组有 12例作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9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l例诊断为血管瘤 ,另 2例诊断为颈部肿瘤。 10例行颈动脉造影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 3例CT检…  相似文献   

4.
颅外假性颈动脉瘤破裂可危及生命 ,需及时手术[1,2 ] 。我科于 1977~ 1996年收治假性颈动脉瘤 4例 ,报告如下。病例报告病例 1 男 ,2 0岁。枪伤 3周后右颌后区出现渐大的搏动性包块。检查见贯通伤的方向为右颊至右颈上 ;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在颌外动脉起始处 ;手术暴露右颈外动脉起始端 ,可见包块下端的颈外动脉分支增粗。结扎颈外动脉 ,切除瘤体后发现颌外动脉起始处的裂口约 6mm ;包块剖面为假膜包裹的囊腔内有多层的血凝块。病例 2 男 ,19岁。刀刺伤左颈部 1个月后仍肿痛就诊。检查发现左颈中上部有约 6cm× 6cm包块 ,囊性感并有…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DSA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加深对颈动脉假性动脉瘤DSA表现特点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师对16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经DSA检查均能明确诊断,其中颈总动脉者1例,颈动脉分叉处9例,颈内动脉5例,颈外动脉1例。DSA主要表现为:所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瘤腔内形成涡流者12例,动脉瘤开口处“喷射征”17例,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者12例。结论:DSA是诊断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有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系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系统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Dopp ler)超声、磁共振影像(MR 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系统影像学特征比较及M atas试验与颈内动脉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围手术期准备,并进行了手术。结果:颈动脉体瘤影像学特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与其紧密相连单发性肿块,瘤体内血供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增大明显,MRA及DSA呈“Goldcup”征改变。M atas试验时间45~60 d,TBO及DSA W 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8例患者手术后痊愈出院。结论:彩色Dopp ler超声、DSA、MRA均能明确诊断颈动脉体瘤,M atas试验是颈动脉体瘤手术必要常规的术前准备,W illis环交叉充盈检查是显示大脑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的客观标准,TBO试验是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目前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最好手段。  相似文献   

7.
副神经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故又称颈动脉体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 1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4年入院。检查见右上颈部隆起,可触及3 .0cm×2 .0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质硬韧。左右动度小,上下不能活动,可触及搏动感,按压肿物可诱发咳嗽,未闻及血管杂音。超声波检查:颈动脉分叉增大,分叉处可见颈内动脉壁增厚约6mm ,颈内动脉管腔狭窄,约4mm ,横断面可见颈内动脉周围实性低回声区包饶。临床诊断:颈动脉体瘤。入院后行颈动脉压迫训练,2 5d后达到压迫颈总动脉40min患者无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体瘤诊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体瘤是化学感受器肿瘤,临床少见。由于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围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生长,将血管包裹,滋养血管极其丰富;同时又因手术需涉及颅脑血供的颈内动脉及血管吻合后血栓形成等重要问题,因而手术风险较大。我科去年收治一例右颈动脉体瘤患者,经充分准备,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03—2008-07来我院就诊的5例颈动脉体瘤和11例颈部神经鞘瘤患者进行64-MSCT及CTA检查,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4-MSCT、CTA图像可清楚显示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征。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地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颈动脉体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处,肿瘤使颈内、外动脉移位,颈内、外动脉夹角变大,呈典型的"杯口状"影像。神经鞘瘤位于颈动脉的深面,肿瘤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颈总动脉分叉角度无明显改变,肿瘤与颈动脉无粘连。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64-MSCT、CTA在颈动脉体瘤及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震  孟昭业  曹罡  刘锐  苏寒 《口腔医学》2004,24(5):283-283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左上颈部无痛性肿块3年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左上颈部肿块约5 cm×4 cm,界清,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可左右活动,无触压痛,外院CT报告:左上颈部占位性包块。入院诊断:左颈动脉体瘤。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包裹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约5 cm,于肿  相似文献   

11.
咽旁肿胀可出许多原因引起,鉴别诊断包括颈动脉体瘤,鳃裂囊肿,涎腺肿瘤,颈动脉瘤,神经纤维瘤和继发于感染形成的颈淋巴结病。化学感受器瘤(存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等)是少见的肿瘤,至今大约报告300例副神经节瘤按照解剖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命名,但最常见的是颈动脉体瘤。根据临床所见和颈动脉血管造影可作出诊断。一般说来,颈动脉体瘤的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是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一无痛肿块。位于颈部,恰在下颌角下方,胸锁乳突肌深部和内侧可触及肿块。因肿瘤与颈动脉鞘相连,其上下方向移位受限,但可左右方向移动。5—10%颈动脉体瘤可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 ,6 1岁 ,因右上颈部肿块 2 6年就诊。检查 :全身情况良好 ,血压 115 / 75mmHg(1mmHg =0 .133kPa)。右上颈部肿块为 9cm× 8cm ,MRI、DSA、EBCT三维重建检查 ,确诊 :颈动脉体瘤。全麻下将瘤体连同颈外动脉完整切除 ,缝合修补颈动脉分叉处破裂动脉壁。术后血压 110 /70mmHg ,伤口Ⅰ期愈合 ,但声嘶、呛咳、伸舌右偏。病理报告 :颈动脉体瘤。第 9天因猛烈呛咳 ,血压 175 / 10 5mmHg ,头痛 ,服药后血压降至 16 0 / 80mmHg ,夜间升至 190 /10 5mmHg,头痛剧烈 ,四肢痉挛、牙关紧闭、小便失禁、昏迷 ,双侧瞳孔等大呈放射状 ,对光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99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8例颈动脉体瘤和14例神经鞘瘤患者进行CDFI与DS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体瘤的CDFI和DSA特征为:颈总动脉分权处单发性肿块,并与其紧密相连,瘤体内血流极为丰富,瘤体使颈外动脉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颈内、外动脉分权角度增大明显,DSA呈高脚杯状改变;神经鞘瘤紧邻颈动脉,颈总动脉分权处角度无改变,瘤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瘤体使颈动脉向前、外移位。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CDFI及DSA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颈外动脉分枝的解剖变异常出现,但本例所见的变异极大,报告如下:患者乌布力卡生,男,30岁,维吾尔族。以右面部可回缩肿物30年求治收住入院。诊断为:右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计划分三步进行,先做右侧颈外动脉结扎术,再行局部大剂量硬化剂治疗,后手术切除。以求彻底切除并减少出血。1979年6月2日在局麻下行右颈外动脉结扎术,按正常颈总动脉分叉处,在右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甲状软骨水平处做斜形切口并直达颈总动脉处,当用手指触及到颈动脉有力跳动时,仔细分离,明显见到一粗大的颈动脉跳动,形若小拇指粗,但未见到颈总动脉分叉,且从该动脉向前分出一小支动脉,经手术分离寻找其延伸到甲状腺上极,余未见有其他分枝。即认为是解剖形态变异现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肌炎是发生于肌肉间质的一种瘤样病变 ,发生于颌面部者罕见。作者遇到 1例左颊部增生性肌炎 ,报告如下。患者 ,女 ,30岁。主因左颊部肿块 2年 ,于 2 0 0 0年 5月13日就诊。患者 2年前发现左颊部长一肿块 ,无痛 ,逐渐长大。未作过任何治疗。发病以来 ,肿块无反复肿胀史 ,否认外伤史。局部检查 :左颊部近口角处可触及一肿块约 2cm×1.5cm× 1cm ,质地硬 ,无压痛 ,周界尚清。口内外双合诊推移肿块时 ,无明显活动度 ,但与皮肤、粘膜均无粘连。临床诊断 :左颊部纤维瘤 ,局麻下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块位于颊部肌肉组织内 ,无包膜 ,界…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生长方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震  曹罡  刘锐  董震  李季  朱正宏 《口腔医学》2011,31(10):600-603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对7例(8侧)包裹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肿瘤生长具有下列特点:①肿瘤血运丰富;②包绕神经血管生长;③临床观察未发现侵犯神经及大动脉中膜;④颈总、颈外动脉多被推向肿瘤外侧,颈外、颈内动脉间距离变大,血管可受压变细;⑤包膜菲薄,与动脉外膜间有微小血管交通;⑥肿瘤与神经、动脉外膜间可分离,但在分叉处联系较紧密。结论 颈动脉体瘤生长方式与肿瘤的起源、发生的部位和周围解剖环境有关;对肿瘤是否侵犯神经及大血管的组织学证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经舌动脉药物灌注化疗的应用解剖及铸型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经舌动脉药物灌注治疗舌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 15具共 30侧成人头颅标本舌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舌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 ,其起点平舌骨大角尖处 ,至颈动脉分叉处距离为 (0 .86± 0 .33)cm ,其起点外径为 (2 .4± 0 .3)mm。舌动脉行经舌骨舌肌深面后分为舌背动脉及舌深动脉终末支。左、右舌深动脉分别行于两侧的舌肌内形成舌粘膜下动脉网 ,不跨越舌正中纤维隔。结论 :舌动脉起点较固定 ,管径较粗 ,行程恒定 ,末梢血管形成舌粘膜下动脉网 ,有利于药物滞留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是药物灌注治疗舌癌的理想动脉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 1997年至 1999年采用克氏针内固定髁颈骨折11例 ,收到理想效果。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11例 ,男 9例 ,女 2例 ,年龄 2 0~ 6 8岁。单侧髁颈骨折 10例 (其中 6例伴有下颌骨其它部位骨折 ) ,双侧髁颈骨折 1例。髁突向内成角 6例 ,向外成角5例。单侧髁颈骨折行克氏针骨间内固定 ,双侧髁颈骨折移位明显一侧采用克氏针内固定 ,不明显一侧采用保守疗法。手术复位均在骨折 1周内进行。  二、手术方法 :在局麻下 ,以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 1.5cm~ 2 .0cm ,长度为 4.0cm~ 6 .0cm ,逐层切开 ,暴露下颌升支外侧面至骨折…  相似文献   

19.
李然  卢向阳  曹罡  董震  杨震 《口腔医学》2012,32(6):351-35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对12例(13侧)采用手术治疗的包裹型颈动脉体瘤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行肿瘤+颈外动脉切除术,1例肿瘤+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颈总动脉吻合,4例(5侧)肿瘤完整从血管表面剥离。结论 充分理解肿瘤生长方式和精湛的手术技巧是将瘤体完整从动脉壁上剥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患者 ,女 ,5 .5岁 ,维族。 2 0 0 1.2月因“左面颊部渐进性包块伴疼痛 1月余”收治 ,于当地医院 ,手术切除包块。术中见肿瘤呈鱼肉样 ,骨质破坏严重 ,术后病理检查示 :上颌骨造釉细胞瘤。术后 1月复发。 2个月后 ,包块增至 6cm× 6cm× 4cm ,表面光滑 ,质韧 ,压痛 (+ ) ,来我院进行放疗 2 0天后肿瘤缩小约1/4 ,未继续治疗。 5个月后再次就诊时 ,肿块增至 10cm× 10cm× 4cm ,局部皮肤溃烂 ,压痛 (+ ) ,有波动感。肿块侵占左眼眶 ,左眼受压 ,睑裂呈缝状 ,向上移位。鼻梁受压右偏畸形 ,张口受限。胸片示 :两肺多发类圆形阴影 ,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