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环胞菌素(Cyclosporin)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服用此药诱发龈增生达33%。作者试图通过实验决定环胞菌素诱发牙龈增生的发生率、程度与菌斑指数、龈炎指数、以及血清和唾液中环胞菌素景之间是否有统计学的相关性。作者选肾移植病人30名,男女各半,年龄18~62岁(平均38岁),均用环胞菌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至少5月。结果8位有明显龈增生,其为反应组(26.7%),与非反应组在年龄、性别、治疗时间、治疗量上无明显不同;但其菌斑指数、龈炎指数均高;其龈增生与菌斑指数(r=0.73)及龈炎指数(r=0.75)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并全涎液中环胞菌素量较高,证明与菌斑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严宏  张端强 《口腔正畸学》2009,16(4):230-231
患者,女性,12岁 一、主诉 “暴牙”要求正畸治疗 二、病史 1年半前患者因在当地诊所行牵引橡皮圈直接箍扎关闭过大上牙中缝后出现上中切牙松动曾来我院就诊。当时检查发现患者替牙[牙合],左右上中切牙Ⅲ度松动,前突明显。X光片示:上中切牙牙周骨组织严重吸收达根尖1/3(图1)。局麻下于牙周袋中取出五根误入龈下的牵引橡皮圈,再行上前牙松牙固定术。三个月后复诊,上中切牙无明显松动,X光片示:牙周骨组织恢复至根1/2;半年后复诊,上中切牙牙周骨组织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牙周病原菌是什么至今尚不明确.由于龈沟液较能敏感地反映牙周局部的炎症状态,作者等探讨了用检测龈沟液中炎症介质的方法来评价牙周病原菌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检查了53名19~60岁的边缘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为2~11mm的171个部位.这些受检者以往未患过全身病,近1年内未接受过牙周治疗.每个部位同时测以下各项:①龈炎指数,菌斑指数,骨吸收率等临床参数并评分;②龈下菌斑采样,在细菌计  相似文献   

5.
彭鹏  蔡萍  张越 《口腔正畸学》2012,19(2):65-69
目的 深入了解Ⅰ类骨型青少年露龈微笑患者牙颌面软硬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筛选12~16岁有露龈微笑临床表现的Ⅰ类骨型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97例及非露龈微笑的Ⅰ类骨型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在自然头位下拍摄头颅侧位片,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女性露龈组的ANB角分别为4.35±0.23和3.85±0.31,U1-PP距分别为28.93±0.92和27.35±1.4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男性患者的下颌平面角、(牙合)平面角、后前面高比、腭平面角及面型角,露龈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露龈微笑涉及骨组织、牙与牙槽及软组织多方面的不调,男女性露龈微笑患者的上颌骨均相对前突或下颌骨相对后缩,且伴随上颌前部齿槽垂直向高度过大.男性Ⅰ类骨型露龈微笑的患者其腭平面、(牙合)平面和下颌骨都有后下旋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2):751-75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3度松动创伤性牙周炎进行牙周牙髓联合治疗,进行疗效观察.方法:70例(牙合)创伤引起的2~3度松动的86颗患牙经过调(牙合),牙周夹板固定,根管治疗及牙周基础治疗后,经1~3年观察,复查X线片,检查牙周情况及松动度.结果:2~3度松动牙经牙髓牙周联合治疗后,患牙的牙周袋及松动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对(牙合)创伤引起的2~3度松动牙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CP)牙周状况和最大咬合力的影响。方法 重度CP病例27例,每病例双侧磨牙各选择一患牙(初诊患牙牙周袋≥5mm,牙松动度≤Ⅱ度),随机分为龈上洁治组(S组)和根面平整组(P组)。S组患牙给予龈上洁治、碘氧液冲洗疗法;P组患牙予以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和碘氧液冲洗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测定息牙的咬合力值、龈炎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结果 ①P组治疗后1、3、6个月,最大咬合力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S组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10)。②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咬合力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个月,P组的咬合力显著高于S组(P<0.01);③治疗后3、6个月,P组的GI值、PD值显著低于S组(P<0.001)。结论 洁治、根面平整治疗对于CP患牙的最大咬合力、GI、PD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较龈上洁治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表型对正畸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10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年轻女性患者,其中薄龈型50例,厚龈型50例,以上患者均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植入微种植钉加强支抗,即刻加力,力值200 g,记录6个月后两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以及成功例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薄龈型组微种植支抗钉PLI、SBI、PD以及微种植钉周围炎发生率均高于厚龈型组(P<0.05),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组(P<0.05)。结论:牙周表型是影响正畸微种植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薄龈型者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者,此结果可用来指导正畸医生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患者的31个牙体缺损延伸至龈下3.0 mm以上患牙行改良牙冠延长术,术后1、3、9、15个月随访,比较患牙术前后的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和松动度(TM).结果:31个患牙术后1,3,9,15个月的PD、BI、PLI、TM较术前改善明显(均为P<0.05);术后无松动、牙龈健康、龈缘协调;修复体稳定;患者自诉功能良好,疗效满意.结论:改良牙冠延长术可作为常规牙冠延长术不足的一种弥补.  相似文献   

11.
临床工作中,在对牙体或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修复时,经常会遇到基牙牙合龈径过短(牙合龈高度低于所需恢复高度的1/2)的情况,当制作的全冠或冠桥轴壁不够密合及牙合面的一侧受力时,会以一侧冠边缘为支点旋转,并因对侧无牙体组织阻挡而容易脱位[1].另外当牙合龈径过短合并咬合过紧时,由于同时存在牙体严重磨耗,牙本质暴露或已接近牙髓,在备牙时无法开拓出固位体牙合面的足够间隙,如作全冠或冠桥修复易脱落.因此这两类患牙临床上常需作覆盖义齿修复.我们对58例磨牙牙合龈径过短的患者进行修复(采用高熔合金冠或金属烤瓷冠),并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与对牙合牙有无接触关系)分别处理,以改善其固位,取得良好效果. 临床资料与方法 58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22例,其中患牙与对牙合无接触关系(低牙合牙) 的28例55个牙单位,与对牙合牙呈接触关系(咬合紧)的30例58个牙单位,共113个牙单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窥镜下龈下刮治与传统龈下刮治清除龈下牙石的效果。方法收集16例患者26颗无保留价值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13颗患牙,分别行牙周内窥镜下龈下刮治(A组)及传统龈下刮治(B组),每颗患牙均刮治10min后拔除,亚甲基蓝染色后,蓝色显示残留牙石,对每颗牙颊、舌、近中及远中面拍照并用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计算各牙面的牙石残留率。比较两组患牙治疗后的牙石残留率以及吸烟、牙周探诊出血位点数和牙周探诊深度对牙石清除效果的影响。结果 A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8.34±1.70)%,B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13.0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探诊出血位点数、牙周探诊深度对治疗后的牙石残留率均有影响(P<0.05)。结论在牙周内窥镜下行龈下刮治,清除牙石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龈下刮治。吸烟、探诊出血、探诊深度对牙石残留率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进展 ,许多患牙髓 -牙周联合病变的牙也可以保留。但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牙合的因素 ,使患牙根管治疗过程延长或治疗失败 ,临床出现患牙反复换药 ,根周病变恢复慢。我们对临床 3 0个牙髓 -牙周联合病变的患牙在根管治疗的同时进行调牙合并与对照组 3 0个患牙对照观察 ,疗效显著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从口腔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选择 :患牙根外露在 1 / 3以内 ,牙齿动度在 2度以内 ;有对牙合牙 ;患牙有急、慢性牙髓炎症状 ,有深牙周袋或龈反复肿痛史 ,X线片显示根尖周或根分叉稀疏区的牙髓 -牙周联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8例全身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6周以上,牙周袋深度超过5mm的垂直型骨吸收患牙40牙位,随机平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GTR组20个牙位,在翻瓣术同时植入Bio-Oss和Bio-Gide.对照组20个牙位仅行翻瓣术;术后3、6、12个月回访,检查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和牙松动度,及X线检查比较2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GTR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指数均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术后6、12个月牙松动度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3、6、12月菌斑指数比术前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较术前减少,临床附着丧失和菌斑指数较术前轻度降低,牙松动度和龈退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o-Oss联合Bio-Gide能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和减少牙周附着丧失,可促进牙周形成新附着和新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翻瓣刮治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5例、46颗患牙,进行翻瓣刮治术,分别在治疗前、术后6个月、术后3年记录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变化情况。结果翻瓣刮治术后BI、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3年随访显示疗效稳定,垂直型骨缺损区可获得新骨形成。结论翻瓣刮治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牙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前牙超突和复(牙合)对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有着各种解释,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是牙周病病因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对牙周健康很少或没有影响。本文作者对516例患者进行了咬(牙合),牙周和龈炎等的详细检查,并对超突与复(牙合)进行了测量(超突与复(牙合)测量标准以牙尖之间  相似文献   

19.
作者应用羟基磷灰石微粒,对牙周炎患牙的牙周骨缺损作修复治疗,经过二年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选择牙周炎患者21例(共26颗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4~52岁。临床表现均有牙  相似文献   

20.
羟基磷灰石植入牙周骨缺损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羟基磷灰石植入牙周骨缺损的疗效黄爱新云南保山地区医院(678000)我们对18例25个牙周骨缺损患牙用羟基磷灰石(HA,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制的颗粒状,瓶装高压消毒)植入治疗。男7例,女11例。年龄20~60岁。牙髓牙周联合病损者13例15个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