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槽骨微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是一种创伤小、操作安全、费用低,正畸医生可以独自在椅旁完成的辅助正畸牙齿移动的干预措施。其理论基于区域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ed phenomenon,RAP),手术破坏骨组织导致术区周围骨密度降低,创伤刺激细胞调节机制使骨重建加速,达到加快正畸牙齿移动的目的。目前大部分研究验证其能够有效加速牙齿移动且可重复操作,但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与其他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干预措施相比有其优缺点,本文就牙槽骨微穿孔术的提出、生物学反应、应用现状、目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作一综述,为该技术的最新发展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毛艳敏  卢芸  许衍  李强  刘月华 《口腔医学》2022,42(9):818-823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骨量与正畸关闭间隙后移入间隙的第二磨牙骨丧失量之间的关系,为风险预判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正畸患者50例,行全口固定矫治,微种植体支抗辅助近中移动磨牙关闭间隙。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并测量骨量。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测量的下颌第二磨牙8个位点中7个位点的平均骨高度丧失量均小于1 mm。骨高度增加的位点占34.5%,90%的磨牙存在骨高度增加的位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区牙槽骨的高度吸收量、宽度吸收量与移入缺牙嵴的第二磨牙骨高度丧失量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通过正畸近中移动相邻磨牙关闭下颌第一磨牙缺失间隙不会造成严重的磨牙骨高度丧失,还可能形成骨高度的增加。缺牙区的骨吸收量不提示治疗风险,该项治疗前也无需行植骨术。  相似文献   

3.
林铭 《广东牙病防治》2009,17(8):387-389
目的探讨正畸关闭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的疗效和矫治特点。方法选取16例下颌第一恒磨牙拔除超过1年以上的患者,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缺牙间隙,观察疗效并分析矫治特点。结果16例患者均在19~26个月完成正畸治疗,所有患者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关闭,前牙覆验覆盖正常,尖牙中性关系,磨牙为尖窝交错关系。软组织侧貌协调,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正畸法关闭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第一磨牙缺隙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第一磨牙缺失患者使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关闭其间隙。结果矫治后尖牙、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盖、覆袷正常,后牙袷关系良好,下颌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关闭,第二磨牙近中移动量为11.7mm。疗程为18.5~31.0个月,平均为26.1个月。结论在下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采用微种植钉近中移动第二磨牙,能有效地关闭第一磨牙拔牙间隙。  相似文献   

5.
病史:房×,女,13岁,要求关闭下颌第一恒磨牙问隙。一、临床检查1.正侧面特征:面部左右对称,侧貌比例协调。2.牙列情况:恒牙列期,右侧下颌第一磨牙早失,左侧磨牙关系中性,上颌轻度拥挤,下颌牙列较整齐,尖牙为中性关系,前牙覆殆颌覆盖关系正常。3.关节检查: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明显压痛,无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正常。既往无关节病史。  相似文献   

6.
袁春平  程杰  杨建荣 《口腔医学》2013,(11):786-788
目前颌骨骨皮质切开术在临床牙颌面畸形的治疗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病例观察不仅为骨皮质切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证实了其临床可行性及显著优点,它的主要特点是缩短治疗过程,降低治疗风险,并增加正畸治疗的稳定性。该文就颌骨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这一临床技术的理论基础、基本临床操作、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个下颌磨牙缺失采用种植修复时,种植体尺寸对骨界面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单个种植体及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第一磨牙的情况,在保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种植体尺寸(包括种植体长度和直径)对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不论单种植体修复或双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磨牙时,种植体直径变化对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影响较大,斜向载荷时更为明显;而种植体长度对骨界面应力影响较小。结论:建议临床尽量采用直径较大的种植体修复单个缺失下颌磨牙。  相似文献   

8.
磨损对下颌第一磨牙形态影响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磨损对下颌第一磨牙形态特点的影响。方法 :选择磨损和基本无磨损的离体下颌第一磨牙各 15颗 ,通过实体测量与电子测量尺辅助下影像学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量牙体外形与髓腔的有关数据。结果 :①无磨损组近远中径显著大于颊舌径 ,但磨损组差异不显著 ;②无磨损组髓顶最低点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大于磨损组 ;③无磨损组远中两髓角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大于同侧近中髓角到牙合面的距离 ,但磨损组无此现象 ;④磨损组与无磨损组均显示远舌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大于近舌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 ,无磨损组远颊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大于近颊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 ,但磨损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磨损对于同一牙齿的不同部位影响不同 ,下颌第一磨牙牙合面远中及远中邻面颊侧是易被磨损的部位 ,这可能主要与牙齿的咬合特性及其生物力学承载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9.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管形态。方法:取100个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印度墨水染色,硝酸脱钙,酒精脱水,于水杨酸甲脂透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结果:Ⅰ类根管9例,Ⅱ类根管31例,Ⅲ类根管1例,Ⅳ类根管49例,Ⅴ类根管2例,Ⅵ类根管6例,无Ⅶ、Ⅷ类根管。根管侧支41例,其中75%位于根管冠1/3,21.95%位于根管中1/3,68.03%位于根管尖1/3。根管峡部58例,13.79%位于根管冠1/3,75.86%位于根管中1/3,10.34%位于根尖1/3。结论: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复杂,根管峡部多位于根管中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后上、下颌第三磨牙近移进行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第一磨牙病变同时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8.6岁。根据患者口内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0例。第一组上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上颌第一磨牙,下颌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第二组下颌无明显拥挤,仅拔除病变的下颌第一磨牙,上颌牙列拔牙或非拔牙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关系。结果 20例患者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双侧的磨牙、尖牙均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上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8.8个月,平均近移7.94mm;下颌第三磨牙前移平均9.7个月,平均近移7.12mm。结论上、下颌由于存在骨质结构的差异,拔除无法保存的第一磨牙后,上颌第三磨牙近移比下颌磨牙较快。扶正簧的使用使倾斜的下颌磨牙得以直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寻求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如何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缩短正畸疗程,并同时降低与正畸治疗时间较长相关的牙体、牙周疾病风险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报道的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中,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骨皮质切开术可有效加速正畸牙移动、缩短疗程并减少与正畸时间相关的牙体、牙周疾病,且其术式也随着临床操作、手术设备、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进步而变得更加微创、简便、精确、有效。文章就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原理、术式变化、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压电骨皮质切开术在正畸治疗中加速牙齿移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Cochrane Handbook规范化要求,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Trials.gov等数据库,以"Piezosurgery" "Orthodontics" "Tooth Movement Techniques"等主题词及其下位词,以及"加速牙齿移动" "骨皮质切开术" "超声骨刀" "正畸"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时间限定为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由3名成员进行独立标准化检索,根据预先制定标准对检索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和数据搜集。由于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选择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篇,其中共有57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示,压电骨皮质切开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移动速率与常规正畸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个月移动速率提高0.48毫米/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 = 0.48,95%CI(0.36,0.59),P<0.001]。压电骨皮质切开术后前2个月尖牙移动速率提高0.52毫米/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MD = 0.52,95%CI(0.45,0.59),P<0.001],研究之间异质性高(I2 = 69%)。 结论压电骨皮质切开术可以在术后第2个月加快尖牙移动的速度,但是这种操作在临床上起到的效果并不显著,且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对牙齿移动速率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一种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远移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混合牙列期下颌前牙拥挤,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前移病例15例,应用一种新型下颌磨牙远移矫治器远中移动近移的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前后模型测量及X线测量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经过3~7个月的治疗,患侧第一恒磨牙远中移动(4.85±2.07)mm,下前牙拥挤度减小(1.25±1.32)mm,矫治前后患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牙长轴与基准平面所形成的前下交角(SA)减小(10.40°±4.70°),L1-NB增加(2.51°±3.33°),前牙覆盖减小(0.92±1.7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单侧下颌第一恒磨牙远移的新方法能较快地远中移动下颌第一恒磨牙,但是在临床应用该装置远移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同时也可以导致目标牙的远中倾斜以及下颌切牙的唇向倾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正颌手术对非手术区骨组织改建的影响,以更好地了解正颌手术加速颌骨改建的机制。方法 :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9只行"双下颌骨磨牙区矢状截骨术"为手术组,3只为对照组。手术组9只按处死时间点分为术后1周组、3周组和8周组。每只动物单侧下颌骨用于Micro-CT扫描,对侧下颌骨用于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下颌骨整个骨组织发生吸收,在术后3周骨丧失最为显著,在术后8周骨形态恢复到近似对照组。下颌骨前牙区(非手术区)在术后1周至3周骨吸收较对照组活跃,表现为骨皮质内血管增生,出现破骨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在术后3周达到高峰;在术后8周骨组织则与对照组无异。结论:正颌手术后,颌骨先是骨吸收活跃伴破骨细胞增多,骨改建加速,随后新骨生成,骨组织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微骨穿刺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作为一种微创术式,以最小的手术干预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操作相对简单,辅助正畸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因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该术式的长期稳定性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就MOPs的发展,生物学与生物力学机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OPs通过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磨牙后区微种植体应用于下颌近中阻生第二磨牙竖直的正畸治疗方法,评估其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011—2014年门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患者13例23颗患牙,采用磨牙后区植入微种植体,牵引23颗患牙向远中移动,引导其竖直、萌出。结果 23颗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全部竖直萌出并建立良好的咬合。竖直治疗平均时间为6.5个月。结论磨牙后区微种植体支抗能简单有效地竖直下颌阻生的第二磨牙,并且可以控制磨牙的垂直向高度,避免对相邻牙齿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个别牙长期缺失会导致缺牙区牙槽骨丧失,引导骨再生术(GBR)是骨增量的一种方法,临床应用广泛,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正畸治疗的适应证.本文报告1例正畸治疗结合GBR关闭上颌中切牙缺失间隙的成年患者病例,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民族成人下颌第一磨牙缺失不同失牙期种植可用骨量,为口腔种植提供参考.方法:病例选取自2018.3.1-2020.10.30来南疆地区某医院就诊下颌第一磨牙拔牙维吾尔族患者165例(240颗缺牙)和同期在解放军第960医院就诊下颌第一磨牙拔牙汉族患者172例(256颗缺牙),所有患者在缺牙时间3个月、6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