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Twin-block、Headgear-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Twin-block组和Headgear-activator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软组织指标: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突角、颏沟倾角、上唇颏突角、软组织面角、鼻唇角、颏唇沟角、Z角、面突角、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上唇长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指标:SNB、ANB、U1-SN、U1-NA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间,上唇倾角、上唇长、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IMPA、FMIA、FMA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可明显改善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两者在下前牙唇倾度、下面高、唇部形态等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Twin-block、Headgear-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Twin-block组和Headgear-activator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软组织指标: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突角、颏沟倾角、上唇颏突角、软组织面角、鼻唇角、颏唇沟角、Z角、面突角、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上唇长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指标:SNB、ANB、U1-SN、U1-NA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治疗组间,上唇倾角、上唇长、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IMPA、FMIA、FMA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可明显改善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两者在下前牙唇倾度、下面高、唇部形态等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高角女性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其增龄性改变,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42例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女性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资料,根据面部生长型分为80例高角组(∠MP?FH>30°,FHI<62%)和62例均角组(20°≤∠MP?FH≤30°,62%≤FHI≤65%)。扩充高角组样本量至164例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87例)和中年组(77例),以进一步研究高角女性组内差异。应用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对各组下切牙区牙槽骨附着水平、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及下切牙唇倾度进行测量,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均角组相比,高角组下切牙根尖区唇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更小(P<0.05),牙槽骨附着水平更低(P<0.05);高角组及均角组下切牙唇倾度与舌侧牙槽骨厚度均呈负相关(高角组:r=-0.251,P=0.025;均角组:r=-0.428,P=0.001)。与高角中年组相比,高角青年组下切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附着水平更高(P<0.05);但两组根尖区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高角女性下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薄、附着水平低,增龄性变化和下切牙唇倾度差异都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相关性,正畸医师设计牙移动方案时应重视。  相似文献   

4.
张雷英  蔡中 《口腔医学》2007,27(9):481-484
目的比较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Ⅱ类错颌骨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Ⅱ类错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岁2个月,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第1组采用Bionator治疗,第2组采用Twin-block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ionator对Ⅱ类错上颌骨的抑制作用大于Twin-block(P<0.05);两者对下颌骨均有刺激生长作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产生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作用,但Bionator产生的上前牙舌倾较Twin-block更明显(P<0.05);Bionator产生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效应,Twin-block产生较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的伸长及水平向的近中调整,这些变化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能有效地矫治Ⅱ类错,刺激下颌骨向前生长,Bionator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更有效,其产生的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明显,Twin-block产生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及水平向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0例上颌前突患者,分为A、B 2组。A组采用肌功能增强器与直丝弓矫正技术联合矫正,B组单独采用直丝弓矫正。拔牙矫正6个月后拍摄X线片,评估矫正效果,测量上颌骨各项指标: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U6的前移量。2组的测量值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A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矫治前、后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A组矫治后的SNA、U1-SN、A-Nv、U1NP上、下切牙的唇倾度、SNA、SNB、FMA、上颌平面角、颌凸角、U1-FH、U1-PP显著优于B组(P<0.05),即A组比B组切牙内收更多,且U6的近中移动更少。结论: 上颌前突病例多数有口呼吸的不良习惯,肌功能增强器为夜间使用,可解除患者口呼吸,加快牙移动,减少支抗丧失,提高矫正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牙和骨骼的变化.方法选择14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NB角减小1.68°(P<0.01),Pg-OLP增加3.23mm(P<0.01),上切牙唇倾度(1s-NSL)减小5.61°(P<0.01),下切牙唇倾度增加2.96°(P<0.01),覆盖及磨牙位置关系均有显著差异(P<0.01),腭平面角、(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牙合)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功能矫治后上颌切牙位移及牙槽骨改建情况。方法:选择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HGAC)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30例骨性Ⅱ类下颌骨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HGAC组和Twin-block组,每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中切牙在牙槽骨内的相对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情况。采用SPSS 20.0 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中切牙及牙槽骨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水平方向上,HGAC组和Twin-block组中切牙切缘均发生舌侧移动,而HGAC组根尖发生舌侧移动,Twin-block组根尖发生唇向移动;在垂直方向上,所有患者中切牙切缘均发生向下移动,根尖发生向上移动,但HGAC组切缘垂直方向向下移动较少,根尖垂直方向向上移动较多。HGAC组多数位点牙槽骨厚度增加,而Twin-block组唇侧牙槽骨厚度均减少,腭侧牙槽骨厚度增加。2组牙槽骨总厚度均增加,但Twin-block组牙槽骨总厚度增加更多,HGAC组牙槽骨角度减小更多。结论:2种功能矫治器均可使上切牙区牙槽骨发生积极的生长改建。HGAC在对上切牙实现控制性倾斜内收的同时,可使切牙有一定程度的压入,同时使上切牙区牙槽骨生长角度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善Ⅱ类骨面型。Twin-block可使上切牙倾斜内收,提示在Twin-block功能矫治后行固定正畸内收前牙时,需更加注意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Ⅱ类患者切牙唇倾度的异同,从而指导临床的错诊断、设计、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149例,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根据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的夹角(SN/MP)将其分为3组,进行测量后分析各组切牙唇倾度差异。结果 3组样本切牙唇倾度不同。高角组上切牙较为直立,低角组下切牙较为唇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中,垂直骨面型不同,切牙唇倾度也不尽相同,在临床中应针对矢状骨面型以及垂直骨面型共同分析,从而获得完善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ynamax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II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应用Dynamax矫治器对15 例Hagg手腕骨片为 FG-G 期的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并应用Winceph 7.0头影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Dynamax矫治器治疗后,SNB角、下颌骨综合长度、下切牙唇倾度、鼻唇角增大;ANB角、Wits值、上前牙唇倾度、前牙覆盖、覆(牙合)、面凸角、ANB减小,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ynamax功能矫治器促进下颌发育能有效的改善面部美观,使软硬组织侧貌面型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MyobraceTM(MRC)联合肌功能训练对于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畸形儿童颅颌面组织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到我院正畸科就诊的20例安氏Ⅱ类错畸形儿童患者,采用MRC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及习惯记录表,比较矫治前后患者颌面组织及行为习惯的变化.结果 患者治疗后,下颌矢状向生长以及上下颌垂直向生长有显著增加;覆覆盖以及上切牙唇倾度显著减小;口呼吸及咬唇的行为习惯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对于口腔不良习惯导致的安氏Ⅱ类错的儿童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择使用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矫治器的不同,将其分为Twin-block组、Activator组和Herbst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和功能矫治完成后(第一恒磨牙建立中性(牙/合)关系)对每位患者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3组患者功能矫治器治疗后,矢状向关系上ANB角、SNB角、Go-Gn、Co-Gn、L1-MP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关系上N-Me、ANS-Me、S-Go、SN-MP及Co-Go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与Twin-block组、Activator组相比,Herbst组患者下前牙的唇倾(L1-MP)更明显,但抑制上前牙前倾(U1-SN)的效果不明显.3组患者上颌向前生长(Ptm-A)及垂直向变化(OB、N-Me、ANS-Me、S-Go、Co-Go)无明显差异.结论 Twin-block、Activator和Herbst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早期矫治机制是相似的,但Herbst矫治器对下颌的矫形和下前牙的唇倾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口咽气道容积差异,评估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选取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其中拔牙矫治(拔除4个前磨牙)及非拔牙矫治各20例,采用锥形束CT(CBCT)头影测量技术,就矫治前、后3个骨性测量项目、4个牙性测量项目及口咽气道大小进行测量比较。配对t检验比较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在矫治前(T0)与矫治后(T1)口咽气道容积差异,两样本t检验评估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口咽气道容积的影响。结果 无论拔牙矫治组还是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后面中部长度及下颌骨有效长度均较矫治前增大(P<0.01);在拔牙矫治组,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下切牙唇倾度、上切牙凸距及下切牙凸距均较矫治前减小(P<0.01);拔牙矫治组与非拔牙矫治组,矫治前后口咽气道容积及气道最窄处面积的改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组8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而非拔牙矫治组6例患者矫治后口咽部最狭窄区域相对牙合平面位置发生改变。结论 拔牙矫治Ⅰ类错牙合畸形——拔除4个前磨牙,内收上前牙并不影响口咽气道大小。  相似文献   

13.
周明智  吴可  王林  王珊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0,40(3):209-214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矫治方法唇倾、压低青少年及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的上中切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氏Ⅱ类2分类的患者41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A)和成人组(B),每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种植钉、摇椅弓唇倾压低上中切牙。治疗前后拍摄CBCT,测量分析治疗前后上中切牙的位置及牙槽骨的改变。结果治疗完成时41例患者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上中切牙均有唇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中心点种植钉组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缘点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根尖水平牙槽骨厚度(b3)增加,腭侧根中、根尖水平牙槽骨厚度(p2,p3)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相关测量项目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舌倾的上中切牙,并且可以真性压低上中切牙,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矫治前后上中切牙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的下牙列变化,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 选择26例下牙列拥挤患者,分为自锁组和传统组,每组13例,分别使用自锁托槽(Damon3)和传统托槽(传统结扎式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对矫治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逐步回归分析拥挤解除机制以及影响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及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矫治后自锁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1.42 mm、下切牙凸距增加2.66 mm,传统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0.65 mm、下切牙凸距增加1.57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回归分析显示,自锁组对下切牙唇倾度变化量解释的总测定系数高达96.6%,被选入模型的变量为矫治前下颌拥挤度、下颌平面角、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矫治前后尖牙及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结论 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时,自锁组和传统组患者均出现下切牙唇倾及下牙弓宽度增加,自锁组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量及下切牙前移量较传统组多;自锁组下切牙唇倾度的改变不仅受拥挤度和矫治前牙弓宽度影响,而且受患者自身骨面型及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在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中的效果。方法:52例轻中度安氏Ⅱ类畸形患者随机分为颧牙槽嵴处植入组(A组)和上颌第一磨牙颊侧根部与第二前磨牙之间植入组(B组)。记录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矫正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指标差值SNA、SNB、ANB、U6-Y、U1-Y和SN-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6-X、U1-X和SN-M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初次种植成功率100.0%,高于B组的8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推磨牙所需时间短于B组,A组磨牙移动速度和磨牙移动距离均大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颧牙槽嵴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垂直向压入磨牙及对抗切牙唇倾,可加快支抗推上磨牙向远中移位速度,缩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表面麻醉联合STA无痛麻醉与STA无痛麻醉、传统压力注射器局部麻醉在儿童多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14岁上颌前牙区多生牙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为表面麻醉联合STA无痛麻醉;B组为STA无痛麻醉;C组为传统压力注射器局部麻醉,3组均采用唇腭侧局部浸润麻醉。记录3组患儿入室以及注射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数值。注射过程中,采用改良行为量表(MCHEOPS)对患儿行为进行评分;治疗结束时,患儿根据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价麻醉时的疼痛程度。结果:在腭侧浸润麻醉时,A,B两组的疼痛程度小于C组(P<0.05),但A组和B组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颊侧浸润麻醉时,A组疼痛程度显著减轻(P<0.05)。患儿自身疼痛评价表明A组患儿疼痛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注射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注射后血压显著上升(P<0.05)。结论:在儿童多生牙拔除治疗中应用表面麻醉联合STA无痛麻醉的方法,能明显降低或消除患儿在注射过程中的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00%病例认为2D舌侧自锁矫治器无明显异物感;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的评价优良率为69.22%;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前后ANB角、上前牙唇倾度、上下切牙间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2D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无需排牙实验,安全、舒适、有效。能满足临床对成人轻、中度错(牙合)畸形的绝对隐形矫治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2004—2009年收治的60例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共60颗牙),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和X线定位片分为唇侧组和腭侧组各30颗牙,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阻力骨、暴露部分牙冠、黏结正畸附件,在固定矫正技术的牵引下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正常牙弓内。对比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畸牵引的时间腭侧组为(9.2±3.2)个月,而唇侧组为(15.1±4.1)个月,明显长于腭侧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手术开窗正畸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组大于唇侧组,牵引到位的时间腭侧组也较唇侧组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使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牙颌骨结构变化情况.方法 应用磁力Twin-block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15例覆盖大于10 mm.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别观测颌骨、牙齿结构的变化,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磁力Twin-block治疗前后SNB增加了(1.97 ±1.01)°,ANB减少了(1.94±0.72)°,MP-FH增加了(4.80 ±1.37)°,P<0.001,对下颌骨的矢状向、垂直向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力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治疗,能够促进颌骨特别是下颌骨的改建及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既往上前牙区埋伏牙开放式牵引方法的基础上,报告一种基于牙囊的软组织处理技术,并监测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变化和牙槽骨丢失量,探讨牙囊在埋伏上颌中切牙唇侧微创开放式牵引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选择单侧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并采用开放式牵引技术治疗的患者,将埋伏中切牙纳入试验组,将对侧未受影响的中切牙纳入对照组。在外科手术暴露埋伏上颌中切牙时,利用埋伏牙周围的牙囊组织进行术区软组织管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埋伏牙周围软硬组织量。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至平面后,记录其牙长、根长、骨丢失量、骨厚度等测量值。结果 成功牵引了17例单侧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牙长、根长、唇侧骨丢失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腭釉牙骨质界处宽度、腭侧骨丢失量、唇侧骨厚度、腭侧骨厚度、根尖牙槽骨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科手术暴露唇侧埋伏上颌中切牙时,本方法利用埋伏牙周围的牙囊组织进行术区软组织管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埋伏牙周围软硬组织量,尽可能在牵引萌出后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和健康的牙周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