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索用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段连接的近红外量子点荧光探针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原位可视化成像情况。方法 将含有RGD序列的肽段与发射波长为800 nm的近红外量子点(QD800)偶联,制备QD800-RGD荧光探针。将人颊鳞状细胞癌BcaCD885细胞植入裸鼠颊部皮下建立OSCC模型。用QD800-RGD探针和CD105单克隆抗体对OSCC冰冻切片行直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QD800-RGD探针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αvβ3的结合情况。将QD800-RGD探针通过尾静脉注射入OSCC模型动物,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活体成像观察QD800-RGD对OSCC活体原位可视化动态成像情况。在12 h后处死荷瘤鼠取出肿瘤,检测QD800-RGD在体内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αvβ3的结合情况。结果 QD800-RGD探针在体内和体外均能与OSCC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αvβ3特异性靶向结合。静脉注射QD800-RGD探针后能对体内OSCC进行清楚地可视化成像,在注射QD800-RGD后0.5~6 h内肿瘤成像最完整,信噪比最高,9 h时肿瘤荧光强度显著减低,但在12 h时仍能看到明显的肿瘤成像。结论 以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整合素αvβ3为靶点,利用QD800-RGD探针经静脉注射后能对OSCC进行清晰地可视化成像,在OSCC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利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的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探讨量子点荧光探针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应用.方法 相同粒径的量子点通过问接免疫荧光技术分别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P53及Bcl-2蛋白进行特异荧光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蛋白定位表达;不同粒径的量子点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同一张舌鳞状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D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mAb)探针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原位可视化成像和体内分布情况。方法将发射波长为800 nm的近红外荧光QDs与EGFR mAb连接,制备QD800-EGFR mAb探针。在体外将QD800-EGFR mAb与人颊鳞状细胞癌BcaCD885细胞共培养30 min,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QD800-EGFR mAb对BcaCD885细胞的结合情况。将QD800-EGFR mAb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裸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模型,在不同时间点通过活体成像观察QD800-EGFR mAb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可视化成像情况和QD800-EGFR mAb在体内的分布。结果静脉注射QD800-EGFR mAb探针后能对裸鼠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行清楚的可视化荧光成像,成像一直持续到24 h,但在30 min~6 h时间段内肿瘤成像最完整和荧光信噪比最高。对体内QD800-EGFR mAb在肿瘤和器官的分布检测证明:QD800在肝中分布最多,在肿瘤中的聚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心、脑、肠、肺、胃中均未见有QD800。结论QD800-EGFR mAb探针对头颈部癌能进行清楚的可视化个体成像检测,在非侵入可视化成像研究头颈部癌的发生发展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特异性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舌鳞癌颈部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比较其与免疫组化和HE染色标记转移灶的精确度。方法:用量子点荧光探针、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3种方法检测39例舌鳞癌患者的586枚颈淋巴结标本,分析其微小转移灶检出率。结果:量子点荧光探针、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检测颈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是33.33%(13/39例)、25.64%(10/39例)和10.26%(4/39例),量子点免疫荧光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量子点探针荧光检测技术可应用于舌鳞癌颈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量子点标记的特异性细胞角蛋白抗体QDs605-CK(AE1/AE3)免疫荧光探针检测人舌鳞状细胞癌荷瘤裸鼠早期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率及微转移率,并与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方法进行比较,为舌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方法 传代培养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 细胞,接种于18只裸鼠舌体内(不过中线),建立人舌癌荷瘤裸鼠下颌下淋巴结转移模型。接种6周后,处死裸鼠,解剖下颌下淋巴结,将同一淋巴结分为两份。一份作石蜡包埋半连续切片,行HE染色和IHC检测;另一份即刻液氮冷冻,制作冰冻切片行QDs605-CK(AE1/AE3)荧光探针检测。分别计算3种方法检测出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微转移率。结果 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出裸鼠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率为66.7%,其中微转移率为38.9%;IHC染色检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1.1%,其中微转移率为33.3%;HE染色检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7.8%。经统计学分析,3种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9,P<0.05),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和IHC检测都优于HE染色,但是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和IHC染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 量子点标记的QDs605-CK(AE1/AE3)免疫荧光探针能准确定位于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发出红色荧光,其特异性强,分辨率高,背景清晰,能够用于淋巴结转移灶及微转移灶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肽段连接的最大发射波长为655 nm的荧光量子点(quantum dots,QD655)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和昆明小鼠淋巴高转移鳞状细胞癌(U14)的体内生长、增殖、凋亡和淋巴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①用QD655分别标记Tea8113细胞(TcaS113-QD655)和U14细胞(U14一QD655),将Tca8113-QD655和U14-QD655分别接种于裸鼠和昆明小鼠背部皮下,比较Tea8113-QD655和Tea8113、U14-QD655和U14的体内成瘤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体内成瘤的Tea8113-QD655和TcaS113细胞、U14-QD655和U14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②将U14-QD655和U14分别接种于昆明小鼠颊黏膜下,建立颊癌颈淋巴转移模型,比较U14-QD655和U14颈淋巴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 Tca8113-QD655组和Tea8113组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25±0.14)、(1.30±0.16)g(P>0.05),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81±0.68)、(2.69±0.63)cm3(P>0.05);U14-QD655组和U14组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17±0.08)、(1.22±0.10)g(P>0.05),肿瘤的平均体积分别为(2.27±0.56)、(2.38±0.61)cm3(P>0.05).Tea8113-QD655和Tca8113体内成瘤细胞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47.42±1.71)%、(48.33±1.52)%(P>0.05),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12.38±0.75)%、(11.79±0.64)%(P>0.05);U14-QD655和U14体内成瘤细胞的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61.78±2.41)%、(60.9±2.26)%(P>0.05),平均凋亡指数分别为(13.65±0.91)%、(12.78±0.83)%(P>0.05).U14-QD655颊癌和U14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11/27)、43(13/30)(P>0.05).结论 用量子点标记Tea8113和U14后不影响体内肿瘤生长和淋巴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以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与Cy5荧光染料对人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和survivin蛋白质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时蛋白质的分布及荧光的稳定性.方法 以QDs和Cy5荧光染料对Tca8113细胞内HSP70和survivin蛋白质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同时观察Tca8113细胞内的HSP70和survivin蛋白质表达及分布.激光连续照射2 420 391 m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自带软件Leica Confocal Software测量QDs和Cy5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Tca8113细胞内HSP70和survivin蛋白质均有明显表达,分别表现为绿色和红色荧光,其中两种蛋白质重叠处呈黄色荧光.激光连续照射2 420 391 ms,QDs标记的绿色荧光未见明显衰减,而Cy5荧光染料标记的红色荧光基本淬灭,随着Cy5荧光的淬灭,绿红黄三色通道下所见的红绿黄3种颜色的荧光也逐渐消退直至变成单色的绿色荧光.结论 QDs对光漂白的抵抗能力强,比Cy5荧光染料具有更高的光稳定性,更加适用于细胞内蛋白质的长时间动态监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肽段连接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Ds)对人颊鳞癌BcaCD885细胞的生长、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用表面连接穿膜肽段最大发射波长为800nm的近红外荧光量子点(QD800)标记BcaCD885细胞(BcaCD885/QD800),用流式细胞仪检测QD800对BeaCD885细胞的标记率,用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发光纳米材料半导体量子点(semiconductor quantumdots,QD)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11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最大发射波长为605nm的QD与Tca8113共培养,观察QD对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用QD标记Tca8113细胞(Tca8113-QD),利用transwell小室法和冲刷实验,观察Tca8113-QD细胞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Tca8113细胞与不同浓度QD共培养后,其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a8113-QD细胞和Tca8113细胞的侵袭、黏附和趋化运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QD标记Tca8113细胞后,不影响肿瘤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能力,为半导体量子点在活体生理条件下用于肿瘤细胞和细胞内分子成像及示踪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粒径655 nm和525nm的两种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2种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进行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成像效果和稳定性,为今后的连续动态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QD655nm和QD525nm,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HSP90蛋白和HSP70蛋白进行特异性双重荧光标记,激光连续照射2420391 ms,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同时观测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的HSP90蛋白和HSP70蛋白表达及分布,用软件Leica Confocal Software测量量子点QD655nm和QD525nm的荧光信号强度变化.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人舌癌Tca8113细胞内HSP90蛋白和HSP70蛋白均有明显表达,分别表现为红色和绿色荧光,两种蛋白重叠处呈黄色荧光,在激光连续照射中,两种荧光有所衰减,其中QD655nm的荧光强度值下降相对较快、幅度相对较大.结论 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能同时对人舌鳞癌细胞中HSP90蛋白和HSP70蛋白进行双重标记,而且QD655nm与QD525nm都具有较强的光稳定性,均可用于蛋白的长时间动态监测,其中QD525nm的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胞嘧啶脱氨酶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双融合自杀基因(CDglyTK)靶向治疗金黄地鼠颊癌的疗效。方法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金黄地鼠颊黏膜癌变,建立颊癌动物模型,以脂质体为载体介导携放射诱导启动子调控双融合自杀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E-CDglyTK 瘤内转染并辅以3 Gy 放疗,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和丙氧鸟苷,描绘肿瘤生长曲线,RT-PCR 检测 CDglyTK 的 mRNA 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放射诱导启动子介导的 CDglyTK 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RT-PCR 可检测到转染后肿瘤细胞 CDglyTK 的 mRNA 表达,诱导放疗增强了其表达水平,电泳条带灰度值从0.214±0.016上调至0.247±0.019(P<0.05);诱导放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凋亡指数从24.53%上升为31.22%(P<0.05),增殖指数由25.13%下降至20.07%(P<0.05)。结论放射诱导启动子可作为基因治疗分子开关,调节 CDglyTK 基因在金黄地鼠颊癌细胞中的靶向表达,低剂量放射性照射可显著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using quantum dots (QD)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Methods:  Expression of HPV16/18 was analyzed in a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21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by tissue microarrays. The presence of HPV16/18 high risk was detected by applying QDISH which i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SH.
Results:  Seven cases out of 21 (33.3%) were positive for QDISH while 1 out of 21 (4.8%) was positive for ISH, although all of HPV DNA were localized in the nuclei in the spinous and basal cell layer of the epitheliu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methods was significant ( P  < 0.05).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QD might be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HPV-associat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