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颌外科手术可能会引起髁状突移位,从而引起术后骨骼/咬合不稳定和颞颌关节病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作者在正颌外科术中设计了种种髁状突固位装置,以保证髁状突能固定于术前正中关系位。  相似文献   

2.
不同程度的髁突移位是正颌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髁突移位可能是由于重新定位的颌骨固定不充分、固定期间髁突表面再吸收及髁突在颞下颌关节内缺乏被动就位等多方面因素所致。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再次治疗的难度变大,患者心理负担增加,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因此,正颌外科术后髁突移位的治疗与预防是近年来学者们重点研究的方向。文章就正颌外科术后髁突移位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在正颌手术中,有时会发生正颌术后髁突移位这一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手术优先正颌患者术后髁突中度移位的病例,成功的通过早期取出内固定并使用颌间弹性牵引来矫正正颌术后中度的髁突移位.  相似文献   

4.
正颌外科手术可能会引起髁状突移位,从而引起术后骨骼/咬合不稳定和颞颌关节病变。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作者在正颌外科术中设计了种种髁状突固位装置,以保证髁状突能固定于术前正中关系位。  相似文献   

5.
髁状突骨折与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髁状突骨折与发生颞颌关节骨性强直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有髁状突骨折病史的颞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 ,术前拍颞下颌骨全景X线片 ,CT横断或冠状扫描 ,部分病侧同时行二维和三维重建 ,并与外伤后X线片对照。在施行颞颌关节成形关节重建术中 ,采用颧弓根水平高位截骨 ,探查髁状突和关节盘的存在。结果  2 8例伤后的X线片均提示 :发生颞颌关节强直的病例为髁状突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而且 ,髁状突骨折块移位大 ,下颌升支明显上移。术前冠状CT显示髁状突移位于关节骨性强直区的内侧 ,上移的下颌升支与关节窝骨性融合。术中探查发现 2 0例 2 2侧有明显移位的完整的髁状突和关节盘。结论 在髁状突颈部高位 (囊内 )横断骨折病例 ,若髁状突骨折块发生严重移位、脱出关节窝外 ,可同时伴发关节盘移位。而下颌升支则在升颌肌群牵引下明显上移 ,形成对关节窝的继发损伤 ,最终导致颞颌关节骨性强直。对该类髁状突骨折应积极开放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髁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采用口内喙突切除入路共完成8例患者的髁突病变切除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6 ~56岁,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3例为髁突骨瘤,5例为半侧颌骨肥大畸形伴发的髁突良性肥大.6例同期进行上颌LeFoa Ⅰ型截骨术、5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1例健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4例颏成形术及6例下颌骨体或下颌角修整术,以恢复面部的对称性.结果 经术后CT验证,所有患者均按术前设计方案成功完成了髁突病变切除术,术后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减轻或消失.开口度术前平均38 mm,术后1个月恢复为41 mm.患者随访3 ~12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精确辅助完成口内入路的髁突切除术,手术创伤小,能较好地保存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型钛夹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耳屏前或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复位后用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31例.结果 28例牙合关系恢复良好,29例开口度大于3.0 cm,无下颌偏斜,1例出现颞下颌关节弹响,3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颞支、颧支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下颌骨髁状突形态良好,无移位及破坏吸收现象.结论 微型钛夹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稳定可靠,有利于关节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 (SSRO)术后髁状突骨组织改变情况 ,以了解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采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 ,在手术前后不同时期X片上 ,将髁状突分成四个大致相等的测量区域 ,分别测量统计各区的骨密度值。结果 :在不同因素下 ,髁状突骨密度有所不同。术前 :2、4区高于 1、3区 ,右侧高于左侧。术后 :骨密度下降 ,可以不同方式表现。结论 :髁状突位置发生改变后 ,其骨组织将起代偿作用。计算机数字图象系统可使髁状突骨密度测定更为准确 ,也使得髁状突病变能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9.
在口颌系统中,与颌位稳定相关的因素分别是、颞下颌关节和神经肌肉的稳定,其中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与获得一个稳定的颌位密切相关。但口腔治疗中涉及到颌位的选择时,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对于髁突在关节窝中应处的位置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本文对口腔修复和正畸治疗中颌位选择及“髁突前上位”、“髁突前下位”、“治疗性颌位”的适应证、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提示,当关节无器质性改变或髁凹关系稳定时,髁突前上位即正中关系为传统建的理想颌位。当关节盘增生、变形、盘突关系紊乱无法寻找理想的髁突前上位时,可选择髁突前下位,缓解关节症状的同时促进骨质改建获得良好的稳定性;甚至对于部分安氏Ⅱ类高角或者轻度骨性错的病例,亦可以尝试利用髁突改建的潜力,前下定位髁突,通过掩饰性矫治简化正畸正颌手术方案;而“治疗性颌位”是针对颅下颌功能紊乱症导致的最大牙尖交错位异常或偏斜、肌肉症状和关节功能异常、颌位不稳定等,通过改变原有咬合或关节的异常引导,在有咬合支持和新的引导的基础上,建立并且稳定一个新的牙尖交错位。它摆脱了髁突定位的争论,但此颌位下髁突具体位置未见报道。不同颌位及髁突位置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临床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关节是否有器质性改变及颌位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判断。但对于采用不同颌位和髁突位置进行口腔治疗的远期效果未来还需临床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髁突中低位骨折病例施行开放复位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前后张口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术后颞颌关节功能状况,手术前后全颌曲面断层片及CT对比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3 cm,咬合关系良好.关节区疼痛和弹响2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髁突外形良好.结论:髁突中低位骨折明显移位者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具有知识密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初期投入大等特点。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CAD/CAM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应用于口腔修复的CAD/CAM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studies with the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locations of tooth contacts in the 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 (RCP) and to discuss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stomatognathic system.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s of RCP contacts and mandibular positioning during retrusion was examined. Thirty dentists and clinical resi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ne specialist in prosthetic dentistry examined each subject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RCP contacts. The mandibular positioning during retrusion was measured using a mandibular movement analysis system with six degrees of freedom. Originally programmed software was developed. Five reference points were selected: the central lower incisor (point I), the first molars on both sides (points RM and LM) and the condyles on both sides (points RC and LC). Tooth contact was observed most frequently at the second molar, followed by the first premolar. Points I, RM and LM all moved in an inferior-posterior direction, whereas points RC and LC moved in various directions ranging from superior-posterior to inferior-posterior. When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ost anterior tooth of occlusion in the RCP, the condylar positioning tended to be more superior in the group with molar contact than that with premolar contac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ocations of RCP contacts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jaw guidance during retrusion.  相似文献   

13.
快速成型技术基于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测量手段,结合逆向工程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材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颅颌面的缺损进行整形修复,本文就其在颅颌面缺损整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Cerec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系统制作的种植体上部全瓷冠进行6年随访,评价其远期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使用Cerec3 CAD-CAM系统对植入36例患者的缺牙区的40颗种植体进行上部全瓷冠的CAD-CAM修复,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美国加州牙科协会评价标准对CAD-CAM全瓷冠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并进行Kapl an-Mei er生存率分析。结果:除7件CAD-CAM全瓷冠失败外,其余33件CAD-CAM全瓷冠随访70个月-80个月。除费用外,患者对其余指标的满意度达100%。Ka-pl an-Mei er生存率分析显示,CAD-CAM全瓷冠的6年留存率为82.5%。结论:Cer ec3 CAD-CAM系统制作的种植体上部全瓷冠可在口腔环境中长期保存并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隙料厚度和覆盖面积对Cercon CAD/CAM底层冠边缘和内部适合性的影响,评价CerconCAD/CAM系统的加工精度。方法通过模拟下颌第一磨牙,加工1个不锈钢主模型。扫描后,根据不同隙料厚度和覆盖面积,分为6组,分别为S10C70、S10C90、S30C70、S30C90、S60C70、S60C90,每组6个试件。采用硅橡胶印模复制技术和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底层冠内部适合性和边缘适合性。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底层冠内部适合性的差异与测量位置、隙料厚度和覆盖面积有关。覆盖面积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隙料厚度10 μm和30 μm组间、10 μm和60 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部适合性不均匀,远中与近中相对位置间、颊侧与舌侧相对位置间有显著差异。隙料厚度30 μm和60 μ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边缘适合性为(27.7±7.6)μm,近远中和颊舌侧间边缘适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中与远中边缘适合性、颊侧与舌侧边缘适合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rconCAD/CAM新系统制作的氧化锆底层冠有良好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性,达到临床可接受范围。隙料厚度和覆盖面积对底层冠内部适合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Cerec 2型机摄像头的口外控制装置对CAD/CAM全瓷底层冠适合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口外 控制装置的摄像头与未使用控制装置的摄像头对照,分别采集光学印模形成数字化模型,加工Vita MKⅡ及自行研 制的多孔氧化铝瓷,制作24个全瓷底层冠,经包埋、切开后,使用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底层冠内部和 边缘间隙,比较其适合性差异。结果 使用控制装置组同未使用控制装置组相比:颊侧颈部间隙有明显差异 (P<0·05),轴壁间隙除舌侧外,在近中、远中、颊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远中顶壁、颊侧顶壁、舌侧顶壁均 有显著性差异(P<0·05);Vita MKⅡ底层冠与多孔氧化铝底层冠在边缘间隙及内部间隙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使用控制装置的Cerec 2型机有效地减小了人为操作造成底层冠内部间隙的误差,为底层冠的粘接 剂提供均匀的内部空间;自行研制的多孔氧化铝瓷经机加工后,其适合性与Vita MKⅡ相似,均达到了临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观察CAD/CAM氧化锆与传统的镍铬合金、金合金烤瓷固定桥的临床效果,为评价CAD/CAM氧化锆烤瓷后牙固定桥的远期临床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同期制作CAD/CAM氧化锆烤瓷后牙固定桥(A组)、金合金烤瓷固定桥(B组)、镍铬合金烤瓷固定桥(C组)各20件。临床检查60件修复体边缘密合性,随访复查修复体的基牙继发龋和修复体的折裂、折断、脱落情况。结果 60件修复体平均随访3.0~3.5年。A、B组边缘密合性分别为100%和95%,明显好于C组(80%)(P<0.01)。继发龋的情况也是A组(0)、B组(0)好于C组(15%)(P<0.05)。随访期内,修复体折断数量A组为2例(10%),B组为1例(5%),C组无折断。崩瓷A组为1例(5%),B组为2例(10%),C组为4例(20%)。折断率和崩瓷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D/CAM氧化锆陶瓷后牙固定桥边缘密合性好,能够达到传统金属固定桥的强度,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瓷贴面基底烧结饰面瓷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瓷贴面基底烧结饰面瓷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患者的54颗着色牙进行全瓷贴面修复,根据着色原因不同将其分为四环素牙组、氟斑牙组和死髓牙组。应用MarkⅡ瓷块制作贴面基底,在其上烧结饰面瓷,制作全瓷贴面。分别在牙体预备前、贴面基底在白背景和基牙上试戴时、全瓷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上黏固后采用Shade Eye电脑比色仪进行颜色测量,测量结果采用CIE1976L*a*b*标准色度系统表示,计算色差。全瓷贴面黏固后每3个月检查1次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颜色以及折裂、脱落情况。结果瓷贴面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基牙的颜色,其中四环素牙组和死髓牙组的贴面基底和瓷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背景下有明显的颜色差异,而氟斑牙组贴面在白背景和基牙背景下的颜色差异较小,肉眼几乎无法察觉。全瓷贴面黏固后3~12个月复诊,贴面边缘密合良好,无食物嵌塞、继发龋、牙龈炎等,也无1例发生修复体脱落或折裂。结论全瓷贴面修复着色牙具有较好的效果,氟斑牙是较理想的适应证,而中度以上的四环素牙和变色较重的死髓牙在设计全瓷贴面时应选择色度较深的基底瓷以增加贴面的遮色能力或应用不透明材料制作基底。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多年口腔瓷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操作工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全瓷修复技术因具有良好的美观效果和生物相容性,正在逐渐取代金瓷修复技术.数码全瓷修复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制作完成全瓷修复体的技术,目前大量的全瓷修复体都是采用数码技术完成的,是近年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本文将从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