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有无SBP分为SBP组(128例)和非SBP组(90例).对2组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分级、腹水总蛋白和是否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SBP组血清TBIL高于非SBP组,血清ALB、PTA及腹水总蛋白低于非SBP组(均P<0.05);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77.34%、12.50%及9.38%,非SBP组Child-Pugh C级、合并糖尿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分别为48.89%、3.33%及2.22%,SBP组均明显高于非SBP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TBIL、Child-Pugh分级及腹水总蛋白进入回归模型,这3项指标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血清TBIL、Child-Push分级、腹水总蛋白是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以便及早预防,改善预后.方法:对25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并发SBP者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了SB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分析、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统计显示腹水总蛋白≤10 g/L和曾发生SBP是并发SBP的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小、Child-Pugh评分也与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相关(χ2检验P<0.05),在众多因素中Child评分和血钠降低对预后的影响较有意义.结论:尽可能减少或控制肝硬化患者易惠SBP的危险因素,监控已发生SBP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紊,易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SBP及改善预后、降低SBP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4年8月至2009年3月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收治的住院患者病史等资料的相关因素回顾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与未并发SBP患者发病前的性别、年龄、嗜酒史、Child-Pugh级别、血清白蛋白(ALB)、腹水蛋白、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补体C3、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糖尿病、肝昏迷、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门静脉直径等20项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6例慢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2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的ALB、腹水蛋白、PTA、血清补体C3、CH、ALT均明显低于非SBP组患者;而在Child-Pugh C级、TBIL、TG、消化道出血、便秘/腹泻诸方面均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嗜酒史、糖尿病、肝昏迷、AST、GGT、ALP、门静脉直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IL>51.3μmol/L、ALB<28 g/L、PTA<40%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独立的相关高危因素.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尚现伟 《临床医学》2012,32(8):47-48
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汝阳县人民医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6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整体分析并提出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革兰阴性(G-)杆菌培养株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G+)球菌与真菌培养株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临床诊治主要依据腹腔积液实验室检查以及培养菌结果,而临床多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5.
影响肝硬化腹水并发腹膜炎病人预后的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护理研究》2006,20(9):2383-2384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以上。本文研究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病人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指标,旨在探讨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预见性护理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病率为10%~30%,病死率高达55%,如不及时治疗及正确的护理,会迅速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肾功能衰竭,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36例肝硬化并SB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护理重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 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SBP 组)30例、单纯性腹水肝硬化患者(非 SBP 组)30例及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采用干式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 PCT 水平,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CRP 的水平。比较 PCT、CRP 及 PCT+CRP 在诊断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分析 PCT 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及非 SBP 组比较,SBP 组患者血清 PCT 与 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在诊断肝硬化合并 SBP感染中,PCT、CRP 及 PCT+CRP 的敏感性分别为93.3%、90.0%和96.6%,特异性分别为90.0%、75.0%和95.0%。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PCT 和 CRP 能够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肝硬化合并 SBP 患者早期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3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细菌39株,大肠埃希菌占48.7%,腹水蛋白≤10 g/L并发SBP发生率高于腹水蛋白〉10 g/L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10 g/L患者应及早做腹水常规检查,腹水PM N比值诊断SBP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以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研究组)和82例单纯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既往史、出入院诊断、并发症和预后等资料,并对2组相关指标(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钾、钠、肾小球滤过率)及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酐水平,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自发性腹膜炎(OR=2.264,95%CI 1.386~5.288,P<0.01)、消化道出血(OR=1.636,95%CI1.036~3.587,P<0.05)、低钠血症(OR=4.503,95%CI 4.172~18.793,P<0.01)、低蛋白血症(OR=1.508,95%CI1.316~1.717,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OR=6.182,95%CI 6.070~26.087,P<0.01)均为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自发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及肾小球滤过率均为肝硬化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静 《护理研究》2006,20(26):2383-2384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60%以上[1]。本文研究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病人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指标,旨在探讨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在我科1999年—2004年住院病人中随机选择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病人115例,男92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8岁(30岁~74岁)。根据住院期间的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60例)和死亡组(55例)。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依据,有明确的慢性肝病史和/或慢性肝病体征;B超或CT检查符合肝硬化腹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以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因消化性溃疡并出血于我科住院的患者76例(其中大出血35例、非大出血41例),并统计因消化性溃疡于我科住院的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大出血组、非大出血组血清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含量。将所有出血患者分为低胆固醇血症组与正常胆固醇组,比较两组再出血率以及ROCKALL评分,以观察血清总胆固醇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LDL水平明显下降(P均〈0.001),且大出血患者明显低于非大出血者(P〈0.05);而甘油三酯水平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和正常胆固醇组相比,低胆固醇血症者再出血率明显升高(P〈0.001)、ROCKALL评分明显增加(P〈0.001)。且低胆固醇血症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比例增加(P〈0.05)。结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LDL水平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呈负相关;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越低,表示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胃肠黏膜pH变化与其预后相关性。方法: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根据转归不同分为3组:存活组28例;休克死亡组12例(于入院24h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不可逆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组4例(治疗24h以上,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采用胃管法监测其胃肠黏膜pH变化,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初次胃肠黏膜pH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存活组胃肠黏膜PH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5),而死亡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黏膜PH变化可直接反映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血液净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连续2~13d的CVVH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并观察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有上升,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7、2.05、2.23,P均<0.05);治疗组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86、5.49、2.45,P均<0.05)。结论 CVVH能加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脓毒症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5月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3例,根据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好转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好转率低于对照组(P〈0.001),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01),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01),气管插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彭炳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24-2125
[目的]评价以早期液体复苏为中心的感染集束化治疗对早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感染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分为集束化治疗组(A组, n =30)和常规治疗组(B组, n =2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B组( P 〈0.05).[结论]以早期液体复苏为中心的感染集束化治疗能显著提高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颖  张志广 《临床荟萃》2010,25(8):665-66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73例,单纯腹水39例(无SBP组),肝硬化合并SBP 34例(SBP组),进行腹水和血清的PCT以及血清的CRP水平检测.结果 SBP组和无SBP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6.00±60.75)mg/L和(16.00±43.00)mg/L(P<0.01);以PCT≥2μg/L为阳性标准,SBP组血清和腹水PCT阳性率高于无SBP组(血清79.4%VS 10.3 %,腹水29.4%vs 5.1%,P<0.01);SBP组患者治疗好转后血清和腹水的PCT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6.7%vs 3.3%,P<0.01).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SB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血清和腹水PCT及血清CRP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持续性血液净化(CVVH)联合血液灌流(HP)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单核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CVVH联合HP,每日血液灌流一次;对照组采用CVVH。治疗时间均为3 d。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L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3 d的内毒素(LPS)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浓度。分离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后予LPS刺激,运用ELLSA方法检测其分泌TNF-α和IL-6的浓度。同时分析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 d后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4、0.98、1.02、1.24;0.53、0.83、1.25、1.11,P均>0.05),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功能均无改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6、-0.92、-1.32、-0.91,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 d后两组患者LPS及TNF-α、IL-1β、IL-6浓度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68、4.74、2.58、2.42;2.43、4.01、2.47、2.43,P均<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07、2.59、2.40、3.13,P<0.05);两组单核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功能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5、2.72、2.45、-2.91,P均<0.05);治疗后3 d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2、2.62,P均<0.05)。治疗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08、4.59,P均<0.05)。结论CVVH联合HP和单纯CVVH均能有效清除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浆中LPS及TNF-α、IL-1β、IL-6,改善单核细胞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但CVVH联合HP在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浓度、LPS浓度,改善单核细胞分泌功能及提高患者28 d存活率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PCT )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腹水中PCT 并与腹水常规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BP组及非SBP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组血清和腹水PCT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血清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89.3%,腹水中PCT对腹膜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1.4%。结论血清及腹水PCT 水平对肝硬化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且血清PCT 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和腹水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并结合细菌培养结果及预后,探讨PCT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48例肝硬化伴发腹水(合并SBP20例,单纯腹水28例)住院患者,抽取住院时(T0)、住院后24h(T24)、48h(T48)及出院前(Tdischarge)外周血及腹水标本各一次,以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半定量法测定PCT,在床边血培养瓶接种腹水法培养腹水。结果SBP组的血浆和腹水PCT(T0)阳性率显著高于非SBP组(P〈0.01);SBP组血浆与腹水PCT阳性率(T0、T24、T48)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PCT提示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SIRS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100%,腹水PCT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100%,PCT与腹水细菌培养结果无关,而与全身系统性炎症有关。并且抗生素治疗后48h(T48)SBP组血浆与腹水PCT均随SBP病情的缓解而迅速转阴,而2例死亡SBP患者血浆与腹水PCT均持续阳性。结论血浆和腹水PCT检测对SBP的早期快速诊断及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