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在卒中后的运动感觉后遗症中.对患者ADL独立能力和步态影响最大的就是体位控制障碍,此外在众多生物学、力学和功能学特点中,体位的控制也是获得生活自理的最佳预测因素口。并且与康复治疗后的身体感知残疾显示很高的相关性日。Pusher综合征是一种脑卒中后较为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由Davies首先描述并提出,在国内被译为“倾斜综合征”、“中线偏移征”或者“身体不成直线”。Pusher综合征患者在任何体位都强烈地向瘫痪侧倾斜,并抵抗使体重向身体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移的被动校正。Pusher综合征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据统计,脑卒中患者其发生率是25%,1996年哥本哈根卒中研究报道其发生率是5%-10%。国内统计脑血管病患者其发生率是23%,以上数据均非普查性质,属于局域性调查。Pusher综合征的改善,对于患者的生活自理、社会参与和全面健康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迄今为止.尚缺少常规物理疗法是对类似Pusher综合征的平衡障碍的最好的治疗方法的证据,没有描述Pusher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确定性结论。可利用的影像学资料少,功能影像学方面更是空白。目前关于Pusher综合征的很多方面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必需对Push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自然康复机制、康复介入时功能改善速度和程度的代偿机制有深刻的理解。现就目前了解的Pusher综合征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病变定位、典型征象、自然发展过程、可能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因素、检查方法及针对的康复治疗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延髓背外侧梗死可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出眩晕、眼球震颤、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病灶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Horner征等症状。Pusher综合征是一种脑卒中后较为严重的体位控制障碍,患者所有体位均向偏瘫侧倾斜,并抵抗使重心向中线或过中线向非瘫痪侧的校正,多在病程早期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两者同时发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1例右侧丘脑出血后合并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疗效.万法 收集右侧丘脑出血后合并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患者1例.采用康复治疗技术(如视觉反馈训练、重心转移训练、下肢机器人训练等)纠正患者Pusher综合征,采用常规行为学治疗、作业治疗、阅读训练及传统中医方法对患者偏侧空间忽略进行干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行为特点.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其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各体位下均无明显向患侧倾斜的表现,在他人监视下可独立步行.出院3个月后复诊发现,患者可独立步行,左手精细运动功能较差,Pusher综合征完全纠正,偏侧空间忽略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右侧丘脑出血可发生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早期康复治疗可纠正Pusher综合征,缓解偏侧空间忽略症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关于Pusher现象遥症状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中风时Pusher现象的症状发生规律. 方法: 调查中枢性瘫痪患者的病灶、运动功能及半侧空间忽略等,将出现Pusher现象的患者分为二组,一组采用作者提出的整体性训练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结果: 脑中风Pusher现象发生率为23%,其中左侧瘫占62.5%,右侧瘫占37.5%. Pusher现象的责任病灶多与两个以上脑叶受损有关,其中均包括颞叶.Pusher现象有75%在发病1个月内出现.采用不同训练方法的二组Rivermead运动指数有显著差异.Pusher现象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症的发生比率为56.3%. 结论: 大面积脑损伤时 Pusher现象发生率增高,认为其产生原因与大脑整合障碍有关,半侧空间忽略症是否为独立存在的症状尚无定论.右脑损伤时出现Pusher现象机会多,可能与功能定位有关.整体性训练法有助于出现Pusher现象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一定区域内脑卒中偏瘫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及其与脑损伤侧及神经心理学症状的相关性 ,探讨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对策。方法 实验组Pusher综合征 39例 ,对照组91例。检查脑损伤部位及相关神经心理学症状 ,每周施Barthel指数 (BI)评价及功能训练、ADL训练等。结果在本区域内 ,Pusher综合征占研究阶段所有入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入选患者的 30 %。右脑损伤Pusher综合征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实验组单侧空间忽略和疾病失认的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 0 1 )。实验组脑出血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多于脑梗死 (P <0 .0 1 ) ,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及内囊后肢均受损的百分率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两组治疗后的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 0 0 1 )。两组间最后的ADL水平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在获得同一水平最佳功能所需时间上 ,实验组比对照组多 9周 (P <0 .0 5)。结论 Pusher综合征在本研究阶段、一定区域内 ,占所有入院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偏瘫不能行走患者的 30 %。而且多在右脑损伤时出现 ,易伴有神经心理学症状。Pusher综合征不影响患者最后的功能恢复 ,但可能使康复治疗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6.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资料统计,脑卒中后其中约80%的人留有不同程度智障和肢体残障。把握住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运用最佳的康复手段,对改善和提高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康复治疗中一部分表现为所育体位都强有力的向偏瘫侧倾斜,破坏姿势平衡,并抵抗任何被动矫正其姿势的尝试的患者康复治疗难度较大,称之为Pusher综合证(Pusher syndrome)。Pusher综合征常发生于卒中后的患者当中,比较而言,左侧偏瘫的Pusher综合征的发生率要比右侧偏瘫的患者高。脑卒中患者Pusher综合征发生比率是25%。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由于颅脑外伤、脑卒中的急性期以及脊髓损伤等所致肢体瘫痪性疾病,急性期因生命体征不稳定、瘫痪肢体不能活动或肢体制动等原因,患者被迫卧床.此时,为了防止长时间卧床患者发生压疮,预防肢体挛缩,减轻痉挛,维持肢体良好的血液循环,护理人员应注意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并且每隔1~2 h为患者翻身一次.但是在临床护理瘫痪或肢体制动的患者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在翻身时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时间,尤其患者体胖或者高大时更加明显,有些患者常常因为翻身或良姿位的摆放时,引起肢体和关节处疼痛加剧而畏惧翻身[1];翻身或良肢位的摆放时需要多个厚薄不等的枕头作为辅助用具,调整枕头垫时和整理清洁时比较麻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urke倾斜量表(BLS)对Pusher综合征康复的灵敏度以及研究对象在应用BLS作为评估工具时的特点。方法以48例脑卒中后发生Pusher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当天、入院后每2周以及出院时均行BLS评分以评价康复情况。分析患者出、入院时的BLS评分特点以及标准反应均数(SRM)。结果入院时56.3%的参与者评分为轻度,16.7%为重度,而出院时无重度患者,43.8%的参与者无Pusher综合征诊断,47.9%的参与者评分为轻度。整个住院期间、住院4周以及住院6周的SRM分别为1.27、1.41和2.18。结论 BLS量表适于评价Pusher综合征,并且对疾病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70%[1],严重影响病人上肢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也是导致肩痛和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预防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一般采用卧位时瘫痪肢体良肢位的摆放,坐、立、行走时瘫侧上肢使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