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该院2004年1月~2011年11月选择满足血β-HCG<20000mIU/mL的外凸型CSP患者共24例进行腹腔镜下瘢痕妊娠物切除+子宫修补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β-HCG下降时间、患者恢复正常月经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 24例手术均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平均时间63min,平均出血量62mL。所有患者术后2周内血β-HCG降为正常,术后4周内月经恢复正常,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d(5~10d)。血β-HCG<10000mIU/mL的10例患者与血β-HCG10000~20000mIU/mL的14例患者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于血β-HCG<20000mIU/mL的外凸型CSP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血β-HCG<10000mIU/mL的外凸型CSP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CSP具有出血少、操作时间短、血β-HCG下降迅速、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同时修复了子宫的形态保留了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人绒膜促性腺激素(HCC)对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运用S-P法,对4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抗人β-促绒膜性腺激素(β-HCG)多克隆抗体和抗因子F_Ⅷ相关抗原抗体(P_ⅧR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各区域β-HCG的表达和MVD。结果:所有胃癌组织中,β-HCG仅在癌细胞内阳性表达,表达率为37.5%(15/40)。MVD在癌组织为27.4±7.1,癌旁为11.9±5.4,正常组织为4.8±1.5(P<0.05~0.01)。β-HCG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β-HCG阴性组(P<0.05),β-HCG,MVD和组织类型无关(P>0.05),但β-HCG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伴有血道转移组的β-HCG,MVD均高于不伴血道转移组(P<0.05)。结论:微血管生长与肿瘤的生长,血道转移有关,而HCG对肿瘤的微血管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绒毛促性腺激素诊断宫外妊娠部位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绒毛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在宫外妊娠不同部位及不同孕周中的含量,有助于刹用β-HCG的含量迭到快速诊断宫外妊娠部位的目的。方法健康对照组和正常早孕组各50例于晨7:00~8:00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送检,宫外孕患者在急腹症就诊时抽静脉血3mL送检。宫外孕组115例,其中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3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77例;输卵管峡部妊娠25例。年龄17~42岁,平均31岁。pHCG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健康对照组β-HCG为(2.1±0.4)mIU/mL,正常早孕组β-HCG为(36535.16±2563.24)mIU/mL,宫外孕组β-HCG为(4084.82±3936.14)mIU/mL,经统计学处理,健康对照组与宫外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卵管间质部妊娠pHCG为(3883.13±1379.36)mIU/mL;输卵管壹腹部妊娠β-HCG为(3543.17±3013.00)mIU/mL;输卵管峡部妊娠β-HCG为(2336.46±2103.54)mIU/mL;3组间β-HCG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外孕患者在4、5、6、7周的β-HCG值分别为(158.59±76.57)mIU/mL、(577.84±176.05)mIU/mL(1782.63±618.84)mIU/mL、(7731.59±4347.17)mIU/mL,与正常妊娠组在相同孕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早孕妇女停经32~65d的β-HCG〉10000mIU/mL;宫外孕妇女停经32~65d的β-HCG〈10000mIU/mL;可利用β-HCG值诊断是否属宫外孕。研究发现在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及输卵管峡部妊娠组间β-HCG值无统计学意义,不能利用β-HCG确诊其部位。以宫外孕患者β-HCG值比正常妊娠低的特点对快速诊断宫外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穹窿穿刺液中β-HCG定量测定对不典型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92例因可疑异位妊娠患者血β-HCG及后穹窿穿刺液中β-HCG的含量,并计算2者比值,分析其在不典型异位妊娠中的诊断价值。结果:92例患者中81例经腹腔镜探查证实为异位妊娠,其后穹窿穿刺液中与外周血β-HCG分别为(21746.58±9862.39)mU/mL及(1854.34±998.72)mU/mL,比值为12.43±5.72,其中有1例(1.23%)外周血β-HCG结果在正常范围内;11例经诊断性刮宫术证实为宫内妊娠,其后穹窿穿刺液中β-HCG与外周血β-HCG分别为(16472.63±7892.57)mU/mL和(14937.57±6364.83)mU/mL,比值为1.13±0.63,前者比值远大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穹窿穿刺液与外周血β-HCG比值对不典型异位妊娠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选择早期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异位妊娠8例,输卵管妊娠流产但病情稳定包块型20例,给予5-氟脲嘧啶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杀胚治疗,连用5d,停药3d后再行第2疗程,并经血β-BCG、B超等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血β-HCG小于10000miu/ml、附件包块<6X5cm2者,保守治疗成功率高。此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3岁.2.5年前因葡萄胎在我院行清官术后,血β-HCG持续异常,最高达1 830.5 mIU/L(参考值<4 mIU/L),考虑侵蚀性葡萄胎,间断化疗共4次,血β-HCG始终未恢复正常.11个月前血β-HCG再次升高,超声提示宫内孕,清官术后血β-HCG维持在6~8 mIU/L,月经按时来潮.患者末次月经2010年9月29日,停经50 d阴道少量暗红色出血,淋漓不断,30 min前突发下腹撕裂样疼痛,迅速弥漫全腹,伴肛门坠胀及恶心呕吐2次.  相似文献   

7.
不同孕周药物流产加清宫后血β-HCG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7~25周正常妊娠孕妇药物流产加清宫前后血β-HCG的变化规律。方法:将住院要求终止妊娠的160名孕妇按孕周分为A组(孕周≤8周,48例)、B组(12周≥孕周>8周,62例)和C组(25周≥孕周>12周,50例),用同样方法行药物流产加清宫,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2天及流产后第1、7、14、21天测定血β-HCG值。结果:服药前A、B、C3组血β-HCG平均值分别为(95930±22310)mIU/mL、(143640±35730)mIU/mL和(47610±31760)mIU/mL。服药后第2天A、B、C3组血β-HCG分别平均下降6.94%、2.90%、14.25%。流产后第1天3组则分别下降75.38%、68.20%、83.90%。流产后第7天A、B、C3组分别下降99.27%、98.96%、99.46%。流产后第21天3组血β-HCG值均<10mIU/mL。结论:不同孕周其基础β-HCG水平不同,其中孕8~12周时较高。服药后各组β-HCG下降均不明显,流产后第1天下降幅度最大,且基础β-HCG值低者下降幅度大。流产后第7天血β-HCG均缓慢下降,至第21天时β-HCG均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住院的19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3~7 d行人工流产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术后行人工流产,术中出血5~50 mL,胚胎组织易于剥离,无1例出现大出血,术后1周复查血β-HCG水平均显著下降,出院后随访,患者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3.5周,患者月经周期于治疗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安全可行,效果理想,可降低该类患者人工流产术中及术后大出血的可能性,保留患者子宫和生育功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该院雅培I2000免疫分析仪和韩国i-CHROMATM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探讨不同检测系统间β-HCG测定结果是否有可比性。方法因在孕妇血β-HCG浓度范围很宽,分为1 000mU/mL及以下和1 000mU/mL以上2个范围分别进行比对。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EP9-A2文件要求,在2个浓度范围内每天均至少收集4份新鲜血浆,共8份标本,分别用2个检测系统测定β-HCG,连续至少测定5d。每份标本均按正反序重复测定,记录测定结果,检测离群值,按1 000mU/mL以内和以上分别计算直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根据直线回归方程计算β-HCG在各不同水平处的预期偏差,并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结果在1 000mU/mL及以下和1 000mU/mL以上2种浓度范围内2个检测系统上β-HC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94,在各浓度水平处的预期偏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2个检测系统测定β-HCG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子宫栓塞后即刻行刮宫术与单纯刮宫治疗宫颈妊娠(CP)的出血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82例CP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注射后行刮宫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后即刻行刮宫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基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2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疗效指标[有效率,血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宫颈包块变化],以及随访观察指标(月经恢复时间、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6.8±4.3)mL、住院天数(5.1±1.4)d、术后2hVAS(2.5±0.6)分,分别较对照组的(23.7±9.4)mL、(8.4±1.8)d、(3.4±1.2)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的78.05%高;观察组治疗后血β-HCG(726.7±54.2)IU/L、P(4.3±2.7)IU/L、妊娠包块大小(1.4±0.7)cm,较对照组的(845.3±62.4)IU/L、(7.4±3.1)IU/L、(2.2±1.2)cm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可知观察组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38.4±10.2)d、不良反应率9.76%,均较对照组的(51.5±8.4)d、26.8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栓塞后即刻行刮宫术治疗宫颈妊娠能有效降低血β-HCG、血P表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疼痛感,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与不同剂量甲氨喋呤联合治疗宫外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与不同剂量甲氨喋呤(MTX)联合应用治疗宫外孕的疗效。方法选取患者97例,其中血β-人绒毛膜促进性腺激素(β-HCG)≤2 000 U/L 58例,β-HCG>2 000 U/L 39例,MTX按大剂量(50 mg)、小剂量(20 mg)进行分组治疗,A组予以MTX50 mg/m2体表单次肌肉注射;B组MTX 20 mg每日1次肌注5 d,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200 mg每日1次口服3 d。用药后监测生命体征、血清β-HCG及B超检查。结果血β-HCG≤2 000 U/L小剂量MTX组治疗输卵管妊娠治愈率为84.6%,大剂量组为78.9%,两组比较P>0.05。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20.2±2.7)d、(13.2±3.4)d。血β-HCG>2 000 U/L小剂量组治疗输卵管妊娠治愈率为65.2%,大剂量组为68.7%,血β-HCG下降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23.2±3.4)d、(16.8±3.1)d。结论MTX两种剂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无显著差别。但大剂量疗程短,小剂量疗程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免疫表型、病理学特征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内生殖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对照患者临床表现、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0例中6例合并其他肿瘤成分(12%),其中4例合并滋养细胞成分,1例合并畸胎瘤伴恶性转化,1例合并成熟性畸胎瘤。此6例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免疫组化染色均为强(+),脑脊液β-HCG值均≥5IU/l(8.4~439 IU/l,平均163.23±179.14 IU/l),血中β-HCG值4.5~798 IU/l,平均173.37±311.44 IU/l,≥5 IU/l者5例。(2)44例单纯性生殖细胞瘤中脑脊液β-HCG≥5 IU/l者33例(33/44,75%),血中β-HCG值≥5 IU/l者9例(9/44,20.45%),24例进行了β-HCG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7例(7/24,29.17%)。组织学β-HCG阳性与术前血液β-HCG值差异显著(P0.05),而与术前脑脊液β-HCG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成份单纯者多见,合并成份亦多为β-HCG阳性的生殖细胞相关性肿瘤;脑脊液β-HCG≥5 IU/l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血液和组织中的β-HCG具有较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杨鸿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46-1847,1850
目的探讨孕中期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异常与子痫前期、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本院217例孕16~22周孕妇血β-HCG水平,追踪观察其妊娠结局,分析β-HCG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217例孕妇中出现子痫前期19例(8.8%),早产18例(8.3%),胎膜早破7例(3.2%),正常孕产妇173例(79.7%);新生儿中有低体重儿2例(0.9%),胎儿窘迫1例(0.5%),死胎1例(0.5%)、新生儿死亡1例(0.5%)。子痫前期组、早产组、胎膜早破组血β-HCG水平与正常孕妇血β-HCG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β-HCG水平大于正常孕妇的2倍中位数者,子痫前期孕妇中有5例(26.3%),早产孕妇中有3例(16.7%),胎膜早破孕妇中有4例(57.1%)。结论孕中期血β-HCG水平的异常改变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作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指标。尤其β-HCG水平大于正常孕妇的2倍中位数时,妊娠风险大大增加。但β-HCG水平异常的原因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瞿伟华  郎立中 《检验医学》2012,27(3):228-230
目的通过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定性测定及血清β-HCG定量测定初步鉴别正常宫内妊娠、输卵管内宫外孕和宫角妊娠。方法先以金标记尿液β-HCG定性测定,再以放射免疫125I标记血清β-HCG动态定量测定,即每隔3d后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血清β-HCG定量测定,分析1 627名首诊未明确诊断的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3.3岁,诊断时停经时间从33 d至58 d,共发现22例宫角妊娠。结果停经37 d~58 d的宫角妊娠病例标本血清β-HCG定量测定>191mIU/mL但﹤401mIU/mL。结论尿液β-HCG定性测定结果为阳性,但B超在宫内未找到妊娠囊,临床反复探查均未探及胎儿,排除停经少于37 d的正常妊娠或输卵管宫外孕后,如其血清β-HCG定量测定值低于正常妊娠而又高于宫外孕,且每隔3 d血清β-HCG测定无成倍增长,刮宫未见绒毛及胎儿或B超下刮宫仍未探及绒毛及胎儿者,提示临床应高度警惕宫角妊娠之可能,综合临床表现,尽早作出诊断,避免子宫破裂等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术后绒毛腹腔种植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颖  江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2):172-173
目的 探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术后绒毛腹腔种植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术后绒毛腹腔种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第1例病人停经39d伴腹腔内出血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术后44d再次腹腔内出血,开腹探查绒毛种植于大网膜。另1例也因输卵管妊娠于我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术后26d发生腹腔内出血,开腹探查绒毛种植于结肠肝曲、脾曲。结论 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容易发生绒毛腹腔种植.术中注意体位的摆放和绒毛的跟踪。术后应监测血β-HCG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患者15例,给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术后即刻行超声造影检查,针对病灶突向宫腔者术后行宫腔镜电切术或超声监测下清宫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病灶血供变化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情况、月经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治疗,手术时间15~97 min(平均52.9 min)。术后即刻超声造影检查提示病灶及其周边血流信号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复查血β-HCG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其中7例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行宫腔镜妊娠病灶电切术,术中失血2~50 ml(平均15 ml);1例行超声监测下清宫术,术中失血10 ml,两种方法均一次性成功清除胚胎组织,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23.9±6.1)d,月经恢复时间为(31.4±4.7)d;其余7例因病灶突向浆膜层而未行清宫术,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为(31.8±7.5)d,月经恢复时间为(43.9±10.4)d。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安全、有效且微创,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28岁,因停经49 d,无痛性阴道出血9d入院.停经47 d查血β-HCG 2 605 mIU/mL,B超:宫腔内见5cm×3 cm胎囊样无回声,其内见4.0 cm×2.7 cm不均质中强回声,中强回声内见部分蜂窝样无回声,考虑葡萄胎(见图1)入院.既往患者有剖宫产史.妇检:宫口未开,子宫前位,质地软,增大如孕8周,无压痛,双附件未及包块,无压痛.入院后查血β-HCG 1 496.3 mIU/mL,考虑稽留流产行清宫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5-FU)联合米非司酮和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方法 A组:5-FU 10~20mg/kg静脉滴注7d并口服米非司酮,B组:5-FU 10~20mg/kg静脉滴注7d并口服中药和米非司酮。定期B超监测包块情况,同时监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直至正常。结果治愈率A组82.4%,B组98.5%,B组治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较A组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但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 10~20mg/kg静脉滴注7d联合米非司酮和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米非司酮配伍氨甲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清 《临床医学》2007,27(5):46-48
目的探讨通过药物治疗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从而避免开腹手术所致创伤,增加年轻患者生育机会。方法选择合适病例,给予米非司酮片50 mg口服,一日2次,连服5 d,待肝功能报告正常,一般为第2天下午或第3天上午给予氨甲蝶呤(MTX)75 mg肌注1次。3 d后复查1次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每次血β-HCG下降≥15%,随访:下降〈15%。1周后重复使用米非司酮+MTX,至血β-HCG下降至接近正常,予以办理出院,门诊随访至血β-HCG连续2次在正常范围为治愈。并定期B超检查,了解包块缩小至消失时间。结果42例中有7例在治疗过程中胚囊继续生长,治疗失败;35例保守治疗成功。其治愈率达83.3%,B超检查包块完全消失,时间短者15 d,长者90 d。结论使用两者联合用药,可使疗程缩短,并且保守治疗指征较以往放宽,疗效满意,从而使部分年轻患者避免手术,增加了生育机会。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简介 患者31岁,于2007年3月13日入院,主因产后15个月,阴道间断出血2个月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血HCG为2 340 miu/mL,B超提示滋养叶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