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海上作战特点,依托战救平台,在平战时作训中应用院前救治流程,通过伤情判断、分类分区救治、战救平台现场急救措施的实施及战救药品器材的补给保障,使伤员从一线救护中得到确定性的救治,提高了海上伤员的营救能力。笔者主要针对依托海上战救平台实施战伤院前救治流程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的救治经验。方法对75起高速公路重大交通事故224例伤者根据伤情轻重实施有效救治,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院前急救时间。结果 110例重症伤者除1例肝叶挫伤于手术后8 d因肺动脉栓塞死亡,3人因肝脾破裂大出血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的患者均康复或者好转出院。结论在突发重大交通事故时实行院前急救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急救人员及时判断伤情,采用熟练的急救技术有效地救治,缩短急救环节的各个反应时间,可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腹部多脏器严重损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明杰  朱雅竹 《护理学报》2005,12(11):45-46
笔者报道了83例腹部多脏器严重损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入院伤情评估流程、恢复有效循环流程、病情动态监测流程、术前准备流程、组织协调流程。通过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及护士长的协调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积极救治,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流程在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使用一般急救流程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将2017年1~6月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前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医生对急诊护士抢救工作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由改善前(8.40±2.10)min,缩短为(3.62±1.41)min;医生对急诊护士抢救工作满意率由53.33%提高至82.9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能提高STE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患者在抢救室救治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优化抢救流程,提高医护间的配合。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创伤性休克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对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入院伤情评估流程,恢复有效循环流程,病情动态监测流程,术前准备流程、组织协调流程、实施心理护理流程等,流程的实施和护士长的协调管理,流程各个环节密切配合,积极救治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结果应用急救护理流程模式后,除一例患者严重创伤死亡外,其余均治愈成功。结论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是提高护理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军队护理学     
053388依托海上战救平台实施战伤院前救治的探讨/郭彩云…//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0).-2-3根据海上作战特点,依托战救平台,在平战时作训中应用院前救治流程,通过伤情判断,分类分区救治、战  相似文献   

7.
海上紧急急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海上作战和海难的救治特点,构建一个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海上紧急急救平台。弥补海上水际急救力量不能快速形成的不足,尽快在海上发生伤员时及时达到快救、快抢、快送的作用,使海上救治保障直接在海上形成。为海上提供快速的急救,提高海上卫勤保障能力。笔者主要是针对海上紧急急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10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化后急救护理流程。对2组救治时间以及救治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出诊到达时间、第一救治时间、门球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救实施后2 h内,观察组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心肌酶谱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实践中,可缩短患者自呼救至得到救治各个阶段中的耗时,提高急救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链式流程在心肺复苏(CPR)急救中的时效性,提高CPR救治成功率。方法将126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救治,观察组采用链式抢救流程救治。结果两组5min内基本生命支持完成率和抢救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应用链式流程将各项急救技术进行优化整合,规范急救流程,缩短急救时间,可提高急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善急救管理体系对批量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批量创伤患者116例为观察组,采用应急机制、分诊检诊、绿色通道、患者分流、医疗资源调配等急救管理体系进行救治;将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批量创伤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流程的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救治流程的反应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完善急救管理体系能明显提高批量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和构建野战条件下的医疗救护智能辅助系统,提升战场医疗救治效率。方法采用基于Windows通讯基础(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WCF)技术的面向服务松耦合系统框架,设计野战救护智能辅助系统,探索普适感知环境技术在战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结果该系统构建了包含监视援助层、信息管理层和团队组织层等三个层面的系统框架,系统模块包括传感器模块、个人信息处理模块、医护人员模块、监测中心模块、后方指挥模块等,能够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对伤员的伤势和位置感知、伤员救护的智能管理和指导。结论该系统具备单兵身体状况检测、求救信号智能处理、救护小组智能组建等功能,能够有效解决战场伤员实时感知、精确定位、高效救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院在芦山地震致多发伤的院内救治特点及救治方法,探讨降低急救死亡、伤残率,提高边远小医院内现场急救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13-04-20芦山地震致多发伤的院内现场救治资料。结果:本组抢救成功107例,死亡0例,死亡率0%。结论:地震所致多发伤病情急,人数多,诊治难度大,加强和提高院内应急预案,合理利用医疗资地,尤其是利用先进的远程会诊设备,通过及时合理地转诊重诊地员将会降低急救死亡、伤残率,提高院内现场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我国空间站任务主着陆场医疗救护队经验,分析神舟十二号医疗保障任务新特点,采取相应对策,确保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有力。方法:查阅国内外航天员返回搜救和急救医学相关资料,总结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医疗保障经验,结合神舟十二号乘组人员在轨时间长、着陆场位置调整以及周边地形相对复杂的新特点,提出相应救护策略。结果:本次医疗保障任务航天员在轨飞行90 d。主着陆场和发射场处于同一区域,医疗保障包括了发射段、运行段和返回段三部分。增加了沙漠救援模式、模拟了十种伤情并将每种伤情急救程序标准化。结论: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方案经过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保证了全新任务环境和复杂地形下航天员意外伤害全流程、全天候、全地形的急救和后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雅安地震伤早期急救方法,探讨处理重大灾难发生后的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地震发生后24h内早期收治的伤员救治情况。结果:地震发生后我院早期救治伤员107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平战结合,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利用远程会诊系统指导震后早期伤员救治是提高救治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船手术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原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对2009-2011年参加各种海上遂行保障任务的医院船手术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参加各种海上遂行保障任务的120名医院船手术人员中,发生锐器伤61名,占50.83%;锐器伤的类型主要有针刺伤、刀片划伤、安瓿割伤及注射针头刺伤4种,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手术操作中、术后整理物品和处理废弃物过程中。结论应提高医院船手术人员的防护意识,规范其操作行为,提高医院船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中国海上医学救援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海上医学救援的分级救治模式。 方法回顾中国海上医学救援的历史,分析现阶段海上医学救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内外海上医学救援及浙江省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经验,提出中国海上医学救援分级救治模式。 结果发展中国海上医学救援分级救治,提高海上灾害的救援能力,需努力增强海上从业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现场医学救援能力,加快医院船及基地医院的建设。 结论海上医学救援是应对海上突发灾害的重要机制,通过分级救治,提高海上灾害医学救援能力,为中国海洋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效的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首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外地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搜救现场医疗组织与现场急救搜救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中国国际救援队有医疗队员22名,分别来自急诊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携带药品、耗材、器械、设备达280大类,1000多个品种.发现幸存者时在给予医疗救援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地震后9 h内达到倒塌现场,并搜救出49名幸存者.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7~61岁,其中18岁以下30例,18~39岁8例,4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地震后受压72 h内得到救护的39例,超过72 h的10例.其中头部损伤8人次,胸部损伤12人次,腹部损伤15人次,脊柱损伤3人次,骨盆伤5人次,四肢损伤48人次.均有中重度脱水.通过现场的补液、吸氧、包扎、固定等急救后幸存者被成功救出并送入医院继续救治,49名幸存者无一人死亡.结论 搜救现场有效的医疗组织与准确的现场急救可避免救援现场混乱;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治疗及心理疏导,加强转运途中监护,可减少灾难事故中幸存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成立颅脑损伤病人抢救小组,制订"程序化"护理方案,将护士按职称、工作年限分别组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由组长负责。当接诊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时,按制订的护理方案进行抢救。结果采用"程序化"护理方案后,病人得到有效治疗的时间缩短(P<0.01),治疗效果得到提高(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方案的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人致残率,促进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国载人航天航天员主着陆场的医疗卫勤保障的经验,特别是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多天的飞行技术状态的特殊要求,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国内外有关载人航天航天员已经发生的意外伤害资料,结合神舟四号的卫勤保障,神舟五号、六号航天员的医疗保障的经验,针对特殊的野外环境,提出系列的组织、预案、设备配置以及有效的救治方案并在实战中检验。结果针对航天员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创新性地把两个高质量的ICU前移至两架航天医疗救护直升机上,并把可以进行各种抢救和手术的仪器设备设计在航天员运输车上。这三个可快速机动的ICU,可以全天候地在草原上、沙漠里大范围的机动,确保意外情况下航天员的安全。创造了反应速度第一、技术装备第一。航天员意外伤害的医疗救护方案科学、合理、实用,适合野战环境。结论航天员主着陆场区医疗救护的方案、设备配置、营救模式以及组织实施,为野战及灾害等特殊环境中的医学应急救援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医护人员对复合性损伤急救知识掌握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战伤救治标准、第四版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相关参考文献自行设计问卷,对相关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复合伤知识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在护士群体中,不受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的影响,急救知识掌握程度普遍好于复合伤知识;医生与护士相比较,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复合伤知识掌握程度医生好于护士(P<0.05)。结论部队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复合伤知识掌握欠缺,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对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进行复合伤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