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42只兔进行可控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以下6组:假手术组、单纯生理性缺血训练组、单纯心肌缺血组、生理性缺血训练组、阿托伐他汀组、雷帕霉素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共4周,每次3min,间隔5min,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3次。实验终点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实验室检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EPCs数量;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心肌侧支循环血流量。 结果:4周PIT后,VEGF含量在PIT组和PIT+组显著增加,与SO组、TO组和MI组相比,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VEGF含量在PIT组显著增加,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IT+组的EPCs数量在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IT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外周血EPCs数量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量(CCBF)和CCBF/冠状动脉血流量(CBF)在PIT+组和PIT组显著高于SO组、TO组和MI组。PIT-组的各项指标与SO组和TO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EPCs数量的增加最高有43%可以被VEGF含量的增加解释,CCBF和CCBF/CBF的增加最高有90%可以被EPCs数量的增加解释。 结论:PIT可促进EPCs动员,通过其远隔效应归巢到缺血心肌生成侧支循环,改善冠脉血流,最终实现“生物搭桥”;通过促进和抑制EPCs,证实EPCs在PIT介导的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高脂组和训练组。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其余两组采用高脂饮食,其中训练组左下肢用止血带结扎的方式进行生理性缺血训练3min/次,3次/d,5d/周,另外两组安静笼养。实验周期为4周。结果:4周实验后,兔主动脉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高脂组主动脉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占1.84±0.83%,而对照组和训练组却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横切面HE染色显示高脂组兔主动脉内膜上已经形成泡沫细胞,而对照组和训练组兔的主动脉内膜光滑,无泡沫细胞形成。实验前三组兔血液VEGF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8.35±0.37pg/ml,高脂组:8.27±0.55pg/ml,训练组:8.63±0.36pg/ml,P0.05),实验后三组兔血液VEGF含量均高于实验前,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16.93±0.89pg/ml,高脂组:14.39±0.97pg/ml,训练组:14.36±0.73pg/ml,P0.05)。实验前三组兔血液NO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0.888±0.23μmol/L,高脂组:0.421±0.09μmol/L,训练组:0.529±0.134μmol/L,P0.05),实验后三组兔血液NO含量均高于实验前,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训练组(2.18±0.144μmol/L)和高脂组(1.82±0.078μ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7±0.167μmol/L)。实验前三组兔血液EPCs含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7.25±0.86个/每10~5个淋巴细胞,高脂组:7.5±0.6个/每10~5个淋巴细胞,训练组:8.87±0.61个/每10~5个淋巴细胞,P0.05),实验后训练组EPCs含量(12.75±0.94个/每10~5个淋巴细胞)高于高脂组(8.25±0.73个/每10~5个淋巴细胞)和对照组(8.25±0.73个/每10~5个淋巴细胞)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促进机体产生血管内皮相关因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缓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心肌缺血是否有效。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3/VEGF121,然后将其直接注入兔左冠状动脉(冠脉)结扎的心肌;观察VEGF基因对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结果: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48小时时,血清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活性,VEGF基因组分别为(226.5±87.5)U/L,(3320.5±392.2)U/L,(530.0±48.3)U/L;与对照组〔分别为(202.4±107.9)U/L,(3180.6±304.7)U/L,(549.2±45.6)U/L〕比较相差不显著,P均>0.05。结扎2周时,VEGFmRNA表达则VEGF基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室前壁缺血区单位面积内的血管数VEGF基因组和对照组2周时分别为(48±11)条和(28±7)条,4周时为(108±29)条和(36±12)条,P<0.01。电镜观察以VEGF基因组血管增生明显,呈束状。结论:VEGF基因导入缺血心肌后,不仅表达,而且具有促进血管增生、增加侧支循环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PCs)对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雌雄不拘,体重(2.5±0.5)kg。冠状动脉左室支(LVB)安装特制水囊球,通过充放水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休息1周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O)、单纯肢体缺血组(LIT)、单纯心肌缺血组(MI)、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T)、EPCs促进剂组(Pro-EPCs)、EPCs抑制剂组(Inhi-EPCs)。SO组不做任何干预,LIT组进行双下肢缺血训练,MI组进行心肌缺血训练,PIT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即心肌缺血同时进行双下肢缺血训练,Pro-EPCs组在PIT组基础上口服EPCs促进剂,Inhi-EPCs组在PIT组基础上口服EPCs抑制剂。训练4周后,取左室支支配区域心肌,采用微球法测定训练前、后缺血区心肌相对侧支循环血流量(RCBF);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终点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CD)。 结果:与实验前相比,MI组、PIT组RCBF值分别增加5.11、19.39(P<0.05)。实验结束时,MI组、PIT组RCBF显著高于SO组和LIT组(P<0.05),PIT组高于MI组(P<0.05),SO组与LI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PIT组比较,Pro-EPCs组RCBF明显增高(P<0.05),Inhi-EPCs组RCBF显著降低(P<0.05)。CD结果与RCBF值类似。 结论:①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②生理性缺血训练同时,正负向调节内皮祖细胞,可相应促进或抑制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EPCs是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肢体等长收缩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是否可以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形成,并探索其机制。方法:冠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等长握拳训练组。训练组患者进行3个月等长握拳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对照组不做任何训练活动。训练前后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离术测定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心肌核素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测定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结果:运动前,两组患者核素心肌显像静息节段总评分、外周血EPCs数量、VEGF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3个月等长握拳训练后,训练组EPCs数量、VEGF浓度均显著增加(P0.01);训练组SPECT观察缺血区域节段总评分有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训练后EPCs增量与VEGF增量,VEGF增量与静息节段总评分改善均呈中度相关(r=0.56,r=-0.60)。结论:冠心病患者等长握拳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可通过VEGF及EPCs释放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力性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造成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每次握拳持续1min,放松1min,重复10次为1组,每天4组,每周5d,训练3个月。3个月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3个月PIT,训练组患者EPCs数量增加到(0.044±0.01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5);VEGF浓度增加到(98.5±17.4)pg/ml,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而对照组3个月前、后EPCs数量和VEGF浓度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3个月后两指标均低于训练组3个月后的水平(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IT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的数量和VEGF的浓度,从而可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甄晓悦  陆晓 《中国康复》2015,30(4):253-256
目的:观察等长收缩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PIT)是否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8例,均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4周的PIT。训练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定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结果:训练4周后,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Fugl-Meyer、MBI与SF-36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P<0.05),且训练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BI和SF-3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者VEGF明显高于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P<0.05),对照组血清VEGF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T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VEGF的释放增加促进脑缺血区侧支循环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心肌缺血周负荷对兔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5只,体重2.2—2.5kg。根据不同的周缺血天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3天,周组、5天,周组和7天,周组。将气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处,建立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日缺血负荷为2min/h,2次,天,持续缺血刺激4周。取缺血区心肌观察形态学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气囊充气后可以安全、有效地诱发心肌缺血。②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左室支支配区心肌VEGF表达显著增高(P〈0.05);各缺血亚组间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假手术组心肌VEGF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④左室支支配区心肌VEGF表达和冠状动脉侧支血流量(CCBn呈正相关(r=-0.775,P〈0.01)。结论:持续4周间断性心肌缺血可显著提高缺血区心肌VEGF表达,不同周缺血负荷对其表达无明显影响:缺血区心肌VEGF表达水平和CCBF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于心肌缺血兔模型内皮祖细胞(EPCs)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和PIT组,每组新西兰兔6只.诱发靶肌肉(腓肠肌)产生缺血性等长收缩,作为PIT的模型;冠状动脉左室支安装水囊梗阻器,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7d后,心肌缺血组仅进行心肌缺血刺激,PIT组同时进行心肌缺血刺激和肢体PIT训练,假手术组为空白对照组,仅进行常规饲养.心肌缺血训练每日2次,每次2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PIT训练每日2次,每次4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3组新西兰兔均于造模成功7d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抽取外周血,分离和培养EPCs,进行细胞迁移能力、粘附能力测定,并进行外周血中EPCs和心肌缺血区毛细血管计数.结果 训练后,心肌缺血组和PIT组与组内训练前比较,EPCs的粘附能力均显著增加(P<0.05).训练前,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和PIT组EPCs迁移细胞数量分别为(77±10)个/高倍视野,(84±11)个/高倍视野,(81±13)个/高倍视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PIT组[(151±16)个/高倍视野]与心肌缺血组[(130±17)个/高倍镜视野]迁移的细胞数与组内训练前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PIT组[(0.046±0.007)%]和心肌缺血组[(0.038±0.016)%]的EPCs与组内训练前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IT组训练后与心肌缺血组训练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训练后,缺血心肌处的毛细血管数量与循环中的EPCs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PIT可以增加心肌缺血兔中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从而增加缺血心肌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长收缩运动(IE)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 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制作IE训练模型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和训练组进行2个阶段(6周+4周)的实验,每组8只。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其余两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训练组兔在第2阶段增加每次2min、每日3次、每周5d的IE训练。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6周及第10周时对兔进行外周血VEGF、VEGF mRNA与NO检测,并于实验第10周时对兔主动脉血管壁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 结果实验前,各组VEGF、VEGF mRNA、NO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后,高脂组兔外周血VEGF含量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兔外周血VEG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兔实验10周后外周血VEGF含量高于实验前(P<0.05)。实验10周后,训练组和高脂组兔外周血VEGF mR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组兔实验10周后外周血VEGF mRNA含量均高于实验前和实验6周后(P<0.05)。实验6周后,训练组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10周后,高脂组NO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高脂组、训练组兔外周血NO含量在第6周和第10周时均高于实验前(P<0.05)。实验结束时,训练组兔有少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多,对照组兔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结论高脂饮食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使VEGF、VEGF mRNA和NO含量显著增加,IE训练可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纯缺血负荷对家兔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开放持续时间的影响,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6只,体重(2.5±0.5)kg。股动脉以动脉夹夹闭,制作下肢单纯缺血模型,逐级设定不同缺血时间、间隔和缺血频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和正常区股动脉固有侧支循环血流(FCBF)。结果:①FCBF在阻断后递增,第3min时达到高峰,较阻断后即刻明显增加(P0.01),第4min时达到平台期。②缺血区在阻断3min后再灌注,再灌注第2min时局部血流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1),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达到5min,不超过8min。③反复缺血刺激(阻断3min,间隔5min)6次,缺血3次时FCBF显著增加,达到高峰(P0.01),继续增加缺血频率FCBF反而呈下降趋势。结论:家兔股动脉最大FCBF开放的最短缺血时间为3min,再灌注最大维持时间可以至5min,适宜缺血频率为3次。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等长收缩运动诱导的生理性缺血训练促进心肌缺血模型外周血VEGF表达的时间规律。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3只,体重2.5±0.5kg。于坐骨神经外膜纵行植入电极,施加高强度脉冲电刺激(40Hz、1ms、2.5mA),诱发靶肌肉(腓肠肌)等长收缩运动,作为生理性缺血训练的模型;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安装气囊梗阻器,制作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单纯心肌缺血组(MI)和生理性缺血训练组(PI)。缺血负荷为2min/h、2次/d,共4周;PI组为每次训练5min,休息5min,重复8次/d,共4周。各组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后第1、2、3和4周耳中动脉取血,采用ELISA技术检测血液中VEGF浓度。结果:SO外周血VEGF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I和PI实验后各时间点均较实验前表达升高(P<0.05),第2周外周血VEGF的表达达到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第1、2、3、4周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训练可以提高外周血VEGF的含量,在第2周达高峰,之后进入平台期,其VEGF升高超过单纯心肌缺血训练。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光光度法对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健康人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肝癌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 362.39±72.42 pg/ml,血清NO 94.23±21.24 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癌稳定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分别为324.51±44.24和128.93±40.86 pg/ml,血清NO分别为82.42±4.80和75.76±10.01 μmol/L,VEGF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NO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恶化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分别为384.77±77.20和428.77±87.2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NO分别为101.21±24.08和119.32±20.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VEGF及NO的检测可以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对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有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实验结果及其对成骨的影响,明确VEGF是否能促进骨的形成。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和http://www.zglckf.com数据库等相关网站,采取电子数据检索方式获得。资料选择:选择有关VEGF的文章以及VEGF影响成骨的文章近30篇。不考虑文章中是否应用随机设计、盲法。数据提炼:这些研究证实了VEGF和VEGF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特性、表达。提示VEGF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加快骨转换和阻止软骨细胞凋亡在软骨内成骨中扮演重要角色。膜内成骨中,在无软骨出现的情况下,成骨细胞产生、应答VEGF。VEGF激活、趋化破骨细胞,同时趋化、分化成骨细胞和促进基质的矿化。目前关于局部单纯应用外源性VEGF能否促进成骨仍有争论。但在某些情况如局部缺血环境下,增加局部VEGF可促进成骨。资料综合:与对照组相比,VEGF能通过对软骨内成骨、膜内成骨的影响促进骨的发生、形成和改建。绪论:局部VEGF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既可刺激血管形成又可促进骨的形成和改建。如果最终能应用VEGF的这些特性治疗缺血性骨坏死、骨缺损、骨不连等疾病,将发现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有视网膜病变53例(DR组),无视网膜病变27例(NDR组),另设健康对照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ET和VEGF,硝酸还原法测定NO,并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 DR组患者血浆ET为(80.68±13.57)mg/L,高于NDR组[(65.33±11.24)mg/L]及对照组[(45.25±9.0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R组NO为(69.82±14.89)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7.85±9.11)μmol/L],但低于NDR组[(77.52±18.5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R组VEGF[(110.52±25.65)μg/L]高于对照组[(82.42±18.47)μg/L]及NDR组[(97.55±25.6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T、NO和VEGF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endothelin,nitric oxid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Methods Eighty diabetes patients (53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and 27 without). Another 30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 Plasma ET and VEGF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NO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nitrate reductase method. Results Plasma levels of ET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ith DR (DR)(80. 68 ± 13.57) mg/L than (65. 33 ± 11.24) mg/L, (45.25 ±9. 06) mg/L, in control and i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without DR (NDR) (Ps < 0, 01 ). Plasna levels of NO in DR group (69. 82 ± 14. 89) μmol/L were higher than (37. 85 ±-9. 11 ) μmol'L, in control group,but lower than (77.52 ±± 18.56) μmol/L in NDR group (Ps < 0. 05 ). Plasma levels of VEGF ( 110. 52 ± 25.65 ) μg/L in DR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82.42 ± 18. 47 ) μg/L, and NDR(97.55 ±25.61)μg/L, (Ps <0.05).Conclusion ET, NO and VEGF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ic retinopath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水平,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0例,急性心肌梗死30例,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第1 d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一氧化氮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而一氧化氮含量低,提示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相互调节的作用可能发生障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一氧化氮调节失衡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负荷对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缺血负荷对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开放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家兔49只,体重(2.5±0.5)kg,冠状动脉左室支穿线阻断,制作心肌缺血模型,逐级设定不同缺血时间和缺血频率。采用微球技术定量检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CCBF)。以心电图和肉眼所见心肌颜色变化作为心肌缺血和再灌注的判断标准。实验终止时取支配区和正常心肌组织检测微球,并取支配区心肌和结扎段血管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①病理观察:阻断8min和20min组见心肌细胞变性,未见心肌坏死和血栓形成。②局部血流在阻断0—2min呈增加趋势,2min时明显增加(P<0.05),阻断至4、5、8、10、20min不再进一步增加,呈现下降趋势。③局部血流在阻断2min后再灌注即刻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5),至2min时回落到阻断前基础水平(P>0.05)。④反复3次阻断2min后(分别间隔5min,10min和30min)CCBF的增加不产生进一步变化(P>0.05)。结论:家兔冠状动脉固有侧支循环的最大开放需要至少2min缺血刺激,侧支开放维持时间不超过2min。缺血负荷的进一步增加不能提高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和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陈少强  陈瑞华  黄焱  张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88-5989,F003
背景: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一氧化氮存在正相关,但糖尿病时视网膜组织的VEGF和一氧化氮是否发生变化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上海SIPPR-BK实验室提供,合格证:152),在福建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喂养。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干预: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1月、糖尿病3月和糖尿病5月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并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视网膜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②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OS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VEGF免疫阳性反应仅见于内核层细胞,NOS和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36.11&;#177;1.83)μkat/g和(36.77&;#177;2.33)μmol/g;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强,NOS和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115.19&;#177;31.5)μkm/g和(68.34&;#177;5.46)μmol/g,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43,8.15;P&;lt;均0.01);5个月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表达进一步增强,NOS和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72.35&;#177;16.34)μkat/g和(50.62&;#177;3.01)μmol/g,与糖尿病3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6,4.19;P均&;lt;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过度表达和NOS活性、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验证生理性骨骼肌缺血训练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FG)的表达与骨骼肌局部缺血产生的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ɑ,HIF-1α)有关,进一步探讨VEFG的上游调控机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1)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2)假手术组(Sham组,n=6),步骤同I/R组,但仅穿线,不牵拉;(3)骨骼肌缺血+I/R组(n=6),在心肌I/R之前先实施反复骨骼肌缺血/再灌注。ELISA检测外周血中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肢体肌肉处HIF-1α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心肌I/R组及骨骼肌缺血+I/R组都可促进外周血中VEGF的释放,且后者的作用更显著,骨骼肌缺血+I/R组与心肌I/R组相比对VEGF的释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Sham相比,骨骼肌缺血+I/R组可以上调HIF-1α的表达(P0.05),而I/R组相对于Sham组HIF-1α的表达无明显的变化(P0.05),且骨骼肌缺血+I/R组与I/R组相比对HIF-1α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生理性缺血可导致局部HIF-1α的高表达,同时对应着外周VEFG的表达增高,且较单纯的心肌缺血水平更高,推测外周VEGF的高表达与缺血局部骨骼肌释放HIF-1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