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认识和治疗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医认识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技术的特征。 资料来源: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1994-01/2004-12关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治疗的文章.检索词“小儿脑性瘫痪、中医、针灸”。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通过文献检索,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治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6个方面选取近10年与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适合非手术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8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6篇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对剩余22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资料综合:中医学认为小儿脑性瘫痪主要由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阴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辨证分型施治是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特点之一,中医治疗脑性瘫痪方法很多,如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等,目前多采用2种以上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康复在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恢复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是国内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发展趋势。 结论:中药、推拿按摩、针灸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具有显著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预后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①脑性瘫痪的中医分型、诊断、疗效没有统一标准。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疗效比较。②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实验室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
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疾病分型,国内目前仍然采用半个世纪前美国、日本的分型标准,常导致在临床中对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存在困难。因此,重新定义脑性瘫痪的分型十分必要。作者积10余年来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方法治疗近干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观察体会认为:凡属锥体束损伤类痉挛性脑性瘫痪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都良好,预后也好;属于椎体外系损伤类或以上两者混合类痉挛性脑性瘫痪,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方法治疗效果均不佳,甚至病情严重。故以疾病的病理损害部位为基础,以肢体运动障碍模式及异常姿势为辅助的新分型方法,将有利于指导对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神经系统残疾的主要疾患之一。 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 ,全国 0— 6岁脑瘫患儿有 31万 (患病率为 1.86‰ ) ,并以每年 4 .6万的速度递增。所以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脑瘫患儿获得理想康复疗效的关键。1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 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同时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障碍[1] 。2高危因素[2— 6]小儿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有 :①早产、低出生体重 ,尤以胎龄 …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CP)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家长的参与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为探讨家长对小儿CP康复的促进作用,我院康复治疗中心对64例CP患儿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64例为我院康复中心住院患儿,男48例,女16例,年龄4个月~16岁,平均3.5岁。诊断及分型根据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标准[1]。头颅CT检查60例异常,表现为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室扩大、软化灶、孔洞脑或脑穿通畸形、透明隔缺损等。随机抽样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各年龄段病例数、分型及病情轻重基本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认识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技术的特征。资料来源: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4-01/2004-12和清华同方中文系列数据库1994-01/2004-12关于小儿脑性瘫痪中医治疗的文章,检索词“小儿脑性瘫痪、中医、针灸”,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通过文献检索,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治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6个方面选取近10年与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相关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②符合小儿脑性瘫痪诊断标准,适合非手术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的同一研究或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8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22篇符合标准。排除的86篇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和综述文献。对剩余22篇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资料综合:中医学认为小儿脑性瘫痪主要由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或受寒,阴气不运,肌肤失其温煦所致。辨证分型施治是中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特点之一,中医治疗脑性瘫痪方法很多,如中药、推拿按摩、针灸等,目前多采用2种以上方法综合应用。现代康复在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恢复具有独特优势,中西医结合是国内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发展趋势。结论:中药、推拿按摩、针灸一体的中医综合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具有显著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避免不良预后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也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①脑性瘫痪的中医分型、诊断、疗效没有统一标准,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疗效比较。②小儿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实验室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疾病分型,国内目前仍然采用半个世纪前美国、日本的分型标准,常导致在临床中对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存在困难。因此,重新定义脑性瘫痪的分型十分必要。作者积10余年来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方法治疗近千例痉挛性脑性瘫痪的观察体会认为:凡属锥体束损伤类痉挛性脑性瘫痪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都良好,预后也好;属于椎体外系损伤类或以上两者混合类痉挛性脑性瘫痪,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方法治疗效果均不佳,甚至病情严重。故以疾病的病理损害部位为基础,以肢体运动障碍模式及异常姿势为辅助的新分型方法,将有利于指导对脑性瘫痪治疗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7.
0引言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时期出现,神经精神活动潜力不如大多数同龄正常小儿。由于运动功能障碍长久存在,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较为棘手。在临床工作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证候分型,经络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患儿,并探讨其疗效作用。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所治20例患儿均为1996/1999的门诊病例,男1例,女9例,年龄1.5~3.0岁。所有病例均参照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病人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收治的70例脑性瘫痪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在康复训练中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半年后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和发育商(DQ)。[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发育商治疗后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治疗后发育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和发育商。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难治之症。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及时、早期的康复治疗十分必要。现就8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83例脑性瘫痪患儿为1999年3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男65例,女18例;年龄6个月~16岁,中位年龄3岁8个月。全部病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犤1犦。2.2临床表现运动伤残:痉挛性脑性瘫痪61例(73%)、其他类型22例(27%)。并发发育异常:智力低下65例(78%)、语言障…  相似文献   

10.
正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脑发育缺陷或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2014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了我国脑瘫的最新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