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采用异体输血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异体输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115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围术期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66例)和无输血组(49例).输血组患者于围术期从血库调取红细胞或血浆进行异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构建智慧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探讨其在减少同源异体输血;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减少输血并发症和避免输血管理差错等几方面来促进和保障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提高围术期血液管理水平的作用。通过连接、整合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手术和麻醉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共享;将围术期患者术前用血评估与输血预测、术中各种血液保护管理措施信息、术中取血与血液输注管理、术后用血评价与病程记录、输血不良事件报告等环节要素串联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防止过程或要素遗漏,减少人为干预,使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到智能化、数字化和规范化。选取智慧输血管理系统应用前后各1 000例手术病人,评价其在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的作用。围术期患者同源异体血输注率明显降低,自体输血率大幅提升,不合理输血率明显降低,杜绝了输血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手术患者用血安全。智慧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能有效提高手术输血管理水平,促进和保障手术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输血是围术期有效的治疗措施,但也存在很多风险。围术期血液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应用多学科技术,避免或减少异体血输注,改善患者临床转归。本文论述了输血治疗的相关风险及围术期血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所调查医院的围术期各阶段中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佛山市5所用血量最大的医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实施输血治疗的外科手术病历325份,回顾性分析围术期不同阶段(术前、术中和术后)和不同年龄患者的输血阈值水平和输血效果.结果 所有围术期的输血病例,术前输血阈值(g/L)为67.6士18.9,术后输血阈值为86.3±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血效果都能达到要求.心血管外科患者的输血阈值高于其他外科的患者(P<0.05).从年龄上来看,成年与老年患者的术前输血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输血阈值老年患者显著高于成年患者(P<0.05).对围术期输血阈值分布的总体分析表明,术前输血阚值只有7.9%是大于100 g/L的,而术中和术后输血阈值超过100 g/L的分别达到58.7%和23.8%.结论 外科手术病人因围术期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输血阈值的选择以术中阶段把握最为宽松.可以通过提高手术水平,减少术中出血,开展血液回收技术等血液保护措施,逐步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风险和保护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接受围术期异体输血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在我院住院手术的304例食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20.0软件、χ~2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法进行分析围术期异体输血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1.年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LT水平、病人肿瘤大小、TNM分期等是食管癌患者围术期是否接受输血的危险因素。2.食管癌患者围术期是否接受输血与患者的年龄、术前贫血情况、肿瘤TNM分期等具有相关性,且围术期输血是影响食道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增加了肿瘤复发的机会,降低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亲体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临床用血情况,探讨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的输血策略,评估患者输血后疗效,初步制定我院关于子宫移植患者的输血方案,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方法通过回顾性查阅临床病例资料,对我院2016年1月及2018年1月实施的2例亲体子宫移植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凝血紊乱的原因及术后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分析,复查输血相容性相关检查项目,红细胞均采用同型配合型输注治疗,非红血液制品均采用同型输注,观察移植前后患者血常规、凝血、血液生化等指标变化,并对子宫移植患者输血治疗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经分析,2例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血常规、凝血指标变化明显系多方面因素所致,术后给予同型配合型辐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支持性治疗,结合多学科的临床救治,患者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子宫移植患者围术期发生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凝血紊乱的原因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完善输血相关血清学检查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给予正确的临床输血策略及临床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科围手术期用血情况以及输血对术后病情转归的影响,以期为骨科围手术期科学合理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9月在骨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用血情况相关病史资料。结果共收集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201例,其中未输血患者为90例,输血患者为111例(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17例;非大量输血组输注红细胞数量≤800 m L,94例)。输血组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3.09±16.37)g/L低于非手术组(115.79±13.68)g/L,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组(12.012±8.36 d)高于非输血组(16.14±10.47d),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显示在未输血组感染率为1.11%,而输血组感染率为15.32%,其中在17例大量输血患者中就有9例发生了术后感染(52.94%)。结论围手术期输血不利于骨科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恢复,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因此骨科围手术期应严格参照输血指征并加强患者血液管理以降低围手术期用血概率,以利于术后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未输血,观察组患者围术期予以输血,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感染14例(28.5%),对照组3例(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浓缩红细胞4单位以下和全血400ml以下的患者,其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27.3%;输入浓缩红细胞4单位以上和全血400 ml以上的患者,其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5.5%、44.4%。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术期输血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较高,且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输血指征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进行过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胆石症手术(非腹腔镜手术) 5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围手术期输血量1u、2u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3u红细胞患者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增加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率,临床用血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15年,公众对输血及输血所带来的风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围术期过量输血的情况。实施围术期输血节制可着手以下三个方面:维持术前正常红细胞数、减少围术期血液丢失和最佳输血。术前用药、术中减少失血、麻醉方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血回收及充分利用血及血制品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其目的就是减少用血。血液节制的策略为技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小儿手术围术期临床用血及血液保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提取华西医院手术患者围术期用血资料数据库中1996~2007年12个年度年龄≤14岁患者的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围术期全血、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的使用情况及其趋势。结果 1996~2007年间,小儿手术围术期平均输血率为11.75%,全血、RBCs、FFP输注比例分别46.40%、32.91%、19.94%,输注率最高为新生儿(39.23%),手术患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30±89 ml、0.16±0.81 U、10±89 ml,输血患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261±252)ml、(1.44±2.00)U、(86±252)ml,其中行手术的新生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36±88)ml、(0.33±0.95)U、(39±142)ml,行输血治疗新生儿围术期全血、RBCs、FFP平均输注量分别为(93±121)ml、(0.85±1.37)U、(98±214)ml。结论年龄是评估小儿手术围术期输血的重要指标;新生儿及婴幼儿临床用血应使用合理包装以防止浪费和用血过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35例原位经典肝移植患者在围术期的用血情况,为原位肝移植合理输血和备血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本院2010~2013年进行的135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各阶段的输血率、输血量、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术中输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135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前、术中和术后输血率分别是15.6%、100.0%、80.0%;围术期人均用血总量为4 808.8ml,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占3.2%、72.0%和24.8%,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红浆比例分别为0.59∶1,0.95∶1,2.43∶1。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中红细胞的输注量与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相关。结论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液的需求主要在术中,术前以应用血浆为主,术中和术后以应用红细胞为主。对于有上腹部手术史、血红蛋白低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低的患者,手术备血时建议多备一些。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15年,公众对输血及输血所带来的风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围术期过量输血的情况。实施围术期输血节制可着手以下三个方面:维持术前正常红细胞数、减少围术期血液丢失和最佳输血。术前用药、术中减少失血、麻醉方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术中血回收及充分利用血及血制品等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其目的就是减少用血。血液节制的策略为技术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术期血制品使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纯CABG的4 022名患者围术期使用血制品的情况,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ABG患者血制品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 65.74%(2 644/4 022)的单纯CABG患者在围术期使用过血制品,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输血与未输血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输血组分别为0.00%(0/1 378)、12.84%(177/1 378),输血组分别为0.98%(26/2 644)、26.06%(689/2 644)(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变冠脉数量、术者经验、体外循环、术前波立维使用为CABG患者围术期血制品使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影响CABG患者围术期使用血制品的危险因素,利于合理、有效的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989 年~1999 年10 年间130 例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探讨针对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关观察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成输血组和未输血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围手术期输血降低了肝脏术后淋巴细胞总数,增加了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了肝脏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提示,肝脏手术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有关。护理上应加强针对肝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胃癌患者术中输血率已经大幅降低。但相当一部分胃癌患者由于机体长期慢性消耗或肿瘤慢性出血导致术前出现中重度贫血。为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围手术期输血不可避免。文献报道,围手术期输血可以产生免疫抑制,是否围手术期输血通过免疫抑制导致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尚无定论。本研究对58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输血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输血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将25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忠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90例和对照组68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围术期输血≥800ml,对照组患者围术期不输血或输血≤200ml.判断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5例(7.89%).肺部感染14例(7.37%),泌尿系统感染6例(3.16%),腹、盆腔感染2例(1.05%),其它感染3例(1.58%);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2.94%),肺部感染1例(1.47%),泌尿系统感染1例(1.47%).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是引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因素,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手术后并发ARDS的影响。方法符合围手术期输血量〉160ml/kg的创伤、手术患者682例,其中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u)/ARDS126例(A组),未并发ALI/ARDS556例(B组);对比分析2组的创伤、手术患者输血时机与质量、诊断与并发症、初诊或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措施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创伤早期输血量显著大于B组(P〈0.05),且库存全血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A组患者以严重创伤为主,胸部创伤、颅脑创伤并呕吐误吸、休克持续时间、初诊呼吸管理不到位和早期合并感染等相关因素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并非术后ALI/ARDS的直接诱因,病情重与早期治疗措施不到位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管外科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趋势并总结血液管理经验,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资料, 统计手术方式、输血例数、输血成分、输血量及人均输血量等指标。  结果  3989例手术患者中, 406例(10.18%)围术期接受输血治疗, 其中229例输注异体血, 80例输注自体血, 97例同时输注异体血与自体血。成分输血率为100%。43.60%的患者输注自体血, 自体输血量占总用血量的20.60%。2011年至2014年用血数据显示:随着血管外科手术量的增长及高难度手术的开展(与2011年相比, 后3年手术量的增长率分别为6.66%、9.28%、25.13%), 总用血量与人均用血量也有所增加(与2011年相比, 后3年的总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3.07%、12.91%、21.72%, 人均用血量增长率分别为10.43%、18.56%、27.81%),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增长较明显(2014年较2011年, 血浆总用量与人均用量分别增长96.77%与9.83%), 但随着4年来回收自体血输入率的波动性增长(分别为4.32%、4.22%、4.65%、4.53%), 异体红细胞的输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9.19%、7.52%、6.67%、6.31%)。  结论  更多采用成分输血及自体血液回输的合理围术期用血, 可以在手术量逐年增长和手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异体红细胞的输入, 并保证围术期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