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背景: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和收缩功能.目的:观察白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至犬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列照动物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杂种犬16只,体质量15~25 kg,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6只杂种犬投币法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6),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2 h经冠状动脉内移植CM-Dil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冠状动脉结扎后2 h及6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6周处死所有动物于梗死区及其邻近部位取材.主要观察指标:①心肌梗死后6局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化情况.③透射电镜观察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的变化.结果:纳入杂种犬16只,全部存活.左前降支结扎2 h后可见结扎点远端心肌组织变紫,室壁活动减弱,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①对照组心肌梗死后6周和心肌梗死后2 h相比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移植组术后6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较心肌梗死后2 h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改善(P<0.05),移植组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提高7%左右.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可分布于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并表达肌球蛋白重链:正常心肌组织及对照组心肌组织内未见移植细胞.③透射电镜下可见移植组分化完全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类心肌样细胞.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区梗死周边区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改善心功能,我院对2005年以来的16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取得较好的疗效,术后对病人进行了系统的全身监护,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215;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177;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177;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77;1164)比(1569&;#177;618)mm Hg/s,P〈0.01;(2951&;#177;793)比(1465&;#177;647)mmHg/s,P〈0.01;(1.88&;#177;0.33)比(1.41&;#177;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l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时细胞能否进入心肌组织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方法:成年犬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移植组,移植组于移植前一天抽取骨髓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数量约为2×108)。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移植组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射培养基。6周后处死动物,比较其心肌梗死面积、瘢痕区毛细血管数量、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移植组各死亡4只犬,分别有8只犬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犬心脏标本病理研究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率约为50%;移植6周后于梗死区的心肌组织内能够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的细胞;移植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范围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0.9%和35.0%,但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瘢痕区每个高倍视野(0.2mm2)的毛细血管数量,移植组为5.33±0.58,明显高于对照组2.03±0.46(P<0.01)。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6周时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最大下降速率及心输出量均显著上升[(3039±1164)比(1569±618)mmHg/s,P<0.01;(2951±793)比(1465±647)mmHg/s,P<0.01;(1.88±0.33)比(1.41±0.29)L/min,P<0.05]。③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6.01%,35.28%,P<0.05)。④不良事件和副反应:在实验中仅在移植组1例实验犬的细胞注射部位观察发现一炎性包块,移植后6周时观察未见明确的恶性心律失常出现及肿瘤组织形成。结论:经冠状动脉直接注射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行且安全,它能够促进梗死区的新血管生成并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宋蕾  曾燕  赵静  徐娟 《现代临床护理》2009,8(4):10-13,6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舒适护理。在出院前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舒适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术后舒适度、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对护士服务态度及护理效果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或P〈0.05),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或P〈0.05)。结论对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使患者在心理、生理上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总结101例经冠状动脉行自体骨髓单个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术前加强宣教,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配合医生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和术前准备,并抽取骨髓;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重视病情观察.注意及时处理患者的各个症状;在以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顺利通过围手术期.10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  相似文献   

7.
选择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04-01/2006-12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0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立即将提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分3次缓慢注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移植后5d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移植5d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移植前缩小(1.20±3.7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径较移植前缩小(4.50±4.5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提高(10.65±9.83)%(P<0.01)。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F-FDG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半定量方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3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改变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再通后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作为细胞移植组(PTCA+支架+细胞移植术),12例作为对照组(PTCA+支架)。2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2天和术后6个月~1年内行^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不同的半定量方法,即目视法、靶心图相减法和心肌葡萄糖代谢值(GMV)比较法,对比治疗前后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观察原梗死心肌节段内有代谢活力的心肌的数量变化。结果(1)30例患者手术均安全。其中28例患者完成了前后两次PET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糖尿病,术后复查PET时无法获取满意的图像而退出本次研究。(2)细胞移植组17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11例(64.71%)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梗死节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t=3.543,P〈0.05),提示治疗有效;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14例(82.3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12例(70.59%)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GM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t=2.245,P〈0.05),提示治疗有效。(3)对照组11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4例(36.36%)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梗死节段数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t=1.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6例(54.5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5例(45.4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进行治疗前后GMV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为t=-1.2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CA+支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PTCA+支架治疗,从代谢角度分析,该优势可能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心肌再生有关。3种半定量分析方法中,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较传统的目视法和靶心图相减法更为适合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方法 对3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注入下肢动脉和缺血的下肢肌肉内的治疗方法。结果 治疗后足部疼痛消失,远端皮肤温度回升至正常,溃疡面明显缩小愈合。结论 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正确护理,是治疗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脏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即直接用分离出来的干细胞或经体外纯化、培养和增殖后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坏死区域,通过新生的肌肉细胞替代纤维组织,从而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已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核细胞(ABM-MNCs)移植至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后的存活、分化状况,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雄兔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细胞移植组于梗死后第6天于自体髂骨处抽取骨髓,分离得到单核细胞后,以Brdu标记,经心外膜注射到梗死区及周边区。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移植6周后,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移植后6周,两组动物的心功能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Brdu标记示移植组梗死区内存在阳性染色的移植细胞,而周边区可见Brdu染色阳性的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示梗死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阴性,而周边区内Brdu染色阳性的移植细胞抗心肌特异性肌动蛋白抗体阳性。对照组未发现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移植组梗死周边区及远离梗死区的毛血管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梗死区内的毛细血管密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BM-MNCs移植至急性梗死心肌后,可在梗死区内及周边区存活,并可在周边区分化为具有心肌功能的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加梗死周边区的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苑翠珍  马秀芬  姜琳  范中 《现代护理》2007,13(17):1598-1599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总结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患者22例的护理经验。结果22例患者手术成功,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术前完善的准备、心理护理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保障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患者的良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进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 90例心肌梗死患者中,临床症状痊愈65例(72.2%),有效11例(12.2%),无效14例(15.6%),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4.4%。治疗过程中出现5例(5.6%)并发症患者,并发症包括局部轻微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所改善,症状改善情况较出院时亦有所好转。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护理亦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2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经骨髓动员后于髂前上嵴穿刺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介入技术经肝动脉植入肝脏中,观察治疗前、后肝脏代谢功能、合成功能、凝血功能和肝损伤指标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随访24周,与治疗前比较,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的疗效有限,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2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经骨髓动员后于髂前上嵴穿刺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介入技术经肝动脉植入肝脏中,观察治疗前、后肝脏代谢功能、合成功能、凝血功能和肝损伤指标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随访24周,与治疗前比较,前白蛋白、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终末期肝病的疗效有限,尚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D34+单个核细胞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40例PCI治疗的AMI患者、40例非PCI治疗的AMI患者及20例无心脏病的对照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进行动态监测。内皮功能采用动脉流量介导舒张(FMD)指标评价。结果 AMI患者(PCI组和非PCI组)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在AMI后第2~3天开始升高,在第3天后持续升高,在第7天达到最高峰后持续下降,第30天CD34+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仍高于第2天。在第90天时,已基本回降至第2天水平。在第12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水平。PCI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胞百分率明显高于非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P<0.05)。PCI组的CD34+单个核细胞数量在PCI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开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 P<0.05),术后第2天开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P<0.05)。AMI发病1周时,PCI组和非PCI组的FD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9、8.51, P均<0.05)。结论 PCI能促进AMI后CD34+单个核细胞的表达,能改善AMI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中发生电风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予急救等处理,并全面加强护理,观察抢救后预后。结果 9例患者发生电风暴时间平均为(23.1±1.8)h,其中2例在6 h内出现,3例在术后6~12 h出现,2例12~24 h出现,1例24~48 h出现,1例48 h以后出现。电风暴持续时间平均(104.2±81.4)min;电击次数平均(9.8±5.7)次。经过一系列抢救护理后,24 h成功率为77.78%,2周内存活率为55.56%,1年内存活率为44.44%,24 h内死亡因频繁室颤,2周内死亡因心力衰竭,1年内死亡因术后并发症如心脏骤停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术中并发电风暴经全面抢救和护理后,预后较满意。  相似文献   

19.
背景:虽然已有很多的研究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心肌梗死,但是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 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PEDro(www.pedro.org.au)、OpenSIGLE、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NTIS)、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l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关于骨髓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1月。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1软件。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的3个主要结局的结果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与未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 95%CI分别为5.23(0.73,9.72),P<0.01和1.69(1.23,2.16),P<0.00001]。现有的研究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在考虑改善患者心功能的时候,临床医生可以将骨髓干细胞移植作为推荐。但鉴于纳入研究较少、样本量较少,各研究评价方法差异性较大,并且存在的评价时间不相同,故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求进一步验证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