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对柔韧性扁平足患儿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柔韧性扁平足患儿44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2例, 40足)和对照组(22例, 41足)。治疗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贴扎联合踝足肌群肌力训练, 对照组患儿仅采取踝足肌群肌力训练。贴扎主要采用足底感觉输入贴扎、足弓感觉输入贴扎和足跟力学矫正贴扎, 频率为每周1次, 贴布每次于体表保持3 d后由患者自行移除, 连续贴扎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由相同治疗师和数据分析人员于双盲状态下对2组患者进行足底压力[足弓指数(AI)]和步态评估[包括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最大跖屈角度、支撑相(STP)踝关节平均外翻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地反力(GRF1)、踝关节最大功率、步长、步速、步宽和步态偏差指数GDI)]。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I、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STP平均外翻角度、GDI、踝关节最大功率、承重反应期垂直方向GRF1、步速和步宽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仅AI、GDI和步长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盛逸澜  瞿强  冉军  祁奇  温子星  余波 《中国康复》2019,34(4):199-202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能矫正贴扎技术,PT组使用相同品牌、规格、颜色的肌内效贴布施行安慰性贴扎,ZT组不实施任何贴扎。KT组、PT组患者贴扎前后分别进行评估,ZT组患者间隔20min进行2次评估,评估指标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TUG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BBS)等。结果:3组患者行功能矫正贴扎后,KT组10m步行及TUGT所需的时间较贴扎前及PT组和ZT组均明显减少(P0.05),PT组和ZT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贴扎前后及组间的BB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矫正贴扎技术能即刻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在平衡能力的改善及长期疗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通过测量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到胸2棘突的垂直距离评估患者肩高度, 通过测量患侧骨盆倾斜角度评估患者骨盆位置变化情况,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患者步行能力, 应用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患者步长(患侧)及步频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高度、下肢FMA评分、骨盆倾斜角度、TUGT及患侧步长、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患侧肩高度[(2.85±2.71)mm]、下肢FMA评分[(27.05±3.01)分]、骨盆倾斜角度[(13.35±3.09)°]、TUGT[(15.55±4.40)s]及患侧步长[(48.75±7.66)cm/步]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姿势解密技术手法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CNLBP)患者腰部稳定肌前馈控制的影响。 方法 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贴扎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40 min,贴扎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治疗,佩戴12 h。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评估或检测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屈曲活动范围、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和多裂肌sEMG信号强度。 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和治疗结束6 h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屈曲活动范围和肱二头肌与多裂肌的快速反应时间差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结束6 h后,贴扎组患者肱二头肌与多裂肌快速反应时间差值为(54.68±4.15)ms,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麦肯基力学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改善CNLBP患者的腰部疼痛和腰椎活动范围,并加快腰部稳定肌的快速反应速度,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侧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肌内效贴早期贴扎预防膝过伸的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膝过伸发生率、简式Fugl-Meyer下肢评分(FMA)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膝过伸发生率分别为32.5%和57.5%,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同时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FA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早期应用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的发生及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盆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6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骨盆强化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采用Biodex Gait Trainer 2 步态分析系统对患者的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比、3 min 步行距离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步长、肢体负重时间比、3 min 步行距离均较前显著改善(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采用骨盆强化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步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贴扎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头颈部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贴扎技术进行斜颈的治疗,间隔2 d进行1次,单次贴扎时间≤48 h,共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两组患儿头部倾斜、颈部侧屈角度及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并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头部倾斜角度、颈部侧屈角度、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儿头部倾斜角度[(4.46±3.00)°]、颈部侧屈角度[(62.92±7.68)°]、颈部左右旋转角度差值[(4.92±3.06)°]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治愈率(46.15%)、好转率(50.00%)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3.85%)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贴扎,能更好地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头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的影响,以探索纠正偏瘫足下垂步态的科学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步行训练,实验组接受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辅助步行训练,以上治疗均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4周。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左右步长差,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步速、左右步长差及下肢FMA积分、FAC分级、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足下垂助行仪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步态,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膝关节行肌内效贴贴扎或使用护膝对位置觉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19年9月,21~27岁健康成年男性20例,分别在无干预、单纯肌内效贴贴扎、单纯应用护膝、同时应用肌内效贴和护膝的4种条件下,角度重现测试检测不同干预下膝关节位置觉,并行功能性够取试验(FRT)、10米步行时间(10MWT)测量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结果 膝关节角度误差测试,无干预条件下最大,单纯肌内效贴贴扎最小(F = 61.260, P < 0.001);各条件下FRT均无显著性差异( F = 1.793, P = 0.988);单纯肌内效贴贴扎下10MWT最小(F = 23.817, P < 0.001);无干预条件下TUGT时间最长( F = 19.865, P < 0.001)。 结论 肌内效贴能提高膝关节位置觉和步行功能,附加护膝不能获得进一步利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扎贴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4周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生理消耗指数(PCI)和10 m最快步行速度(10m MWS)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erg、10 m MWS、PCI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erg、10m MWS、PCI分别为(21.5±5.04)分、(35.44±5.94)分、(27.8±4.96)s、(0.51±0.13),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设计的WBAT训练,肌力训练组增加骨盆稳定及下肢抗重力肌群抗阻训练,站立训练组增加站立板辅助站立训练,以上3种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ASIS-PSIS)、躯干倾斜角(A-P)及1 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WBAT组的ASIS-PSIS和A-P分别为(18.61±3.13)°和(23.31±3.81)°,站立组的A-P为(24.48±4.33)°,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ASIS-PSIS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AT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6.81±12.61)m,肌力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1.07±8.45)m,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1 min步行距离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BAT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前倾脑瘫患儿的ASIS-PSIS、A-P以及1 min步行距离,且其疗效优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和站立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在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肌内效贴可减轻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田笑笑  严程  张翔  陈程  张一 《中国康复》2017,32(5):411-4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早期手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9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张力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贴扎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评估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差)和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受限度。结果:治疗7及14d后,2组掌指关节围度差、8字缠绕法围度差及掌指关节ROM受限度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明显减轻偏瘫患者早期患手肿胀,增加掌指关节活动度,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肌内效贴治疗产瘫患儿"产瘫肩"畸形的疗效。方法:44例产瘫Narakas分型1~4型患儿随机分入肌内效贴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2例。2组均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内效贴组还给予肌内效贴进行贴扎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儿的肩胛下角-躯干轴线夹角、盂肱夹角、Mallet评分和Gilbert分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肌内效贴组肩关节解剖结构得以改善,肩胛下角-躯干轴线之间夹角和盂肱夹角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Mallet评分和Gilbert分级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的Mallet评分差值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不仅能改善产瘫肩畸形,并且有助于提高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在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9月30日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缠绕组、扎贴组、缠绕扎贴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缠绕组使用向心性加压缠绕技术干预,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技术干预,缠绕扎贴组使用肌内效贴扎贴联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法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三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及14 d后三种干预方式的疗效。结果:干预7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手掌周径、腕横纹处及腕上5 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14 d后、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指根平均指围、手掌、腕横纹处及腕上5cm处周径、手部疼痛程度均低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0.05);干预7 d后、干预14 d后及停止干预3 d后,缠绕扎贴组患手Ⅱ-Ⅴ掌指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扎贴组和缠绕组(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于常规康复训练前先进行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测试(10 MW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以及生理耗能指数(PCI)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及运动效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治疗2周、8周后,发现2组患者BBS、10 MWT、FMA-L以及PCI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BBS[(48.23±8.97)分]以及PCI[(0.234±0.176)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BBS[(54.38±6.17)分]、10 MWT[(0.83±0.51)m/s]、FMA-L[(25.6±6.04)分]以及PCI[(0.221±0.135)beats/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躯干核心肌群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少华 《中国康复》2018,33(1):26-2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分级、FDIp和FDI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常规治疗组FDIp、FDI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H-B分级和FDIp、FDI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有效,为中枢性面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