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为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体外及体内的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发性硬化的实验模型研究中,口服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异戊二烯化ras和rho三磷酸酶刺激T细胞分化,从而阻止炎性反应的复发或者转复肢体的无力。2004年《柳叶刀》杂志Vollmer等学者曾经报道辛伐他汀可以减少多发性硬化患者头MRI的新发T2病灶数量。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CNS),为自身免疫性疾病[1]。治疗主要用促皮质激素、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血浆交换,以及干扰素-β(IFN-β)制剂、格拉默和盐酸米托蒽醌,均着眼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但有明显的副作用。他汀类药物为胆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剂[2],最近的研究发现可以治疗MS。本文通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测定,探讨阿托伐他汀对MS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由血液中异常脂代谢产生大量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的血管粥样硬化,容易引发心肌梗死等病变。研究[1]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可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属于他汀类药物[2-3]。本院研究2种药物在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微小RNA-92a( miR-92a)的调节作用,评价miR-92a作为新血管内皮损伤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36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多因素方差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合并2型糖尿病(DM)冠心病患者LDL-C及循环miR-92a表达的影响,比较各组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非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LDL-C未达标率高达95.7%(112/117),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占47.5%(112/236);他汀类药物治疗者LDL-C达标率为27.7%( 33/119).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组LDL-C( mmol/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2.457±0.802比3.218±1.130,Z=-9.760,P=0.001),ACS发生率也显著低于非治疗组(33.6%比71.8%,x2=34.491,P=0.001).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中,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AC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33.3%比33.7%,x2=0.002,P=0.968).稳定型心绞痛(SAP)合并DM患者循环miR-92a表达显著高于未合并DM者(0.492比-0.121,Z=-3.038,P=0.002);他汀类药物治疗的SAP合并DM者循环miR-92a表达低于非治疗者(0.419比0.687,Z=1.289,P=0.072);他汀类药物治疗的SAP未合并DM患者与非治疗者循环miR-92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2比-0.198,Z=-0.614,P=0.539).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影响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的主要因素(F=22.863,P=0.001),合并DM是影响SAP患者循环miR-92a表达的主要因素(F=9.641,P=0.003).结论 他汀类药物通过调控循环miR-92a表达,对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建层  王健 《临床荟萃》2005,20(4):237-238
近年来,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广泛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降低骨折的发病率[1-3].随后许多学者对他汀类药物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就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论述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Th1),白细胞介素10(Th2),转化生长因子β(Th3)的变化。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9/2004-09与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ytokine,multiplesclerosis”,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1994-09/2004-09相关的文章,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细胞因子,多发性硬化”。资料选择:检索到200余篇文献,选择以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与多发性硬化有关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30篇,研究对象为动物或患者均纳入。资料提炼:30篇文献中2篇与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相关,7篇与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有关,21篇与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相关。资料综合:检测细胞因子的方法有多种:Northern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流式细胞术等。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不一,但多项研究显示γ-干扰素是多发性硬化肯定的促炎因子,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增加与多发性硬化的保护和康复有关。结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呈现较典型的Th1/Th2,Th3特征,但对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的研究因患者个体差异、标本来源、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不同,目前难以得到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开展,糖皮质激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占到首位,且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的:主要对他汀类药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1980-01/2010-12关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机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股骨头坏死;他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成骨细胞"或"ONFH:Corticosteroids;statins;Osteoblast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他汀类药物修复治疗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文章,初检得到16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4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常见,多发性的疾病,其治疗是世界性的难题.他汀类药物能有效纠正激素所导致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状态,减轻股骨头内的骨细胞损害,可以延缓或阻止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变形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血管疾病,不仅会对患者心脏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还易导致患者死亡。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案,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脂功效,同时其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和抗血栓以及预防动脉血管的粥样硬化等作用,因此,其在控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生和改善患者病情发展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简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他汀类药物的组成,再介绍了几种常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能促进他汀类药物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β淀粉样多肽(Aβ)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其它3组通过pcDNA3.0-YFP-C99质粒转染构建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5、10、20、50、100μmol/L)的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4组均在培养前和培养12、24、48、72h时,通过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ELISA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细胞内Aβ的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细胞内Aβ聚集。不同浓度的他汀类药物和细胞培养时间均能减少Aβ,呈浓度-时间依赖性。他汀类药物浓度为20μmol/L和细胞培养24h时,各组间的Aβ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能减少细胞内Aβ聚集,并且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脑梗死复发及颈动脉变化、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复发为率3.8%,对照组复发率为3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再发。  相似文献   

11.
吕继辉  张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45-147
目的:介绍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论述与多发性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Th1),白细胞介素10(Th2),转化生长因子β(Th3)的变化。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4—09/2004—09与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ytokine,multiple sclerosis”,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计算机检索CNKI 1994—09/2004—09相关的文章,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细胞因子,多发性硬化”。资料选择:检索到200余篇文献,选择以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与多发性硬化有关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30篇,研究对象为动物或患者均纳入。资料提炼:30篇文献中2篇与细胞因子的研究方法相关,7篇与动物模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有关,21篇与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相关。资料综合:检测细胞因子的方法有多种:Northern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流式细胞术等。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不一,但多项研究显示γ-干扰素是多发性硬化肯定的促炎因子,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产生增加与多发性硬化的保护和康复有关。结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呈现较典型的Th1/Th2,Th3特征,但对多发性硬化细胞因子的研究因患者个体差异、标本来源、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的不同,目前难以得到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核磁共振成像的定量测量已被广泛用于评估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效果。目的:确定是否干扰素β-1b对多发性硬化脑萎缩的影响能通过MRI测量表达出来。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日本京都宇多野病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对象:选择1998-01/12在在日本京都宇多野病院神经疾病研究中心收治的18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男55例,女133例,年龄16~59岁,平均(36±11)岁。纳入标准:①按poser再发缓解型诊断标准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②扩展残疾状况评分表得分≤7分。③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1次复发,或在就诊之前的2年间有至少2次复发,但就诊前30d无复发,神经系统体征稳定至少1个月,干扰素β-1b皮试阴性。④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纳入患者中,视神经脊髓型148例,经典型50例。方法:①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给予干扰素β-1b注射剂,根据注射剂量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93)和高剂量组(n=95),分别给予160万U和800万U隔日干扰素β-1b注射剂皮下注射,共使用2年。②磁共振扫描检查:对所有患者包括病灶的部位(视神经、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进行磁共振扫描,T1和T2加权轴面磁共振检查由同一神经病学家评估,T2加权像病灶面积是逐层相加计算出总面积以mm2表示,检查指标为第三脑室、侧脑室宽度、脑宽度进行测量,结果采用萎缩率表示。③神经功能缺损检查:采用Kurtzke扩展残疾状况评分表(从0分到10分,0分为正常,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评估。④相关因素分析:对148例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萎缩情况和T2病灶面积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表得分变化两项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起始时变量(年龄,病程,复发率,T2病灶面积和扩展残疾状况评分表得分)和脑萎缩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脑萎缩情况比较。②脑萎缩测量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纳入19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脑萎缩情况比较结果:高剂量组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侧脑室宽度、三脑室宽度、脑宽度萎缩率分别是2.84%,3.15%和1.3%,明显低于低剂量组(4.09%,5.36%,1.97%,P<0.01)。高剂量组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侧脑室宽度、三脑室宽度、脑宽度的萎缩率分别是0.9%,1.55%和0.6%,与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1.65%,1.75%,0.7%,P>0.05)。②经典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侧脑室宽度与T2病灶面积和EDSS得分均有明显相关性(r=0.33,0.27,P<0.01),三脑室宽度与T2病灶面积和EDSS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31,0.29,P<0.05),脑宽度与T2病灶面积和EDSS得分也有明显相关性(r=0.11,0.14,P<0.05),起始时EDSS得分和T2病灶面积变化与侧脑室宽度明显相关(r=0.23,0.33,P<0.05),其他起始时的参数未能显示出有意义的关系。结论:干扰素β-1b对脑萎缩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高和低剂量组之间,有意义的差别被显示出来。脑萎缩测量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关于干扰素β-1b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肯定作用和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老年人骨密度的正性影响作用.方法纳入1998年1月至2003年8月在我院老年科就诊,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并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两组,即凡因各种原因服用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除外)的70例作为暴露组(他汀组),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92例,作为非暴露组(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骨密度T评分,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结果他汀组骨密度T评分明显增高,其中股骨颈t=-2.466(P=0.015),Ward三角t=-2.483(P=0.014),大转子t=-2.743(P=0.007),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排除了年龄干扰后,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仍然对骨密度T值的改善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骨密度,对老年骨质疏松可能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降脂药是胆固醇合成抑制剂,通过对HMG-CoA(β-羟-β-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而起作用,其降低胆固醇尤其是LDL-C的效果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但是对于静脉系统,他汀类药物的相关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且各项实验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目前最大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实验(JUPITER)[1]已证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对于预防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本研究基于不同剂量下阿托伐他汀对静脉血栓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降低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可能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最常见.除常规治疗外,干扰素、他汀类药物、雌激素等已被作为MS患者缓解期的治疗用药,而低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被推荐用于NMO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对常规治疗反应不好的MS或NMO患者,可尝试使用新型免疫调节药物或淋巴细胞去除等疗法.今后需要加强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准确评估各种新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他汀类药物治疗AD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入选4项研究,共纳入1127例患者,其中他汀类药物组557例,安慰剂组570例。2组的AD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评分与基线变化的比较,合并平均差(MD)为0.97,95%CI为(-0.84,2.78),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与基线变化的比较,MD为0.88,95%CI为(-0.28,2.04),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基线变化的比较,MD为-0.85,95%CI为(-3.50,1.80),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评分与基线变化的比较,MD为-1.41,95%CI为(-3.47,0.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推荐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AD。  相似文献   

17.
梁宣杰  刘兆川 《临床荟萃》2011,26(18):1603-16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斑块形成。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大规模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已证实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还原酶(HMG-CoA)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在有或无冠心病的患者均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1-2]。  相似文献   

18.
<正>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例如调脂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大量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调脂药,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1-2]。新型降脂药瑞舒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肝脏选择性和低亲脂性,可避免被细胞色素P450酶大量代谢。具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病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的作用。方法:在高血压的治疗病例中,评估联用他汀类药物及不联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区别。结果:联用他汀类药物后的高血压患者均较未联用他汀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脂降低更明显,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血脂,并有协同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839-841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使用广泛,使广大患者从中获益。但是,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能够提高新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虽然大部分他汀类药物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在主要终点事件中并未涉及到新发糖尿病的发生,但是目前大量研究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对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明确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间的相关性,现就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关系的临床研究及相关预防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