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用性肌肉萎缩是肢体在制动、固定及失重状态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变化,对肌肉萎缩程度的测量主要有3种方法。废用状态下肌肉的宏观及微观结构均发生明显的改变,肌纤维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发放次数、波幅、时限及多相电位等指标发生改变,肌肉蛋白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肌肉蛋白丢失,糖原摄取和合成率下降,肌力、耐力下降。早期预防、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合理用药等方法对废用性肌肉萎缩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废用状态下肌肉组织最明显的变化是肌肉萎缩,它不仅表现为肌肉结构形态的变化,如肌肉的重量和体积减少,肌纤维类型和肌肉超微结构的改变等,而且肌肉的生化代谢与功能活动也可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探明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机理,进而寻找出治疗和预防肌肉萎缩的有效措施,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电生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技术的发展,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脊柱融合是治疗脊柱侧凸的基本方法。脊柱的生物力学性质在融合后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背部肌肉功能异常。本文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手术前和手术两年后背部肌肉功能的改变。方法 采集和分析18例脊柱侧凸患者脊柱融合手术两年后背部四对肌肉的肌电信号,得到信号和平均方根值、中频值和肌电包络等参数,并和手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两年后,病人肌电的幅度增加、中频值下降,同时部两侧肌电包络的对称性降低。结论 手术两年后患者背部肌肉的各项肌电参数发生的变化和废用性肌肉萎缩的特征一致,表明融合术两年后,脊柱侧凸患者的背部肌肉已经出现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4.
穴位刺激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臂丛神经麻痹会导致患儿废用性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采用穴位刺激疗法,通过对病损肌群以及周围大肌群的按摩,调节正常肌群张力,刺激病损肌群张力的改变,增加肌容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动作为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对促进伤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但制动也具有负面效应,对肌肉系统影响最大。笔者从制动导致骨骼肌废用性萎缩、肌力下降、肌肉血管密度降低、肌肉代谢障碍等方面阐述其影响机制,并认为在不违反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制动时间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消除制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儿臂丛神经麻痹会导致患儿废用性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采用穴位刺激疗法,通过对病损肌群以及周围大肌群的按摩,调节正常肌群张力,刺激病损肌群张力的改变,增加肌容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运用定量超声成像技术,将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各超声参数与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探讨废用性肌萎缩患者股内侧肌的定量超声图像特点和肌肉功能变化。方法:本研究运用定量超声成像技术,采集92例受试者(健康受试者54例,废用性肌萎缩患者38例)的下肢股内侧肌厚度、平均回声强度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等,将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各超声参数与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探讨废用性肌萎缩患者的定量超声图像特点和肌肉功能变化,为废用性肌萎缩的超声辅助检查提供依据。同时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双下肢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的峰力矩值与健侧相比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和健侧肌肉的平均回声强度均较健康人明显提高(P0.05),废用性肌萎缩患者健侧肌肉厚度相比患侧更厚(P0.05)。通过分析伸膝峰力矩值和各超声参数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肌肉厚度和能量超声参数分别与峰力矩值呈正相关(r=0.614,P=0.000;r=0.312,P=0.000),回声强度与峰力矩值呈负相关(r=-0.385,P=0.000)。结论:废用性肌萎缩患者患侧伸膝峰力矩较健侧显著下降。同时废用性肌萎缩患者双侧股四头肌内侧头的质量和肌肉募集能力均较健康人有所下降。运用超声判断肌肉萎缩情况时,平均回声强度是较为可靠的指标,肌肉厚度和能量超声参数并不能准确反映肌萎缩患者的肌肉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肌群的肌肉功能。方法:用Cybex-60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3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肌肉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患膝股四头肌和月国绳肌的峰力矩、作功量、平均功率和爆发力均较健侧显著降低,但两侧月国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H/Q)未见差异。结论: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不稳和关节源性肌肉抑制是导致肌肉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肌肉剥离术后嚼肌肌组织及其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军  胡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20-6421
目的:通过观察犬的嚼肌剥离术后的变化,探讨肌肉剥离术对嚼肌的影响。方法:杂种成年犬16只,行嚼肌剥离术,术后应用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作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嚼肌的酶组织化学变化。酶组织化学切片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对肌纤维个数、直径、透光度等参数进行计算,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肌纤维类型、个数、直径、透光度均值差异。结果:肌肉剥离术可使嚼肌产生暂时性损伤及废用性萎缩,表现为术后1个月组出现moth-eaten纤维,两型肌纤维直径减小,酶活性降低。但这种变化是暂时的,随着肌肉重新附着,肌功能恢复,术后3个月组肌纤维moth-eaten纤维消失,肌纤维直径及酶活性均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肌肉剥离术不会引起嚼肌肌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黄智  余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60-8063
目的:关于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废用性肌萎缩,尽快的恢复肌肉运动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系统回顾近年来废用性骨骼肌萎缩治疗的研究与进展,为临床治疗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http://WWW.ncbi.nlm.nib.gov/PubMed 1990-01/2003/12和http://www.wanfangdata.corn.cn 1999-01/2003-12数据库为主的与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相关章,并限定章语言种类分别为English和中。检索词“骨骼肌,肌萎缩,运动疗法”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相关献,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献。数据提炼:收集的45篇相关章中,排除重复的同一研究和Meta分析研究,符合本研究标准37篇被选人。资料综合:分别以废用性骨骼肌萎缩的运动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进行总结归纳。结论: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方法可以增加骨骼肌供血,促进肌纤维类型转变。有效的抑制萎缩骨骼肌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