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PA)对背根节慢性压迫(CCD)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镇痛机制.方法:鞘内置管手术成功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7天组和15天组两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人工脑脊液(ACSF)组,鞘内注射PA 0.5、1.0、2.0mg/kg组(n=10).分别于CCD术前(0)及术后1,3,5,7,9,11,13,15天采用von Frey纤毛机械刺激法和热辐射刺激法评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WTL);术后第7天和第15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背角nNOS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术前基础阈值相比,除假手术组外,CCD术后各组的PWMT和PWTL均出现明显地下降(P<0.0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5天开始,PA 2.0 mg/kg组与ACSF组相比,PWMT和PWTL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背根节压迫后第7和第15天,ACSF组与PA 0.5、1.0 mg/kg组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A 2.0 mg/kg组和ACSF相比,第7天和第15天均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Westernblot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鞘内注射PA有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n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对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方法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治疗组、低频rTMS组(1Hz)、高频rTMS组(20Hz),每组7只。假手术组仅暴露游离大鼠坐骨神经,不予结扎;其余3组经手术结扎坐骨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rTMS治疗,连续10d,刺激疼痛对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并于造模前、rTMS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疼痛行为学表现、机械痛觉和热痛觉,并于治疗结束后测定腰段脊髓内GFAP的表达。 结果造模后3d,假治疗组、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学表现,热痛潜伏时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5)。rTMS治疗后,高频rTMS组热痛潜伏时较假治疗组升高(P<0.05),而低频rTMS组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治疗组和低频rTMS组损伤侧脊髓背角内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均明显增加(P<0.05)。与假治疗组比较,高频rTMS组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低频rTMS无此改变。高频rTMS组大鼠疼痛改善程度与脊髓背角中GFAP的表达呈负相关。 结论坐骨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有脊髓背角内星形胶质细胞增殖;高频rTMS可以通过抑制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而缓解疼痛,低频rTMS则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rrate FC)和米诺四环素(minocychine MC)对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the experiment model for 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背根节慢性压迫实验模型,96只鞘内1管SD大鼠分为第7天组(A组)和第14天组(B组),每组随机分为六个亚组组,每小组(n=8)包括:假手术(sham)组,CCD组,溶荆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组(0.01mmol/L PBS20μL i.t.),FC组(lμmol/LFC 20μL i.t.),MC组(5g/LMC20μL i.t.),MC FC组(lμmol/L FC和5g/L MC混合演20μL i.t.).术后每天给药一次.分别于术后d7和d14运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观察脊缱背角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CCD、PBS、FC组在Ⅰ~Ⅳ层都表达明显.在数目上没有差异性,而MC、MC FC组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Ⅲ、Ⅳ层在数目上有明显减少.CCD组和PBS组胞体比其余各组明显肥大.[结论]鞘内给药后,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减少,提示小胶质细胞抑制刑MC能很好的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小肢质细胞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形成和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i.t.)氟代柠檬酸(FC)和米诺四环素(MC)对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CD)大鼠脊髓背角突触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CCD模型,48只鞘内置管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sham组(假手术组),CCD组,PBS(溶剂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组(molmmol/L PBS20μl,i.t.),Fc组(1μmol/LFC20μl,i.t.),MC组(5g/LM C20μl,i.t.),FC+MC组(1μmol/L FC和5μ/L,MC混合液20μl,i.t.)。术后每天给药1次,第14天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目和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的变化。结果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和米诺四环素第14天,大鼠脊髓背角P38阳性表达FC+MC组明显抑制(P〈0.01),sham组次之(P〈0.05),余下四组差异无显著性;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CCD组、PBS组、FC组、MC组脊髓背角突触结构明显增厚,sham组有增厚不明显(P〈0.05),FC+MC组增厚不明显(P〈0.01)。结论鞘内给药后,在本实验剂量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四环素比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更好地抑制了大鼠的慢性疼痛。鞘内同时注射氟代柠檬酸和米诺四环素可抑制大鼠脊髓背角突触结构的增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L5脊神经结扎模型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与痛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44只雄性SD大鼠180—220g,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脊神经结扎1天、3天和7天组。行为学上使用von Frey Hair测定大鼠在上述各时间点50%缩足阈的变化(n=8),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特异性标志物GFAP的染色情况(n=3)。结果:(1)脊神经结扎后1天动物出现机械性痛超敏,3天和7天痛行为稳定并持续存在;假手术组未见显著变化。(2)结扎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在术后1天发生激活,3天和7天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强烈的激活反应,假手术组亦可见轻微的激活。(3)脊神经结扎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了激活,其激活程度和痛行为的产生和维持紧密相关。结论: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在神经病理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磷酸化对2,4-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诱导的小鼠慢性痒的调控作用。方法:8~12周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DNFB诱导组和丙酮对照组。DNFB组小鼠分别于面颊部和背部反复涂抹1.5% DNFB溶液,建立类似特异性皮炎的慢性痒模型。分别观察慢性痒模型建立后小鼠的自发性行为,以及鞘内注射MEK抑制剂U0126后小鼠自发性慢性痒行为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小鼠脊髓组织磷酸化ERK(phosphrylated ERK,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面颊部诱导模型中,DNFB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明显高于丙酮对照组(P<0.05),而擦涂行为无差异,证实DNFB诱发的是痒觉;颈背部诱导模型中,DNFB组小鼠表现出剧烈的搔抓行为,而丙酮对照组的搔抓行为不明显。背部慢性痒模型建立后,分别在第1、3、7和14天鞘内注射MEK抑制剂U0126,小鼠的搔抓行为受到明显抑制(P<0.05),且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pERK活化主要表达于小鼠脊髓背角Ⅰ~Ⅱ层,且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标,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不共标。结论: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ERK磷酸化可能参与调控DNFB诱导的慢性痒。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皮肤/肌肉切口和牵拉(skin/muscle incision and retraction,SMIR)术后持续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n=24):假手术组、术后持续性痛组、吗啡组、加巴喷丁组和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组。按Flatters法制作大鼠SMIR术后持续性痛模型;应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评定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背角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持续性痛组的MWT在术后第3 d、7 d、12 d、22 d明显下降(P<0.05),脊髓背角Iba-1表达在术后第3 d、7 d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持续性痛组比较,吗啡组和加巴喷丁组的MWT和脊髓背角Iba-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与术后持续性痛,吗啡组和加巴喷丁组比较,吗啡联合加巴喷丁组的MWT在术后第3 d、7 d、12 d、22 d明显增加(P<0.05),脊髓背角Iba-1表达在术后第3 d、7 d明显减少(P<0.05)。结论: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大鼠SMIR术后持续性痛有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受体(NMDA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20~280g。随机分为4组(n=9):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模型组(SNI组)和PKC抑制剂组(P组)。SNI组和P组制备SNI模型,P组在SNI术后14d内每天鞘内注射PKC抑制剂11μg,其余各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在SNI术前1d(基础值)及术后14d每次注射药物后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缩足潜伏期,分别于SNI术后2、7、14d注射药物后各处死大鼠3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L5节段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Sham组比较,SNI组机械痛阈降低,NMDAR和CGRP表达上调(P〈0.01),热缩足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I组比较,P组机械痛阈升提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NMDAR和CGRP表达下调(P〈0.01)。结论:鞘内注射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并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的模型,研究α-硫辛酸对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紫杉醇组(P组)、对照组(C组)、预治疗组(AP组)和后治疗组(PA组)。四组分别隔日给予紫杉醇2mg/kg(P组、AP组和PA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组)ip,共4次。AP组和PA组分别于D0-D6和D21-D27给予α-硫辛酸25 mg/kg(ip,qd)。D0、D7、D14、D21和D28分别测量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脊髓背角NF-κB的表达及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F-κB的含量。结果:P组D14和D21的热痛阈显著低于C组,4g和15 g von Frey纤维刺激缩足反应显著高于C组。AP组D14和D21的热痛阈显著高于P组,4 g和15 g von Frey纤维刺激缩足反应显著低于P组。P组脊髓背角中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C组。AP组脊髓背角中星型胶质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P组。C组和AP组NF-κB主要在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浆中表达。P组和PA组NF-κB在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同时表达。四组NF-κB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预防性给予α-硫辛酸对紫杉醇诱发大鼠周围神经疾病模型中的热痛阈下降、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的减少,脊髓背角星型胶质细胞数量增加和NF-κB异常激活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 其中假手术组9只, 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 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组(6只)、术后28 d组(6只)。术前及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 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术后1 d、3 d、7 d、14 d、28 d, 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活化的β-连环蛋白(active β-caten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术后7 d, 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的核转位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 CCD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显示CCD术后各时间点脊髓背角中active β-caten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