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中枢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的自身规律和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量脑出血模型,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出血前及出血后0.5、6、12、24、48和72h各个时相点血肿周边以及下丘脑NPY的含量。结果:脑出血后6h血肿周边及下丘脑NPY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并于24h达峰值,48h,72h开始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出血产(P<0.01)。结论:脑出血过程中,脑内各部位NPY活性增强,使局部脑血流进一步减少并影响了内分泌功能,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脑出血时下丘脑及血肿周边脑组织SS、SSmfRNA的变化,阐明SS、SSmRNA在脑出血过程听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加矸素联合注射致脑出血模型,分析出血后不同时相点SS活性及SSmRNA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下丘脑、血肿周边脑组织SS含量明显升高,SSmRNA表达上调。结论 血肿周边及下丘脑SS含量升高是局部神经元SSmRNA表达上调使之合成SS增多的结果,是加重血肿周边神经元缺血、缺  相似文献   

3.
向强  苏东  文亮  李昆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5):438-439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冲洗液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中、重度 (出血量 >3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6 0例 ,连续监测血肿冲洗液中NE的动态变化。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 6小时血肿冲洗液中即已检测出NE ,并于 4 8~ 72小时达高峰值 ,此后逐渐降低。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出血灶及周边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 ,并参与其后的病理过程 ,其水平的变化与脑出血的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桨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素含量的变化,本文采用改良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桨中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含量。结果,PCOS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PCOS组肾上腺素含量略高于空白组,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COS发病机制与肾上腺素能神经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
选择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24例并以20例正常者作对照,在二级梯上进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运动前后均采静脉血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结果:NIDDM病人运动后血浆NE及E明显高于运动前(P<0001或P<001);正常人运动后血浆NE明显高于运动前(P<001),血浆E无统计学差异(P>005)。NIDDM病人的E运动前后均较正常人有显著增高(P<0001)。我们认为原因为糖尿病人细胞外脱水及轻度酸血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开颅术联合血肿腔局部去甲肾上腺素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小骨窗微创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中血肿腔局部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灌注,而对照组给予单纯小骨窗微创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随访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比60.5%)(P0.01);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比15.8%)(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比21.1%)(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开颅术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能显著提高疗效,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测脑出血过程中大鼠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含量的变化,探讨脑出血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测定出血前、出血后30min,6,12,24,48及72h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活性。NPY活性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含量同步升高,并于24h达峰值,分别为[(4.37&;#177;0.14),(9.06&;#177;0.15),(7.22&;#177;0.26)μg/g protein],48—72h开始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出血前(t=31.3216,12.57l5.11.6487,P&;lt;0.01)。结论 脑出血过程中,脑组织NPY活性增强,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以及甲肾上腺素含量变化对病情诊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部的60名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患儿按照病情的不同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的健康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液标本测定茶酚胺含量。结果:普通组血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健康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重症组血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组和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进入恢复期后复查血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治疗前的急性期相比,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时期手足口患儿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高于正常,可以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诊断的预警信号,为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NA)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脑外伤模型组,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分别于伤后3、6、12、24、48、72h取出其脑干,切片后做多巴胺β羟化酶(DBH,合成NA的一种标志性酶)免疫组化。结果 脑挫裂伤后,大鼠出现右侧前后脚偏瘫,BBB评分降低;免疫组化显示,脑外伤后各时段大鼠蓝斑内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NA能神经元被激活,DBH表达增加,使NA合成增多,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提示蓝斑产生的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部分脑区脑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为手术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35只,每组按出血前、出血后30 min,6,12,24,48及72 h分为7组,每小组5只.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塑,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出血前,出血后各个时相点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结果脑出血后30min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并于24 h达峰值,48 h开始回落.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参与了脑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大鼠急性期血浆及脑匀浆神经肽Y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浆及脑匀浆中神经肽 Y (NPY)活性的动态变化 ,探讨 NPY在脑出血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 70只 ,随机抽签法分为脑出血组及假手术对照组 ,每组各 35只 ;每组再按出血前及出血后 0 .5、6、12、2 4、4 8和 72 h分为 7个亚组 ,每亚组 5只。分别于各时间点测定血浆和血肿周边脑组织 NPY含量 ,并观察血肿病灶区的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结果 脑出血后 6 h血浆和血肿周边脑组织 NPY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 ,并于 2 4 h达峰值 ,4 8h开始回落 ,但至 72 h时 NPY的含量仍显著高于出血前 (P<0 .0 5或 P<0 .0 1)。光镜和电镜下脑组织也发生相应的病理损害。结论  NPY可能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规律及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以氢清除法测定rCBF,以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观察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两侧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rCBF和脑各部位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迅速下降,出血4小时起脑水分含量明显增加,血肿远隔区同样受到影响。脑水肿区域与rCBF下降范围基本一致,但脑出血后24小时内脑水肿高峰期迟发于rCBF下降高峰期。结论:实验大鼠脑出血后存在广泛脑缺血和严重脑水肿;rCBF下降是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肽Y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动态观测脑出血过程中大鼠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含量的变化,探讨脑出血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测定出血前、出血后30min,6,12,24,48及72h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活性。NPY活性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NPY的含量同步升高,并于24h达峰值,分别为犤(4.37±0.14),(9.06±0.15),(7.22±0.26)μg/gprotein犦,48~72h开始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出血前(t=31.3216,12.5715,11.6487,P<0.01)。结论脑出血过程中,脑组织NPY活性增强,导致局部脑血流量减少,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急性期中的变化规律,初步分析其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用Nath 法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急性期血浆ET及CGRP含量,电镜下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浆ET 含量在各观察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 小时P< 0.05,12 小时与7 日P均< 0.01,24 小时与72 小时P均< 0.001),7 日时间点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1)。实验组血浆CGRP含量在各时间点亦明显高于对照组(4 小时及7 日P 均< 0.05,12、24 和72 小时P均< 0.01),7 日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血浆ET 及CGRP在脑出血急性期均升高,其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对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红蛋白在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内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和神经中心实验室完成。6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再根据动物模型建立后1,6,24,48和72h5个时间点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出血组有3只大鼠术后死亡,有4只大鼠术后模型制备失败,均予以剔除并随机补充,66只大鼠最终纳入分析。Westernblot结果显示脑出血组术后1h血肿周围脑组织内脑红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开始增高(0.45±0.03),48h达到高峰(0.83±0.05),72h开始下降(0.55±0.11),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31±0.06,0.31±0.01,0.33±0.04)和正常对照组(0.32±0.0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血肿周围脑红蛋白表达比其他脑区明显增多。结论:脑出血后脑内脑红蛋白表达上调,提示脑红蛋白可能对脑出血继发神经损伤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164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关系。方法 依据头颅CT将 164例脑出血患者按出血量大小和有无继发性脑梗死分组 ,观察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结果 出血量大、出血后有继发性脑梗死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较出血量小、出血后无继发性脑梗死组要高 (P <0 .0 1,P <0 .0 5或P <0 .0 0 1)。结论 脑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小对血流变学指标有影响 ,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增高与脑出血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钙浓度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在我院入住的HICH患者220例,根据入院时测得的血钙浓度将患者分为正常血钙组145例,低血钙组45例,高血钙组30例,同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头部CT/MRI扫描等结果,随访预后情况使用格拉斯预后量表(Grasse Prognosis Scale, GCS)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血钙浓度对HICH预后的影响。结果 低血钙组血肿量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分低、血肿破入脑室和再出血的风险高、需要手术治疗的比例高,预后不良的比例(71.1%)显著高于正常组(35.1%)和高血钙组(33.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钙血症是影响HICH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伴有低钙血症的HICH患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出血患者头颅CT临床征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的30例脑出血患者实行临床观察评分,同时随访和整理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单个因素对疾病预后的干预和影响。结果广义线形回归模型提示出血量每增1mL,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就增加0.42分。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量多少是患者治疗恢复程度和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迟发性脑出血入院时的意识也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