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肩胛上神经来自臂丛的上干,向下向后通过肩胛上切迹,然后分成:(1)感觉支分布到肩锁关节和盂肱关节;(2)运动支支配岗上肌和岗下肌。肩胛切迹与横越上方的肩胛韧带形成一个孔,肩胛上神经从该孔穿过,在此部位肩胛上神经易受外伤或嵌  相似文献   

3.
局麻药为0.5%~1%卡波卡因、0.5%~1%利多卡因或0.125%~0.25%布比卡因10ml,也有加入1∶20万肾上腺素。  相似文献   

4.
排球运动员膳食方面存在许多误区,文章叙述了在大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以尽快恢复运动员的体能,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作者把排球运动员的豌豆骨疲劳骨折作为丧失运动能力的一种原因而提出.本文报告了两个病例,分别为23岁及25岁.一例在一次比赛后发生右腕痛,另一例有右腕痛已二周.检查时均有局部压痛,一例并有小指尺侧麻木.X 线检查,一例在轴位片上显示骨折,另一例在斜位片上显示骨折.经用石膏固定与休息六周后均获初步愈合,并恢复排球运动。作者认为,常见的受伤机制是倒地时伸手支  相似文献   

6.
排球运动员膳食方面存在许多误区,文章叙述了在大量训练和比赛期间的营养补充,以尽快恢复运动员的体能,提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透视现代排球运动发展新规律,分析排球运动员损伤新特点,探讨运动损伤新规律。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排球运动员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章,了解其研究状况。同时访问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以了解球队运动训练及队员受伤情况、特点等。观摩高水平比赛,了解当今排球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特点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结果①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具有9个新特点:攻防转换快,对抗性性激烈;大力跳发球;各种高难技术运用普遍;自由人高难度防守;立体进攻战术;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网上扣拦攻防对抗激烈等。②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膝关节>腰>距小腿(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伤、皮肤的擦伤;在以慢性损伤为主的同时,急性损伤率明显增加;损伤年龄与训练年限长及过早专项化训练有关;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损伤情况不同。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力量)差,基本功不扎实,过早专项化训练;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未能正确处理疲劳与恢复的关系等有关。结论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新的特点,新的损伤特点是与排球运动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探寻运动训练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战术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减少运动创伤,确保排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使其沿着高水平可持续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透视现代排球运动发展新规律,分析排球运动员损伤新特点,探讨运动损伤新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排球运动员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章,了解其研究状况。同时访问部分教练员及运动员,以了解球队运动训练及队员受伤情况、特点等。观摩高水平比赛,了解当今排球高水平排球比赛的特点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结果 ①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具有9个新特点:攻防转换快,对抗性性激烈;大力跳发球;各种高难技术运用普遍;自由人高难度防守;立体进攻战术;训练时间长,训练强度大;网上扣拦攻防对抗激烈等。②当今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征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膝关节〉腰〉距小腿(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指间关节以及肌肉的拉伤、皮肤的擦伤;在以慢性损伤为主的同时,急性损伤率明显增加;损伤年龄与训练年限长及过早专项化训练有关;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损伤情况不同。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差,科学性不强;身体素质(特别是肌肉力量)差,基本功不扎实,过早专项化训练;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未能正确处理疲劳与恢复的关系等有关。结论 现代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损伤与以往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新的特点,新的损伤特点是与排球运动新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探寻运动训练规律,不断地进行技战术创新,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减少运动创伤,确保排球运动的竞技魅力,使其沿着高水平可持续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文锋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375-1375
甲状腺手术时极易损伤喉上神经,本文探讨避免损伤喉上神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是否存在肩胛肌失衡(SMI),并分析其特有的表面肌电图(sEMG)特点及发病机制,为预防康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国家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分为健康运动员组(HA)、肩胛失衡运动员组(IA)以及健康对照组(CON)进行肩胛肌肉sEMG测试。结果:正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斜方肌上束(UT)和前锯肌(SA)的活动较CON组和HA组增大(显著性分别为P=0.002;P=0.004,P<0.001),而斜方肌中束(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01);反手击球时,IA组运动员的UT的活动较CON和HA组增大(P<0.001),MT的活动较后两组明显减小(P=0.015)。结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存在肩胛肌失衡,且有其特有的sEMG特点;SMI乒乓球运动员可能出现盂肱关节的前移、外移和下移。  相似文献   

11.
12.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SupraScapularNerveEntrapmentSNE)26例患者,运用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本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2~64岁,病程1个月~2.5年,平均3个半月。以上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有肩部创伤或反复劳损史;2肩周区弥散性钝痛、锐痛,可反射于颈及上臂后侧肩胛部;3肩活动受限、外展、外旋力下降,可见冈上肌、冈下肌萎缩;4肩胛上切迹部,锁骨与肩胛冈三角区明显压痛;5肩胛骨牵拉试验阳性,患者将患手放置于对侧肩部使肘部处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肩部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局部痛点封闭组(LB组,n=15)和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组(NB组,n=15),其中LB组接受局部痛点封闭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而NB组接受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的疼痛程度、颈部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NB组治疗后1周和3周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LB组(P0.05)。NB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1周和3周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明显高于LB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并明显改善因疼痛所致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14.
<正>本人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治疗16例肩胛骨骨折,阻滞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共16例ASAⅠ~Ⅱ级肩胛骨骨折手术病人,其中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1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女子排球运动员髌腱腱病(PT)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4名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运动员60个膝关节的MRI资料。结果 60个膝关节中,41个(26例)有PT(PT组),患病率76.47%,其中信号增强2级以上占82.93%(34/41)。13名19个膝关节阴性为对照组。PT组髌腱近端、中点、下止点前后径分别为(9.21±2.31)mm、(5.39±1.01)mm、(6.53±1.32)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组髌腱近端前后径与分级相关(r=0.334,P<0.01)。PT急性期髌腱近端增粗,T1WI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FS-PDWI高信号;慢性期髌腱近端呈"V"形增粗增厚,T1WI低信号,T2WI中、低信号,FS-PDWI中等信号。髌腱近端后缘紊乱不清晰、髌腱中部和下止点信号增强以及髌骨下极增生等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膝可见髌骨下极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的信号增强。结论 女子排球运动员PT患病率较高。MRI有助于明确诊断、分期分级,鉴别髌骨下极损伤,监控康复效果以及评估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0岁.因右肩胛部压轧样剧疼3天来诊.3个月前夜晚右肩胛突发疼痛、胀感、不适,数日后稍好转,嗣后每于劳累时上述症状再现.有时在睡眠中可因疼痛而醒,服一般止痛药无效.本次亦因劳累致症状复发.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右肩胛岗上肌及岗下肌较左侧塌陷,三角肌萎缩,局部皮肤感觉迟钝,右肩胛岗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7例中5例有效,有效率71.43%,2例无效者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3例,随访2~5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未出现复发病例,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早期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但若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吴毅 《中国康复》2014,29(2):110-110
基于人群的研究提示,在脑卒中幸存者中约有四分之一会出现偏瘫肩疼痛。这种疼痛与功能的减退,抑郁发生率的增加,康复干预及住院时间增加相关。这一随机对照研究调查肩胛上神经阻滞对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测定肩胛上神经的传导速度能确定损伤部位,但不同记录方法同芯针的正常范围不同。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皮肤电极(SR)、单极针(MN)和同芯针电极(CN)记录的复合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和波幅,以判定哪一种方法重复性更好。 资料和方法 22名(男16,女6)无颈、肩、手臂疼痛的健康自愿者,平均年龄29.4岁(25~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