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及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者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视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及46例颈性眩晕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太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枧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0例颈性眩晕且触诊、X线检查证实环枢关节错位的患者进行定点手法复位.结果治愈3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手法能纠正环枢关节错位,舒张椎动脉,改善脑部血供,治疗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4.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90-192,F003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王楚怀11环枢关节紊乱概述环枢关节紊乱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炎症、退行性变、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造成环枢关节正常解剖改变,如关节松动与位移,并伴有相应症状者,也有人称之为环枢椎不稳〔1〕、上颈椎不稳症〔2〕、环枢关节错缝〔3〕或环枢...  相似文献   

5.
李里  谭朝坚  黄艾  叶勇  李霞  刘智  房连强  范磊 《中国康复》2013,28(2):134-135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照分析X线、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张口位X线片,颈椎横断CT扫描及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结果 46例患者中寰椎两侧块与枢椎齿突间隙不等宽5例,横突孔狭窄、变形7例,钩椎关节增生28例,椎间隙狭窄并椎间盘膨或突出11例,生理曲度异常36例,颈椎失稳18例,颈椎侧弯或旋转移位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4例,内径异常11例,血流速度减慢37例。结论 X线平片、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3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较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X线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特征。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238例为观察组,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观察组X线特征及2组的BAEP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X线表现颈椎不稳的有206例(86.6%)。颈椎旋转试验阳性多与寰枢关节(C1-2)不稳有关;颈椎屈伸试验阳性多与C4-6排列不稳有关。除左侧Ⅲ-Ⅴ波峰间期(IPL)外,观察组的各波潜伏期(PL)及IP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不稳是导致颈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不稳的X线表现及异常的BAEP特征在诊断颈性眩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环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发病机理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13例非创伤性环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和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侧位X线片上显示环椎旋转,而脊柱其它成对结构则完全重叠。C1的一侧侧块投影在齿突上,造成齿突前间隙模糊。张口位像上,环齿侧间隙和环椎侧块不对称。结论:侧位环枢关节照片和张口位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非创伤性和最轻型创伤性旋转半脱位具有相同X线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余波  肖艳  方薇  罗霄 《全科护理》2013,11(7):607-608
[目的]总结上颈椎不稳病人行经口咽联合后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75例上颈椎不稳病人行经口咽联合后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同时加强手术配合。[结果]7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上颈椎不稳病人行经口咽联合后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7月间收治住院的上颈椎损伤患者35例临床资料,其中寰椎骨折6例,枢椎骨折24例,无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5例。除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和2例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外,其余为新鲜损伤。评价其早期诊治方法及其预后。结果:早期漏诊6例,35例患者X线检查后均需结合CT或MRI检查完善诊断及分型。手术治疗18例,其中5例为齿状突骨折早期保守治疗后改手术治疗,2例为漏诊的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非手术治愈16例,其中3例齿状突骨折Ⅲ型畸形愈合。1例复合性损伤患者住院3月后诊断出寰枢关节脱位出院。33例得到4~38个月随访。随访的33例患者中,骨折患者均愈合,4例寰枢关节脱位患者脱位整复,上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神经功能改善。结论:重视上颈椎损伤患者影像检查方法早期合理的分步选择与充分利用,避免漏诊。治疗上,积极地整复骨折与脱位,尽早恢复上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寰枢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因此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技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综述寰枢椎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内固定治疗技术的进展,指导临床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1974/2010已发表的关于寰枢椎解剖及其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寰枢椎;解剖学:内固定”或“atlantoaxial;anatomy;interal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寰枢椎解剖学及内固定技术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1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目前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繁多,应根据患处解剖特点、各种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医生的操作能力,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已成为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主流治疗方法,但目前还缺乏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及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32例,治疗后行颈椎正侧位数字化DR及颈椎MRI影像学检查了解神经压迫解除情况和骨性融合情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①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寰枢关节复位和骨性融合,实现了复位与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双重目的。②所有患者治疗后脊髓受压明显减轻,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发生。④影像学检查显示,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7-07-2010-12,我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椎损伤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结果:29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无椎动脉破裂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全部患者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牢固,无螺钉松动或钉棒断裂现象,术后6~12个月均可见骨性融合。伴有颈髓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损伤可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固定,同时保留枕颈部的活动度,是寰枢椎损伤的复位和固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齿状突骨折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可以获得较高的愈合率,并且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间的活动功能.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以及并发症. 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科经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齿状突骨折患者,选取48例患者在C型臂X射线机监视下行前路单枚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固定治疗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体格检查,拍摄患者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射线片,评价并分析其治疗后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患者在颈椎前路单枚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13.4个月.有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吞咽困难3例,经3-6个月随访治愈,螺钉松动3例,经延长外固定时间后治愈,不愈合患者1例,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后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良好骨愈合,愈合后寰枢椎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颈前路单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并发症低,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好.严格选择适应证、内固定治疗中精细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探讨其机理。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儿童随机分为龙氏组和推拿组各40例,分别给予龙氏手法治疗及推拿治疗。观察两种手法对患儿异常经颅超声多普勒(T CD )和颈椎X线片结果的改善情况及疗效差异。结果:龙氏组在异常T CD及异常颈椎X线片的改善率及愈显率方面均优于治疗前及推拿组治疗后( P<0.05,0.01)。结论:龙氏手法有利于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是一套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安全的优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血管成像对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术前均做6排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分析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椎动脉相互关系。结果:寰枢椎脱位11例(前脱位),寰枕融合12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颈椎融合6例,扁平颅底2例,寰椎前后弓未闭合3例.外伤后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2例,外伤后枢椎假关节形成,齿状凸与寰椎前弓相融合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l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Arnold-chiari畸形9例。结论: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能够正确诊断并能发现少见的畸形.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CT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钉道设计与术中确定枢椎峡部中心,指导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徒手置钉的价值。方法选取成人头颈尸体标本9具,及寰枢关节不稳患者5例,螺旋CT扫描,取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理想钉道(经枢椎峡部中心点)所在平面重建并设计个体化钉道,确定安全的置钉范围。参考术前钉道设计与术中确定枢椎峡部中心,徒手行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术后对实际钉道CT多平面重建,分析徒手实际置钉情况。结果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共28侧,术中徒手操作顺利,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实际钉道均在术前设计钉道的安全范围内。5例患者寰枢椎间术后较术前存在相对位移变化。结论根据螺旋CTMPR图像设计的个体化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结合术中枢椎峡部中心显露,可指导临床安全地徒手置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