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癫痫发作为主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999年至2009年本院收治的以癫痫发作为主的幕上海绵状血管瘤共38例,在显微镜下行切除术,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和周围的胶质瘢痕以及含铁血黄素层。【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8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癫痫发作得到控制,癫痫缓解率超过90%。【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状血管瘤及其周围的胶质瘢痕和含铁血黄素层是控制癫痫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颅脑CT/MR结果.[结果]3例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偏瘫、智能障碍、头痛、头晕.病变多发,数个至数十个,大小约2~4 mm,分布于丘脑、基底节、脑干、小脑和皮层下.颅脑CT上可见部分钙化灶.MRI检查SE序列T1呈低、等信号,T2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部分病灶轻度强化.梯度回波序列(GRE)呈明显低信号,部分为中央高信号周围环绕低信号.GRE能发现SE序列不能发现的微小血管瘤.MRA未见异常.[结论]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GRE是识别脑微小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和预后.方法 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结果 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6例,无变化3例,面瘫加重1例,出现外展神经瘫痪1例,死亡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个月,复查MRI均未见病灶复发,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术后遗留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 的前提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39例,脑外型6例.结果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及形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外科处理特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结论认识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上的这些不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50 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以求更好地指导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 搜集1995 ~1998 年三年间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后病例,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全部病例均行MR 和/ 或CT 扫描,部分病例于平扫后增强扫描,所有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如下:①可发生于任何部位;②多发病灶病例占24% ,单发病例76 % ;③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部分病例可见钙化灶,注药后大都无强化;④MR 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⑤经手术后追踪发现,被手术病灶大都明显变小,部分病灶见软化灶,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①MR 对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优于CT 检查,且可明确诊断;②病灶大而部位浅且出现明显相关临床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病灶小而深在,临床症状隐匿者,及伴有癫痫发作者可在抗癫痫治疗的同时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33例通过导航引导并结合术中超声显微手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结果33例患儿均经“锁眼”入路暴露并全切除肿瘤;1例因位了二左侧颞部,术后出现短暂的言语障碍,术后一周恢复正常;癫痫发作19例,16例术后癫痫药物治疗3年后逐渐停药未复发;1例发生1次癫痫大发作,2例发生部分性发作,均行药物控制;2例术前偏瘫术后得到改善,无术前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或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锁孔”入路中应用神经导航并结合术中超声显微手术治疗儿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暴露充分、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可最大程度切除病灶,可减少癫痫和再次出血的风险,是治疗儿童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儿童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收治的行头颅常规 MRI 序列及 SWI 序列扫描检查的23例经手术证实为 ICA 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9例,对常规MRI 序列及 SWI 序列扫描的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 SWI 序列在儿童 ICA 诊断中的优势。【结果】所有 ICA 病灶均在 SWI 序列显示,且具有典型特征的“铁环征、桑椹状、爆米花征”、圆形或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极低信号及混杂信号,边界清楚,病灶直径约为0.20~5.71 cm。常规 MRI 序列扫描对小于3 mm 病灶均无法显示,但其在 SWI 序列扫描多以类圆形低信号及混杂信号为主。SWI 序列对微量、静止出血的检测更为敏感,对小静脉血管显示较清晰。【结论】SWI 序列扫描儿童ICA 具有较高敏感性,弥补常规 MRI 序列扫描未能发现的病灶,对儿童 ICA 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海绵状血管瘤32例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影像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均行MRI常规扫描,8例增强扫描,31例共有39个结节状或圆形病灶,分别呈T1加权像(WI)、T2WI高或低混合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T1WI、T2WI均高信号,T1WI、T2WI均低信号;1例7个痛灶呈散在分布圆点形,T1WI、T2WI均低信号.16例行CT检查,显示20个病灶,均为较高密度病灶或不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显示信号具有特征性,多数脑海绵状血管瘤结合MRI及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唐一帆 《临床医学》2004,24(1):21-22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及DSA的表现。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0例,均行CT扫描、MRI检查,5例DSA检查。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稍高密度或高密度,MRI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灶,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比较特异性,诊断时应综合CT、MRI及DSA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15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或类似哑铃形肿块,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LHG)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5 6例经手术治疗的LHG病例资料 ,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5 6例LHG有右上腹疼痛者占 6 4.3 % ,有肝大者占 39.3 % ;B超诊断符合率 87.5 % ,CT诊断符合率 96 .3 %。根据病例具体情况 ,对 5 6例分别行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瘤体捆扎、肝血管瘤剜除、肝动脉结扎或(和 )栓塞术等手术。结论LHG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动脉造影等有助于肝癌的鉴别诊断。其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术式选择应根据肿瘤大小 ,部位及病人情况而论 ,对直径 <5cm的LHG可不手术切除 ,但要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Ⅱ~Ⅲ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非PCI组75例和PCI组75例。非PCI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PCI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行PCI,然后在半年复查,比较治疗前后血浆浓度。【结果】治疗前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pg/mL)分别为(284.75±35.34)、(297.46±36.89);(P=NS)。而经治疗后非PCI组和PCI组的BNP的浓度分别为(125.87±18.65、83.55±20.12;P〈0.01)。介入治疗组治疗心衰疗效优于非PCI组,血浆BNP下降率大于非PCI组。【结论】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能显著降低血浆BNP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使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收治76例重型颅脑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3~8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亚低温组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于伤后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结果】亚低温组38例患者,恢复良好15例,中残7例,重残及植物生存9例,死亡7例。对照组38例患者,恢复良好11例,中残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8例,死亡13例。【结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患者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我们测定了30例小儿体表海绵状血管瘤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低流量型患者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均高于对照组,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且如上变化随年龄增大而显著。提示:低流量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紊乱。本文就其改变机制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腹腔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33例腹腔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93.9%(31/33),17例行淋巴结清扫,1例见淋巴结转移。瘤体直径为1.5~25.0cm,良性11例,交界性4例,恶性18例。CD117(+)93.8%,CD34(+)76.4%,Vimentin(+)65.3%,SMA(+)45.8%,S-100(+)19.7%,Nestin(+)11.2%,CD117和CD34共同阳性率为56.2%。极低度危险性7例,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14例,高度危险性5例。术后随访率90.9%(30/33),随访6~28个月,12例良性或交界性间质瘤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3例恶性患者未进一步行任何治疗,5例高度危险性间质瘤均定期复查:1例坚持服用格列卫,未见复发或转移;1例发生肝转移行射频损毁术;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肿瘤局部复发伴腹腔转移,经再次手术治疗或(和)口服格列卫等治疗,均存活至今。【结论】腹腔间质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内镜、B超和cT是主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方法;手术切除是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恶性潜能分级有关。具有分子靶向治疗的格列卫表现出良好的_疗效,可用于间质瘤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