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如何避免慢性假性肠梗阻的误诊误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礼 《临床误诊误治》1999,12(4):241-243
慢性假性肠梗阻( C I P)病人表现为肠梗阻的一般症状,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肠壁平滑肌发育不全或衰退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近年研究发现该病具有四种遗传特征,即弧形指纹、二尖瓣脱垂症、肢体关节异常松弛及 10 岁以前即可能有便秘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三种检查,即胃肠道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检测、 X 线检查及肠壁全层的病理切片。 C I P 的治疗以减少肠道胀气、增加胃肠运动的保守治疗为主,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可酌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其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存在密切联系。该文主要针对高血压状态下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参与调节血压的分子机制、肠道菌群失衡检测技术,以及肠道益生菌治疗高血压的潜在用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病因、预防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的10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13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愈10例,死亡3例。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关键,十二指肠残端瘘发生后要早期行十二指肠造瘘,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门诊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状况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 1981-2 0 0 0年门诊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总感染率为 30.89% ( 33607/ 10 8795 ) ;其中肠道蠕虫感染占 78.14% ,肠道原虫感染占 21.86 %。主要感染虫种为蛔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钩虫、肠滴虫、猪带绦虫和阿米巴。 2 0年间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由 1981年的 46.61%下降到 2000年的 12.82 % ;但近年来肠道蠕虫感染率下降速度变缓 ,而肠道原虫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 ,优势虫种亦由蛔虫、钩虫为主转为蓝氏贾第鞭毛虫、蛔虫居前。虽然肠道寄生虫感染 2 0年间变化较大 ,但每年的季节分布仍未打破 ,感染率以第三季度最高 ,第一季度最低。结果表明 ,目前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还比较高 ,尤其是肠道原虫。因此 ,仍需根据季节、虫种、人群等具体情况 ,搞好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肠闭锁是新生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而肠闭锁术后肠动力障碍是临床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肠闭锁近端肠壁肠神经系统、平滑肌、Cajal间质细胞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改变及远端肠壁病变(如肠神经发育不良等)是导致术后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将影响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种口服甘露醇方式对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应用3种不同的口服甘露醇方式对9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结果 3组患者的术前排大便次数、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服甘露醇用于妇科择期手术的肠道准备,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肠道重建手术后早期干预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重建手术后早期应用自我管理理论进行护理干预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肠道重建手术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入选病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自我管理理论进行术后早期翻身、床上活动、下床活动等护理干预。结果在术后肠功能恢复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我管理理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促进肠道重建手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是患者手术后康复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建立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IBF)的临床分期标准。方法:选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肝硬化、炎性肠病等患者共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口服双糖探针后检测样本尿液中乳果糖/甘露醇(L/M)含量以评价肠道通透性,同时采集其新鲜粪便行菌群分析,记录其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表现、肠道通透性、肠菌群及免疫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0.02938±0.00725)相比,病例组尿L/M比值(0.06694±0.02343)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4,P<0.01)。不同程度菌群失调患者肠道通透性差异无显著性(F=2.285,P=0.113)。随着患者腹胀及腹泻程度的增高,肠道通透性增高及中重度菌群失调的比例也增加。病例组C反应蛋白[(47.8±33.5)mg/Lvs(3.2±2.6)mg/L]、血浆内毒素[(5.806±4.219)EU/mLvs(0.018±0.056)EU/mL]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22.19±8.45)pg/mLvs(6.24±0.13)pg/mL]水平较之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黏膜通透性、肠菌群状态及免疫指标间的关系,可初步建立IBF的临床分期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 (HOA) in association with primary bowel disease is rare, but is usually se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l states, such as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We record the first case of HOA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 in a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chronic diarrhea.  相似文献   

12.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志成  孙庆林  汪健  张锡庆  朱锦祥 《新医学》2001,32(12):719-721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63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新生儿40例(63%),非新生儿23例(37%);合并畸形17例(27%)。49例行传统的拉德(Ladd)手术;11例出现肠坏死,行肠外置或造瘘5例,肠切除肠吻合6例;1例肠反向旋转病儿因结肠梗阻行升结肠与横结肠侧侧吻合;2例盲肠位置正常的保留阑尾,切断松解十二指肠周围粘连的索带,手术中发现肠扭转45例,其中新生儿占31例,63例中56例痊愈,5例死亡,2例病情危重自动出院,7例行2次手术。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发病率较高,复杂的消化道畸形,其临床表现常因发病年龄而异,出现小肠扭转,肠坏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掌握诊治要点及合理处理并发畸形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nm23—H1,p53,PCNA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以及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6%、52.7%、81.1%。nm23-H1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53、PCNA过表达与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提示nm23-H1低表达仅作用于大肠癌的转移过程,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转移的较好指标。p53过表达在浸润转移过程及细胞增殖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testinal adaptation was studied in six patients with massive obesity treated by je-juno-ileal bypass operation. Glucose absorption in the jejunum was measured by a perfusion technique. The morphometric and enzymatic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biopsies from the proximal jejunum and the distal ileum. Results obtained before and six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The glucose absorption per unit length of jejunum was unchanged at a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66 mmol/1 in the perfusate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a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133 mmol/1 (p < 0.025). The mean sucrase activity did not change, whereas the lactase activ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jejunum and ileum. The mean villus heigh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epithelial cell height and cell width were unchanged both in the jejunum and the ileum, suggesting that the operation resulted in epithelial cell hyperplasia. The glucose absorption in the jejunu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illus height (r = 0.76),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ed glucose absorption wa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number of epithelial cel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左半结肠癌梗阻性患者应用急诊手术及肠道支架序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70例梗阻型左半结肠癌患者,分为急诊手术治疗组(A组33例)以及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B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梗阻缓解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累计生存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狭窄段直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优于急诊手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累计生存率以及平均生存期虽高于急诊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虽高于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支架序贯手术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临时性或者永久姑息性治疗手段,相比于急诊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平均生存时间相当,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少见病:深在性囊性结肠炎,患者因反复腹痛,腹泻低热,贫血,消瘦2年余入院,因并发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持续1个月不缓解,而行剖腹探查。行右半结肠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明确诊断,术后病情缓解。本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为多发性囊肿性病变位于肠壁的粘膜下层,囊肿壁内衬以细胞无异常的单层柱状,立方或扁平上皮,病变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4 0 a来收治的 82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本组儿童 4 0例 ,成人 4 2例。临床以肠梗阻为主要表现 ,发生率为 84 % ,并且合并其他畸形率高 ,本组 17例 ,发生率 2 1%。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症仅依据临床表现较难诊断 ,多是经 X线钡餐照片检查后确诊。本病治疗主要是解决肠梗阻及同时处理并存的畸形。结论 及时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与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关系。方法:40例肝硬化患者,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按常规内镜下活检术取小肠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分别以鲎实验法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分析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与血浆内毒素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肝硬化患者中,22例患者的小肠黏膜出现超微结构改变,发生率为55%,透射电镜下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微绒毛减少、变短,肠黏膜上皮细胞核固缩,肠黏膜紧密连接间隙增宽以及线粒体肿胀。Child-PughA、B、C级组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0%(3/15),61.5%(8/13),91.7%(11/12),P<0.01。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452±0.113)Eu/mL,(0.045±0.021)Eu/mL,P<0.01;肝硬化伴与不伴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者的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815±0.213)Eu/mL,(0.321±0.233)Eu/mL,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其发生率随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伴有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的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增高,提示小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是...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奥曲肽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剂量奥曲肽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肠瘘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给予大剂量和常规剂量奥曲肽治疗,并对照观察肠瘘引流量变化、肠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大剂量奥曲肽治疗组的肠瘘引流量下降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P<0.01,P<0.05);与低位肠瘘和低排量性肠瘘相比,奥曲肽治疗对于降低高位肠瘘和高排量性肠瘘的引流量更为有效(P<0.05)。结论:大剂量奥曲肽对于控制肠瘘引流量具有显著意义,可作为治疗肠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50例大肠癌标本组织及3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STAT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STAT3蛋白在大肠癌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0%和33.3%,STAT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低分化组和高TNM分期组VEGF吸光度均值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组及低TNM分期组(P均<0.01).有淋巴结转移和浸及浆膜层组VEGF吸光度均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未浸及浆膜层组(P<0.05).结论 STAT3蛋白与大肠癌有关,其高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STAT3和VEGF可能共同参与了大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