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本院1997~2003年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作一回顾分析,以期对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1资料与方法本院住院川崎病患儿42例,男性2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20 d~9岁,3岁以内有34例,新生儿1例,复发1例,死亡1例。典型川崎病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不典型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本院1997~2003年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作一回顾分析,以期对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临床诊断及其治疗.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男33例,女17例,~1岁7例,~3岁25例,3-5岁9例,>5岁9例.50例患儿中较为常见的表现依次是发热,口唇红、皲裂、杨梅舌88%,指、趾端脱皮及肛周脱皮80%,眼结膜充血74%,皮疹58%,颈淋巴结肿大54%,手足硬肿44%,心脏彩超检查50例,异常39例.典型川崎病42例,不典型8例.结论 川崎病诊断标准5项指标不是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对不典型川崎病应常规做心脏超声检查.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对有效地控制冠脉损伤及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采用丙种球蛋自(IVIG)治疗川崎病(KD)患儿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有持续性发热及特征性指趾端片状脱屑现象,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0个月~5岁,入院前病程(6.71±0.65)d。均有双侧结膜充血和颈部包块,其中口唇皲裂,杨梅舌12例,手足硬肿、手掌足底皮肤潮红5例,冠状动脉扩张2例。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1个月~5岁,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我院32例最终诊断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总结其临床表现和特点。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或延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需要临床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中典型川崎病56例(82.4%);不典型川崎病12例(17.6%)。(2)四季均有发病,3、4、5月份为发病高峰。(3)典型川崎病临床均有发热、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肛周充血脱皮等,但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不典型川崎病不完全符合标准,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来明确诊断。(4)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本组为98.5%)。结论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小儿,要将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一旦临床考虑川崎病,立即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应用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8.
对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不典型川崎病45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分析讨论。结果45例患儿均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4条诊断指标。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或4条诊断指标,结合外周血WBC、CRP、血沉增高或者冠状动脉扩张,可诊断不典型川崎病,及早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98年~ 2 0 0 0年共收治川崎病 4 2例 ,对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作回顾性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根据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 。收治 4 2例川崎病 ,其中男 2 4例 ,女 18例 ,发病年龄 3月~ 10岁 ,其中~ 1岁 6例 ,~ 2岁 14例 ,~ 3岁 8例 ,~ 4岁7例 ,>4岁 7例。4 2例均有发热 ,入院时发热病程 1~ 16d ,平均发热 6.2d ,体温高达 3 9.3℃~ 4 1.2℃ ,多为不规则热或驰张热。出现皮疹 3 8例 ,为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 ,以发病初 2~ 6d内出现。 4 2例均有球结膜充血 ,杨莓舌及口唇潮红、皲裂 ,甚至出血。 3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年以来收治住院的23例IK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以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23例IKD患儿中男13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3:1;年龄5个月-9岁,其中〈1岁2例,1~3岁12例,3~5岁6例,〉5岁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9个月;发病季节11~4月。临床表现全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100%,6条诊断标准中仅具备2条者3例,占13.4%,具备3条者15例,占65.22%,具备4条者5例,占21.2%,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8例,占34.78%,无一例发生巨大冠状动脉瘤。复发一例,无一例死亡。结论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具有很不典型的特点,要加强对IKD的早期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