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及评定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及评定价值,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0例,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51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对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疾病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且搏动指数值增高(P〈0.05)。疾病组经颅多普勒  相似文献   

2.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3.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术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速均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40例)采用按摩等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上加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浆内皮素(ET)值。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及血流动力学、血浆ET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摩配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及血浆ET异常。  相似文献   

5.
比较10例椎动脉型椎病患者和1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的水平,同时观察川芎嗪、推拿对这2个指标的影响。结果:推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血浆内皮素、心钠素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内皮素明显下降(P〈0.05),而心钠素无明显下降。提示:皮内素和心钠素可能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川芎嗪和推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崔海岩  高述珍 《现代康复》2000,4(7):1053-1053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疗法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2例颈椎病患采用牵引、中药离子导入、推拿、运动疗法治疗,并与单牵引法对照观察。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脊髓型相比亦有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电针加三维正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加三维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治疗组运用电针加三维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西药物扩张血管、营养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4_4%、65.6%,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和VA、BA的V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加三维正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为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项九针结合高压氧(HBO)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项九针结合HBO治疗;对照组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30次后,与治疗前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动脉收缩峰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平均血流速度(Vm)值显著上升,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Vs及Vm值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流参数值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0.01)。结论:项九针结合HBO治疗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消除临床症状,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脑反射治疗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反射治疗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120例,经TCD检查证实均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患者,对照组60例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4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30 min,每日1次,疗程均为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反射治疗仪配合药物及恰当的辨证护理可大大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住院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C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文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者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者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者的TCD检测,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老年颈椎病伴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用超声多普勒观察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5.0~7.5MHz,检测141例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VA),观察形态与结构变化,获取收缩期峰值流速(MAX)、舒张末期流速(MIN)、时间平均流速(TAMX)、内径(D),并与200例健康老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变组椎动脉弯曲显著增多。D、MAX、MIN、TAMX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左右差增大。结论:颈椎病所致VA形态与结构改变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解剖学基础,而左右椎动脉流速的失衡状态则导致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加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病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测定30例正常人3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椎动脉的内径、峰值血流速度、每分钟血流量、压力降半时间、阻力指数及窗口指数。结果示正常人椎动脉内径左侧占优势(P〈0.05)。患者患侧与健侧,正常人与患者患侧相比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判定颅外脑血管的病理及机能状态,特别是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仰卧位推拿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97.5%与41.7%、83.4%,P〈0.05)。结论:仰卧位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采用扩张血管药物、颈椎牵引及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Mulligan手法,对照组加用Maitland手法,两组均治疗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双盲法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颈椎牵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2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5%,其中观察组治愈率为65.1%,对照组为25%,2组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A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芪对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黄芪对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升高程度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均升高,尤以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白蛋白(ALB)升高,谷丙转氨酶(ALT)下降均较明显(P=0.05,P〈0.05);同时临床纳差、腹胀、腹水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治疗组)与中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蛛钢膜下腔出血20例患者(对照组)的心电图异常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异常率8%,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35%(P〈0.0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为4%,对照组为25%,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有效地对抗  相似文献   

20.
物理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综合物理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3例,分为2组,观察组63例采用半导体激光、中频电流及按摩手法复位等综合物理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颈椎牵引及中频电流治疗。结果:治疗20次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2%、53.3%,P〈0.05)。结论:物理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