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超过这个时期,上肢恢复将很困难[1],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出现,为卒中后上肢运动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康复方法。Wolf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实验[2],研究表明,强制性运动可明显促进患侧上肢的恢复,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起因多为脑血管阻塞、破裂,导致神经细胞及组织受损,临床多表现为偏瘫.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通常较下肢困难,因此研究更为有效的康复技术意义重大.近年来研究发现,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优于神经发育疗法及传统治疗效果[1].我们对我院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0例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并与传统治疗相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做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6 h,5 d/周,连续 3周,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强制用手夹板或手套应在患者90%的清醒时间使用.对照组采用传统 PT和 OT等康复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 h,5 d/周,不限制健手的使用.结果 两组按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FMA) 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BI)评分法[1]评定,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脑卒中早期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功能,但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刚  周林甫  徐莉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10):909-912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一种比较新的运动疗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偏瘫患者的健肢活动的同时对患侧进行集中反复作业训练,诱使患肢的使用能力提高。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了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70%—80%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成为脑卒中后明显的后遗症之一,而手功能的恢复更为困难[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难以实现,故目前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成为目前康复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调控内脏活动,以使患者对自身肌肉收缩予以有效控制,运动导向性训练依据功能缺陷,行针对性治疗措施[3]。本文将两者同步结合起来,用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旨在明确应用优势,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近年来针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观察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5-04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3例,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脑卒中病程在1~6个月。②穿戴强制性装置后要有足够的平衡和安全能力。③手腕能主动背伸至少20°,除拇指外,至少有其他两指背伸10°。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的2周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基线测量,然后进行为期2周的以患侧上肢和双上肢组合的神经发育技术为主的常规的康复训练,最后进行连续12d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行为再塑的技巧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12d后用上肢功能测验(满分99分,分数越高,功能越好)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分数越高,功能越好)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并用效应值来比较常规康复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差异的大小(0.2即表示疗效轻微,0.4~0.6为中等疗效;≥0.80为疗效显著)。结果:1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功能测验平均提高(5.3±5.1)分,效应值为0.41;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平均提高(2.9±6.0)分,效应值为0.13。②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上肢功能测验平均提高(25.3±14.0)分,效应值为1.59;简易上肢机能检查平均提高(24.3±15.6)分,效应值为1.03。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法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疗法介入,可以显著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减缓恢复平台期的出现,效果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8.
运动疗法在偏瘫康复中的新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各种伤病 ,尤其是脑卒中所致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偏瘫是目前康复临床中常见的症状 ,运动疗法是其重要的康复手段之一。近年来 ,运动疗法在康复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 ,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步。1强制性使用训练这是一种对偏瘫患者施行强制固定健侧上肢 ,同时强迫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 ,从而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方法。这一疗法是经过实验室动物实验研究 ,证实对瘫痪肢体恢复有效后 ,于 2 0世纪 80年代由美国学者引入临床的。1.1强制性使用训练的机理 在解释强制性训练的机理方面 ,美国学者提出了“习得性废用”(learned…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对1例脑损伤后20个月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用休息位夹板固定健侧上肢,在监督下每天6小时强制患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前、后和3个月后分别用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提高;3月后随访其评分持续提高。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特别在提高患者的上肢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强制性使用疗法在慢性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大部分言语自发性恢复发生在脑卒中后最初几个星期内[1],到第一年底即完全结束,这一观点现在已遭到怀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强制性使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CIT)对慢性失语症患者进行训练,研究取得的进展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和正确地认识慢性失语症的康复治疗。因为一些慢性失语症患者在经过了短期强化训练或长期训练后其结局明显不同。本文试就CIT在慢性失语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