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心理、肠道护理及患者准备;术后加强引流管护理、新膀胱冲洗护理及新膀胱功能的训练。结果 2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尿瘘、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3~6个月,20例患者均能自主控尿,1例患者有轻度尿失禁。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肠代膀胱术的护理、预后。方法:10例膀胱肿瘤患者均行膀胱全切肠代膀胱术。护理并重视术前肠道准备,做好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各引流管通畅,防止滑脱,预防感染和防止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在院期间全部存活,无肠漏及肠梗阻发生。术后0.5~2a随访,2例患者因肿瘤发生转移死亡,8例健在,2a存活率在80%。结论:膀胱全切肠代膀胱术是一种彻底根治膀胱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后排尿功能良好。手术的成功与否与术前肠道准备,术后护理紧密相联,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术前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 总结30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Bricker术)的术前、术后护理经验.结果 30例患者随访6个月~6年,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回肠皮肤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占40%,造瘘口狭窄占17%,切口裂开占13%,代谢性并发症占23%,术后继发尿道癌占7%,术后尿瘘占3%.根据并发症出现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处理措施是患者能接受手术并早日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0~12 d拔管,未出现管道脱落或堵塞等异常情况;1例术后4d导尿管堵塞,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80 ml低压冲洗后尿液引流通畅;未出现肠梗阻情况。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18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护理.方法:对18例膀胱全切同肠膀胱术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手术成功,无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保持各引流管的通畅及正确冲洗至关重要,瘘口的护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并对减少远期并发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蓝有焕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123-1124
目的探讨对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结果 15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在围手术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完善的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术后严密病情观察、细致的引流管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健,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有利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金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247-2248
目的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5-01-2011-05在延边大学医院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个月内6例出现了短暂性新膀胱尿漏;4例发生急性肾盂肾炎;7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治疗后均康复痊愈.结论 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并发症较多,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精心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表现为术后出现尿瘘,经引流后自愈.本组均经1~3个月训练,能满意地控制排尿.结论:认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后重视导尿管、引流管等护理,注意预防并发症,早期进行代膀胱的功能锻炼,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28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复习1999年6月.2004年3月行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病历资料。28例中男26例,女2例。年龄31.65岁,平均52岁。结果28例全部治愈。2例切口感染,1例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治愈。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经膀胱机能训练后能自行解尿。结论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是深受膀胱肿瘤患者欢迎的一种术式。术后各引流管的护理,膀胱机能的训练是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翠华 《全科护理》2014,(20):1886-1887
[目的]总结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行膀胱全切原位肠道代膀胱术病人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尿漏、尿瘘2例,黏液分泌过多3例,应激性溃疡3例,代谢性酸中毒1例,新膀胱结石3例,所有并发症经及时护理均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后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笔者报道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通过对63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提出护理重点在于术前肠道护理,术后原位新膀胱冲洗,预防吻合口瘘,各种管道的护理,新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术式膀胱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对比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因膀胱癌行回肠膀胱术或回肠膀胱术后患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30例回肠膀胱术和22例回肠代膀胱术术后患进行调查.结果 行回肠膀胱术、回肠代膀胱术后患的生活质量部分无显差异,但在心理方面、尿流改道方面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入路膀胱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6例,年龄54~78岁,平均69.4岁。开展腹腔镜下腹膜外入路膀胱癌根治术,术中经腹膜外膀胱切除及淋巴清扫,3例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行Studer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余12例行Bricker回肠膀胱术,将回肠通道或回肠新膀胱置于腹膜外腔,完整关闭腹膜,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或经腹腔入路手术,术中出血量120~360 mL,平均190 mL。3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术后第1天恢复饮食,其余13例术后平均4 d恢复饮食,住院时间7~19 d,平均13.8 d。随访8~3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无1例发生肠梗阻,1例出现轻度肾积水,随访无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腹腔镜下经腹膜外入路膀胱癌根治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浸润型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并对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组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7h,出血量平均380ml。术后3周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反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所有患者术后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结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手术减少了手术损伤,手术后恢复较快。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观察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动态变化值。结果原位肝移植患者肝功能术后第1d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均明显升高,后逐渐下降,到第5d接近正常,而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变化存在一定规律,AST和ALT是肝功能良好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低压回肠袋代膀胱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正位膀胱重建术 ,解决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 采用Studer低压回肠袋正位膀胱重建术 38例。结果 回肠袋膀胱重建术贮尿量满意、排尿良好 ,偶然出现夜间尿失禁。并发症少。结论 Studer低压回肠袋正位膀胱重建术是比较理想的肠代膀胱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膀胱全切除-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后的尿流动力学结果,探讨引起异常尿动力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进一步改进下尿路重建手术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膀胱全切除-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的13例患者术后上、下尿路尿流动力学的结果。结果:最大自由尿流率、腹压、残余尿量和最大尿道压与正常功能膀胱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膀胱压、膀胱顺应性和最大尿流率时膀胱压与正常膀胱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1例患者出现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并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患者术后双肾输尿管轻度肾积水。结论:膀胱全切除-原位W形回肠新膀胱术基本解决了下尿路重建问题,但存在输尿管梗阻、肾积水、控尿不完全和新膀胱排空不良等问题,可以通过术中输尿管、尿道的外翻吻合、新膀胱的最低位与尿道吻合、蹲位(增加腹压和松弛盆底肌肉)排尿、术后加强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定时排尿正确的训练等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