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柱分型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2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周.无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无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1例切口浅表感染,给予抗感染、换药后愈合.术后12个月按HSS评分平均87.7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直:0°~1°、屈曲:123°,无内外翻畸形.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理论,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 ,并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柱分型指导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5例(160侧)病历资料,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及对应的内固定方式,比较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台后倾角与内翻角改善效果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年内外侧平台后倾角与平台内倾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柱分型指导手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可发挥较好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而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陈羽  宋烜  张海兵 《中国临床康复》2013,(39):6940-6945
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全面的修复前评估及合理的修复前规划是临床手术的关键。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修复前评估和修复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修复前将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建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对胫骨平台骨折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按胫骨平台三柱分型进行重新分型,在三维数字化模型上进行开窗、骨块复位、植骨的虚拟手术。 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并可进行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可以准确的进行三柱分型。Mimics13.0软件施行的胫骨平台骨折开窗、复位、植骨的虚拟手术可以逼真模拟临床手术,并且有效估算植骨量。结果证实,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有利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修复前评估及规划,应该作为修复前准备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MSCT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实施X线平片与MSCT检查,对比两组骨折检出率及骨折分型准确率等。结果 将骨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本次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0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8例、非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例;MSCT检查检出率高于X线片(P<0.05);MSCT检查骨折分型准确率高于X线片(P<0.05);X线片影像学图像:胫骨平台周围软组织肿胀、膝关节间隙不对称性增宽,个别患者髌骨囊可见少量积液。MSCT影像学图像:胫骨平台周围软组织肿胀、髌骨囊位置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积液,膝关节间隙不对称性增宽,且有不同程度胫骨平台塌陷、骨折块移位。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应用,可提升骨折检出率与骨折分型准确率,便于骨折分型,为后期得到有效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及三维CT重建,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180 min,平均125.3 min.术后获3~12个月的随访,平均9.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功能伸膝0°~5°,屈膝110°~120°.发生早期皮瓣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各1例.根据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优8,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3%.结论 以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理论为指导,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适当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能获得满意疗效.三柱固定理论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三门峡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8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三维重建检查,依据改良Schatzker分型法进行骨折分型,并根据手术结果确定最终骨折分型。以手术分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83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所有骨折分型中Ⅰ型有11例,Ⅱ型30例,Ⅲ型12例,Ⅳ型9例,Ⅴ型14例,Ⅵ型7例。以手术分型结果为"金标准",CT三维重建诊断准确性为91.57%(76/83),与手术分型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893)。83患者中有16例经CT三维重建诊断后改变手术方案;2例Ⅰ型骨折患者将原先的骨螺钉固定方案更改成钢板(L型)固定;4例Ⅱ型骨折患者转手术治疗;4例V字形骨折患者更改手术入路。结论 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26例,所有病人术前都接受X线片、螺旋CT扫描检查,并进行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依据Schatzker分类法进行分型,并观察软组织损伤情况,包括半月板及膝关节韧带的损伤情况.以此评估损伤程度。结果:经手术治疗证实,26例胫骨平台骨折中,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4例,Ⅴ型2例,Ⅵ型2例。结论:螺旋CT扫描包括CT多平面重建能多方位显示胫骨平台劈裂的形态,评估塌陷的面积,进行准确的骨折分型.对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2例患者,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其中Schatzker方法分型Ⅴ型3例,Ⅵ型9例,均为三柱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方法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在患者术后的5~3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了解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2例患者术后一年,膝关节HSS评分74~97分,平均88.7±0.7分。无一例出现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感染等不良临床表现。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对骨折处的愈合、固定、复位有显著的疗效,并可以预防出现并发症如术后骨折再移位、关节面塌陷等,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手术后一年内可以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复杂型骨折,如不能选择合适时机、采用合理的固定入路及固定方式,则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失败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并发症。目的:探讨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固定方法及效果。方法:以CT三维重建为基础和胫骨平台的三柱分型理论为依据,回顾性分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内侧柱的患者37例资料。所有病例施行固定治疗,采用前外侧切口及后内侧切口固定入路,外侧利用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竹筏"型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后内侧柱根据骨折情况选择此锁定支撑钢板固定,并行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按Merchant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平均12.8个月随访。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无并发症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2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结果证实,前外侧切口结合后内侧切口+胫骨外侧"竹筏"型钢板及后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并应用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内侧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当中的应用意义。方法: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到我院诊治的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实验观察对象,均分别行数字X线摄片诊断、CT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对两组分型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依据手术病理确诊的分型结果,CT三维重建影像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准确率100.0%明显高于X线摄影诊断准确率86.6%(P<0.05),数据值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卓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均采用MSCT三维重建检查,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MS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经手术检查确诊,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Ⅳ型9例、Ⅴ型15例、Ⅵ型6例;经Kappa一致性度量,MS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97,P=0.000);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合并踝间隆突骨折13例,合并腓骨小头骨折11例;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合并踝间隆突骨折的检出率为92.31%(12/13),对合并腓骨小头骨折的检出率为90.91%(10/11)。结论 MSCT三维重建技术评估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较高,且临床可结合影像学特征对合并骨折作出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2.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大部分为高能量损伤所致。胫骨平台骨折目前临床上大都采用Schatzker分型。本科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对SchatzkerⅤ、Ⅵ型平台骨折患者21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为临床选择更好的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方法自1997~2006年收治胫骨平台骨折76例,按照Schatzker分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7例,男性31例,女性6例。均经切开复位,严格按照内固定原则分别采用螺丝钉、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进行骨折治疗。结果37例均得到随访,最短19个月,最长7年,平均23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参照Merchant标准,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83.8%,术后1年优良率为89.2%。结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应当考虑手术治疗,术中必须早期处理受损的软组织;内固定物的选择应当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后1年,统计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对比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 02%(40/43)高于对照组72. 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较短,且膝关节活动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不同内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平台位移、钢板应力的分布规律,探讨符合力学原理的最佳内固定及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在有限元相关软件中建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模型,并分别建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四种钢板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设定边界及载荷条件,模拟体重60 kg的成人双足站立(250 N)、单足站立(500 N)、慢走(1000 N)、快走(1500 N)四种工况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四种固定方式下胫骨平台位移、应力分布及钢板螺钉承受应力情况.[结果]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了形象逼真、接近临床实际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钢板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四种固定模型在轴向载荷为500 N、1000 N、1500 N时,外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都最大,内侧钢板固定模型较外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小,后侧钢板固定模型较内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小,双侧钢板固定模型平台最大轴向位移值最小;随着载荷增大,四种固定方式下钢板螺钉承受的应力值也随之增大.[结论]利用有限元相关软件建立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有限元模型及钢板内固定有限元模型能有效模拟骨折真实情况,指导临床治疗.采用双侧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时的平台轴向位移最小,承担的应力最大,稳定性最好,是最可靠的固定方法;采用单一钢板固定,则后侧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时的平台轴向位移最小,承担的应力最大,稳定性最佳,固定最为牢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对胫骨平台骨折类型鉴别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拍摄膝关节正侧位DR(数字X线摄影),并行平面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结果及并发髁间隆突骨折与腓骨小头骨折的检出率。结果:54例患者均为单侧胫骨平台骨折,经手术证实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Ⅳ型14例、Ⅴ型7例、Ⅵ型6例。手术证实髁间隆突骨折39例,合并腓骨小头骨折31例。CT检出胫骨平台骨折分型诊断结果的整体准确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并发髁间隆突骨折与腓骨小头骨折的检出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鉴别骨折类型,并对并发髁间隆突骨折与腓骨小头骨折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临床疗效依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2(9~67)个月,根据Rasmussen评分;优43例,良23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6、84%,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11例,其中关节僵硬1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其中包含关节面重新出现塌陷3例;伤口并发症4例。【结论】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有骨折类型、关节面复位质量、术后胫骨平台高度的丢失情况等。只有通过提高关节面复位质量、坚强内固定和充分确实的植骨以防止胫骨平台高度丢失、术中尽可能保护和修复附属软组织结构以及术后正确的关节功能康复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和诊断的有效性。资料收集: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0-01/2007-04与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相关文章,检索词“Tibial plateau fracture;plain film;SpiralCT;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MR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6-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胫骨平台骨折;平片;螺旋CT;三维重建;核磁共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找出所有和上述检索词一致的文献,审核摘要后,纳入的标准为:①影像学评估骨折的文献。②关于平台骨折诊断的文献。③关于平台骨折分型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关于胫骨平台影像学、分型、诊断的文献,3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9篇因系关于胫骨平台手术方法的文献。资料综合: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治疗难题,特别是复杂性骨折,术前诊断和分型对治疗和预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最常用的的分型是Schatzker分型,影像学资料作为诊断和分型依据,为临床骨科医师看重。从X射线平片到核磁共振(MRI),各种资料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从影像学、分型及诊断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并提出了近年来分型和诊断上的新观点,质疑了X射线平片诊断的准确性。结论:由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复杂性,X射线平片已经不能很好地为平台骨折提供最完善的信息,需要有CT及其他影像学技术的辅助,才能给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例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至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8至16周,平均10.5周,术后4个月随访,膝关节屈曲100°-135°(平均122°),伸膝-5°-5°(平均0°)术后24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82-92分,平均85分.结论:联合后内、外侧采用重建钢板或T型钢板支撑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方法:自2000~2005年所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按照Schatzker分型,其中Ⅲ型10例,Ⅳ型22例,Ⅴ型16例,Ⅵ型20例,均经切开复位,严格按内固定原则,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镙钉内固定,骨缺损者同时给予植骨。结果:68例中59例获2~5年随访,疗效评定参照马元璋标准,术后6月优良率81.2%,术后一年优良率90.1%。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均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固定,但固定物选择不良,手术不熟练,术后指导功能锻炼不合理等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