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按摩及腹部贴行气通便贴对肠、胃癌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早期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肠、胃癌手术病人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除按常规措施进行处理外,于术后6h开始腹部按摩,术后第2天贴行气通便贴1贴,为按摩和行气通便贴组,对照组按常规措施进行处理,为常规护理组。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腹部按摩及腹部贴行气通便贴有效促进肠、胃癌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早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穴位按压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 取腹部手术患者80例,分胃肠道组和非胃肠组手术各40例,各组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是常规护理组,实验组术后除按常规护理外,术后12h 开始进行穴位按压,观察两组病人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等情况。 结果 胃肠手术和非胃肠组手术的术后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时间及满意度均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穴位按压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腹部术后早期锻炼对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83,自引:3,他引:80  
目的探讨功能锻炼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100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实验组于术后6h开始功能锻炼,对照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常规法锻炼.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和腹胀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妇科患者腹部手术后腹部按摩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实验组于手术后8 h开始腹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后实施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消除腹胀,减少粘连性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0)与对照组(n=60).实验组于手术后8 h开始腹部按摩,每日3次,每次15~20 min,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2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腹胀、便秘、粘连性肠梗阻、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部手术后实施腹部按摩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排便,消除腹胀,减少粘连性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屈伸和臀部抬放活动对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后除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外,于术后12h开始指导病人做下肢屈伸和臀部抬放活动;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肢屈伸和臀部抬放活动能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位活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将129例拟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体位活动护理,包括温水泡脚、穴位刺激、腹部按摩、主动翻身、体位指导和早期活动。比较两组护理后的腹胀程度、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结果实验组术后的腹胀程度明显降低,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体位活动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促进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防止发生再粘连。方法:选择60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进行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配合康复训练指导,促进胃肠蠕动,减少了术后再粘连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屈曲活动和腹部按摩能有效地促进粘连性肠梗阻的术后胃肠蠕动的恢复,是防止和减少术后再粘连的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开塞露纳肛法对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腹部术后72h未能肛门排气或排便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开塞露插入肛门3—4cm的方法;实验组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连接一次性吸痰管后插入肛门15cm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及腹胀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的开塞露直接插入肛门方法相比,采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连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的方法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和降低腹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手术前的肠道准备是协助患者排出积存的粪便和气体,有利于术后肠功能尽快恢复的一项护理操作,本研究探讨了腹部非肠道手术术前晚使用开塞露纳肛法替代肥皂水灌肠法对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85例,对照组为70例,实验组采用开塞露纳肛法,对照组采用0.1%~0.2%肥皂水灌肠法.比较手术前晚上排便的情况和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术前晚使用开塞露纳肛法和肥皂水灌肠法后患者均能排出粪便;术后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经X2检验,2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部非肠道手术术前晚可以使用开塞露纳肛法替代肥皂水灌肠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非结肠及直肠)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灌肠与不灌肠对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珐将200例行择期腹部手术(非结肠及直肠)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前早晨用1000ml生理盐水和20%肥皂液10ml灌肠。试验组:不灌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情况、首次自主排气时间及首次自主排便时间。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手术前灌肠和不灌肠对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情况无明显影响,可省略灌肠措施,以减轻患者灌肠时的不舒适感,节省了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配合穴位按摩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效果。方法将180例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腹式呼吸配合穴位(包括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内关穴)按摩,减轻患者术后腹胀。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内腹胀程度及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内腹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腹式呼吸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促进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四肢穴位按压联合收腹提肛锻炼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的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外,术后6 h开始行四肢取穴按压,并指导收腹提肛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手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少于对照组。结论四肢穴位按压联合收腹提肛锻炼能促进患者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对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大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6h实施足三里、上巨虚和合谷穴交替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肠蠕动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排便情况及对药物的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能明显缩短大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足部按摩结合穴位按揉对胃肠道术后肠蠕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足部按摩结合穴位按揉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7例胃肠道术后患者根据手术日单、双号分成两组,观察组除了术后常规护理外给予足部按摩 穴位按揉;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外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比较两组腹胀发生、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气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腹胀发生率低、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气出现早,与对照组比较,统计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 足部按摩结合穴位按揉能更有效地促进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16.
双腔胃管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制新的胃管,提高吸引效率,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病种,年龄及其它条件相仿,A组术后给予双腔胃管留置减压,B组仍用普通胃管,观察两组胃管引流通畅度,患者术后腹胀情况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腔胃管吸引效能优于普通胃管,有助于减轻术后腹胀(P<0.05),结论:应用双腔胃管胃肠减压,能促使胃肠功能恢复,从而达到缩短胃管留置需要时间,使患者能早日拔除胃管,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灌肠剂对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排便的效果。方法将80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腹胀未排气排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用甘油灌肠剂1只(110mL)挤入直肠,对照组用开塞露2只(40mL)挤入肛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拔除胃管时间较短,腹胀改善情况较好,腹胀的严重程度较轻(均P<0.05)。结论甘油灌肠剂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胀,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肠梗阻等并发症效果优于开塞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对行肠内营养危重症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按摩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按摩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腹部按摩。结果两组患者在胃潴留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呕吐、腹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第7天腹围平均值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按摩可有效预防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时出现胃潴留及发生腹胀等胃肠道相关并发症,是一个有效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双腔胃管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新型双腔胃管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接受胃管治疗的5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术后给予双腔胃管留置减压,对照组使用普通胃管,观察两组患者胃管滑脱率、咽炎发生率、引流通畅度、术后腹胀情况和肠蠕动恢复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腔胃管吸引效能优于普通胃管,患者胃管滑脱率、咽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无外固定物致皮肤过敏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双腔胃管还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腹胀(P〈0.05)。结论双腔气囊胃管留置效果显著优于普通胃管,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方法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作用。方法将7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穴位按摩组,每组各36例。常规组术后给予体位、活动指导等常规护理,穴位按摩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交替按摩。结果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按摩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结论穴位按摩方法可有效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