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67例行PCI及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抢救护理的经验。结果67例患者中,44例痊愈出院,23例死亡,病死率为34.33%。结论经PCI及IABP治疗AMI心源性休克的护理重点是加强观察,选择合适的体位,及时制止反搏泵停搏,根据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输液管理,积极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2医院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27例,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急诊介入治疗特点、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功能恢复状况。结果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0min后血流动力学即开始改善,2~6h达血流动力学稳定。27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均成功完成急诊介入治疗,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2例,随访1个月死亡1例。术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显著改善。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5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治疗及近期随访的临床资料。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8例,双支血管病变15例,三支血管病变25例,并左主干病变8例。56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51例血流达到TIMI3级,5例患者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急诊介入术中死亡2例,介入治疗术后住院期内死亡17例。住院期间总死亡率为34%(19/56)。在随访至30d时行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射血分数均值为(0.37±0.11)。期间1例死于心衰;6例心绞痛复发;9例有心功能不全表现。无证实的亚急性血栓形成,无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或再次心肌梗死。结论: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能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再灌注,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黄传君 《全科护理》2014,12(1):31-3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7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病人应用IABP治疗,同时加强对病人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16例病人周围循环改善、尿量增加、血压升高、心功能逐渐恢复,1例病人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病人行IABP治疗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5.
孔令超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50-225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l)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29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进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结果29例应用IABP的患者好转25例,因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猝死、二尖瓣腱索断裂原因导致死亡4例。结论IABP治疗尽早施行,有明显的循环支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及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好转,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9例患者抢救成功,1例因并发肾功能衰竭最终死亡.认为施行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心电图、动脉压及反搏压和波形,观察及预防下肢缺血、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不同血管再通治疗中的疗效和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0 8例接受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分别分析了溶栓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和冠脉搭桥 (CABG)手术治疗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并比较IABP治疗对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基本特征包括年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等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手术治疗组的男性患者显著少于其它两组 (P <0 0 5 ) ;IABP治疗前血流动力学状态各组间也无显著性意义 ,住院病死率和 30d病死率手术治疗组均显著低于溶栓组和介入组 ,分别为 18 9%、 6 2 8%和 6 0 7% ,16 2 %、 6 0 5 %和 6 0 7% ,P值均 <0 0 0 1。结论 IABP支持下进行CABG治疗可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死亡率 ,且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行IABP术,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回升,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心率下降,尿量增加,治疗效果满意,住院2~3周出院;1例高龄患者因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疗效,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措施,强调术后应加强体位指导与护理、监测反搏压、气囊管的护理及预防下肢血栓等.  相似文献   

10.
徐英 《华西医学》2010,(4):692-693
目的探讨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9月2009年5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9例患者,对治疗过程进行了观察及全面合理的护理。结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患者病情复杂危重,使用过程中需辅以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8例患者中,25例患者痊愈出院,3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导致手术失败而病死,平均住院时间为(14.18±5.36)d,平均使用IABP的时间为(3.68±1.43)d。结论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应用IABP行PCI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指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治疗中,对46例AMI和/或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进行常规冠脉造影的同时紧急植入IABP装置,观察介入治疗过程中IABP装置植入前后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即刻死亡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5例患者植入IABP成功,1例失败;40例患者(86.96%)能够耐受急诊PCI治疗全过程,总死亡率10.87%;具有明显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66.67%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33.33%;未出现明显的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的患者94.12%能够耐受治疗,死亡率2.94%;35例顺利完成PCI治疗,成功率85.36%。结论急诊PCI治疗中IABP的快速植入可预防大面积心梗患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对已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减轻症状,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前持续静脉泵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介入前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替罗非班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冠脉造影前向血流充盈、冠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后72h心电图ST改变及缺血导联累及数;术后72h内室速及室颤发生总次数及术后主要终点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替罗非班组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冠脉内血栓形成减轻(P〈0.05);术后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缺血导联数下降,室速及室颤发生减少(均P〈0.05);但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前使用替罗非班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大于14 分的50 例AMI行IABP治疗患者,分为常规干预组(n=25)和综合干预组(n=25)。常规干预组给予含认知行为干预在内的所有常规护理措施,综合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泊酚静脉泵入,Ramsay 镇静分级在Ⅱ~Ⅲ级。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第1~5 天6 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AMA得分、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综合干预组干预后多数时间点HAMA得分、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较干预前降低(P<0.05),未增加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综合干预组恶性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导管移位等发生率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改善AMI行IABP患者的焦虑症状,降低心律失常、血管并发症和IABP导管移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A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药物治疗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调脂、低分子肝素,据情况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PCI组56例,经药物治疗7~15d后PCI。1年后对2组患者病死率和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PCI组再发心梗、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LVEF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发病12 h内或超过12 h但仍有胸痛伴ST段抬高的AMI或有胸痛12 h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38例行急诊PCI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TIMI血流III级及无复流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并发症.结果:IRA再通率为99.3% ,TIMI血流III级130例,无复流1例,TIMI血流Ⅱ级7例,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监测及护理措施,降低术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资料共22例,总结细致全面的监测及护理措施。结果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在CCU监护治疗,出现并发症20例,其中出血8例,血小板减少6例,肢体缺血2例,肾功能衰竭3,感染1例;17例经及时对症处理后予以纠正,病情好转出院。结论细致全面的监测,积极预防护理及针对性的处理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predictable angiographic findings of anomalous coronary arteries may, however, compromise the otherwise high and predictable success rates of this intervention. We report a case of failed coronary angioplasty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through an anomalous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sinus in a 33-year-old man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Subsequently the patient performed successful emergenc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对比分析,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89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34例年龄小于45岁者为青年组,55例年龄大于60岁者为老年组,对其进行对比观察,并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毁痛;青年组AMI较老年组高,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如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结论】青年人AMI有它特有的临床特点,其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