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密度虽然可以诊断骨质疏松,但不能及时反映受试者正在发生的骨代谢情况:骨转换指标虽然不能诊断骨质疏松,但它可以及时反映受试个体正在发生的骨转换速率.目的:概述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bone tunrnover,biochemical marker,osteopor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1);以骨转换,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骨质疏松,骨折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9-01/2009-01).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研究紧密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631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其中31篇文献进行分析.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预测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危险性意义重大.文章介绍了长期制动后的骨代谢机制、骨生化标志物种类、骨密度测量、多细胞基本单位和OPG-RANKL-RANK系统在骨重建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运用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和长期制动后的骨折危险性,从理论上分析骨折术后愈合与否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密度危险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了解我国汉族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BMD)危险阈值,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对60岁以上225例骨质性部骨折病人及1382例健康人髋部进行骨密度测定;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骨密度与骨折危险性。结果:骨密度每下降0.1g/cm^2,男性髋部骨折危险性增加2倍,女性髋骨部折危险性增加1.6倍;危险性大于10%时,男性髋部骨折阈值为0.5776g/cm^2,危险性大于20%时,女性髋部骨折阈值为04935g/cm^2。结论:老年人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危险性呈负相关,骨密度越低,髋部骨折危险性越大,提高老年人骨密度则是有效防止髋部骨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患者骨密度改变及分析相关因素,为骨质疏松早期诊断和预防骨折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84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以双能X线吸收(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同时采集其临床、生化指标及X线平片。结果 11.9%腹膜透析患者骨质疏松,36.9%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多元回归分析入选变量为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量。这些患者自腹膜透析始骨折总发生率为9.5%。进入骨折Cox回归模型是腰椎Z值和股骨颈Z值及体质量指数。结论透析不充分、低体质量指数、老年、女性、残余尿量少可能是腹膜透析患者骨质疏松重要危险因素。腰椎和股骨颈Z值可预测腹膜透析患者骨折发生,低体质量指数是腹膜透析患者骨折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树荣 《护理研究》2004,18(8):1372-1372
超声骨量测定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不但可以反映骨矿密度,而且可以反映骨弹性结构和脆性,早期可显示出骨量的变化,从而预测骨折危险性,是诊断骨质疏松和测量骨折危险性的工具之一。由于此方法简单安全、无放射性,特别适用于孕妇和产妇。现将我院产科对产后产妇进行骨密度测定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股骨上端几何结构和骨密度的分析,了解其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3/2004-04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髋部骨折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另选择门诊健康查体的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股骨颈、Ward’s三角和转子处骨密度。所有受试对象均拍摄包括股骨上段在内的X线骨盆平片,测量股骨颈轴长及颈干角,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并测定Singh指数。结果:参与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近端3个部位骨密度:骨折组股骨颈骨密度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转子处骨密度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股骨上端几何结构测量数据:骨折组颈干角和股骨颈轴长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折组同一平面股骨上端骨皮质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Singh指数Ⅲ度以下人数所占百分比:骨折组的Singh指数Ⅲ度以下占83%,对照组为54%,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髋部骨密度、股骨上端几何结构结合Singh指数可以提高对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对50例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骨密度正常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和99mTc-MDP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部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骨质疏松患者组核素骨显像的腰椎和股骨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可出现放射性分布异常,其ROI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折时骨骼的状态。方法: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178例,其中有骨折史者32人,平均年龄69.97±6.25岁,无骨折史者146人,平均年龄 71.33±5.60岁。询问病史及进行骨密度,骨生化代谢指标测定。结果:(1)骨密度下降与骨折发生密切相关,骨折发生的机会依次为骨质疏松组>骨量丢失组>骨量正常组(P<0.05)。(2)骨折部位与此部位骨密度下降有关,腰椎骨密度在腰椎骨折组中降低最多(P<0.01),而髋部之股骨颈及粗隆间骨密度的下降对髋骨折的发生意义较大(P均<0.01)。(3)骨生化测定仅骨钙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密度下降提示骨折可能性增高,要防止老年人骨折必须减少骨量丢失。骨钙素测定可一定程度反映骨密度的量值,对骨质疏松的存在可做一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背景针对双能X线前后位腰椎骨密度测定受腰椎骨质增生或压缩性骨折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骨密度结果判断的误差,导致临床对骨质疏松症的漏诊、误诊.目的通过对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及面积相互关系的探讨,寻找正确评价骨密度可靠的相关依据.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 地点和对象实验由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完成.在北京市区选择20岁以上1 567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1例;女976例,职业包括军队和地方干部、教师、工人、居民.特殊职业者及患有各种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者均除外.干预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将其分为8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腰椎骨密度、骨矿含量、面积的测定,确定不同性别平衡峰值期骨密度的年龄段、计算其骨矿含量及面积均值,以身高为自变量,骨密度为应变量分别作直线回归,建立骨矿含量、面积与身高的回归方程,利用其回归方程进行骨密度正常值的预报.主要观察指标腰椎前后位骨密度、骨矿含量和面积.结果平衡峰值骨密度的年龄,男性为20~49岁,女性为30~49岁;骨矿含量及面积的均值,男性分别为56.47 g及46 39 cm2,女性分别为47.418%及41.12 cm2.90%正常范围男性骨矿含量=0.327×身高(cm)±14.76,面积=0 271×身高(cm)±5.96,女性骨矿含量0.294×身高(cm)±11.85,面积=0.225×身高(cm)±5.00.结论仅靠腰椎骨密度结果评价骨质疏松的可靠性不准确,正确评价腰椎的骨矿含量与面积,对骨密度测量的可靠程度可做出较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为骨折发生的重要临床预测因子,骨密度在一定程度上由遗传因素决定.护骨素基因是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重要候选基因.目的:探讨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09/2010-04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常规查体的老年人281名,其中男182名,女99名.应用PCR-RFLP结合DNA测序检测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受试者腰椎、髋部标准位置及前臂的骨密度.同时收集受试者的生化指标及临床观察项目.应用ANOVA方法分析护骨素基因T245G多态性与各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在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中,T245G基因T,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老年男性中,GG和TG基因型具有较高的腰椎骨密度,而TT基因型的腰椎骨密度较低(P < 0.05),Ward's三角区及前臂骨密度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绝经后女性中,T245G多态性与骨密度无关,说明护骨素基因与老年男性腰椎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发现骨水泥渗漏大多与椎体成形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椎体静脉回流相关。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分布规律,为施行椎体成形治疗时预防骨水泥渗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00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T11椎体骨折组30例,T12椎体骨折组17例,L1椎体骨折组25例,L2椎体骨折组28例,术前CT检查观察及测量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安全区位置、血管沟所处于椎体内的位置。结果与结论:各组椎体血管沟角度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体间血管沟走向及安全区范围相对恒定。各组椎体平均高度、椎弓根平均高度和血管沟平面占椎体的平均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椎弓根位于椎体的上2/3,血管沟所在位置相对恒定于椎弓根的上2/3。提示胸腰段椎体都有相对恒定的安全区范围,椎体成形治疗时改善穿刺角度且穿刺至安全区可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跑、跳舞等运动锻炼防治绝经后骨质丢失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5例绝经后女性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患者每天锻练40—50min,同时每天补充钙;对照组仅每天补充元素钙600mg,为期1年。研究开始和结束时检测受试者腰椎和股骨上端骨密度,以及血清骨钙素(s-BGP)和尿羟脯氨酸与肌酐(Hyp/Cr)。结果:1年后,运动组腰椎骨密度显著上升(P<0.05),而其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股骨粗隆处骨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各处骨密度均明显下降(P<0.05)。运动组s-BGP和Hyp/Cr比值无变化,而对照组则显著上升(P<0.05)。结论:慢跑、跳舞等运动锻炼可通过抑制骨转换而防治绝经后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3.
郭梁  王震  谭先明  任占兵 《中国康复》2014,29(4):257-259
目的:观察运动对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绝经后女性106名分为运动组37例和对照组69例。运动组进行广场舞、爬山、慢跑等运动干预,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干预。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试其全身及各部位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并进行比较。结果:运动干预8个月后,运动组全身BMD和BMC值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对照组全身BMD和BMC值均较8个月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胸椎的BMD、BMC和盆骨的BMC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腰椎的BMD、BMC和盆骨的BMD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后腰椎、盆骨的BMD、BMC均较8个月前明显下降(P<0.05),而胸椎的BMD、BMC 8个月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上肢优势侧BMD、BMC和下肢双侧BMD、BMC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而上肢非优势侧BMD、BMC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肢非优势侧BMD、BMC均较8个月前及上肢优势侧BMD明显下降(P<0.05),而上肢优势侧BMC和下肢双侧BMD、BMC 8个月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运动可显著提高绝经后女性胸椎 BM D和BM C ,而只能维持其腰椎和盆骨的BM D、BM C;上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活动不均衡可影响相关部位 BM D和BM C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折后肢体制动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评估和检测82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发病后1年的步行能力、患肢大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骨矿含量(BMD)等指标.结果步行和ADL能力正常者的BMD明显高于步行和ADL低下者(P均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大鼠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20只大鼠采用脊髓横断法在第10胸椎段横断脊髓制作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6周和12周组;20只在同水平处切断棘突、椎板制作假手术对照组,分为假手术6周和12周组;另20只分为正常6周和12周对照组。分别在脊髓损伤后6周和12周时处死动物。结果:脊髓损伤6周、12周时,脊髓损伤组血C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则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脊髓损伤6周时,股骨近端、远端骨密度(B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损伤12周时,除股骨近端、远端外,中段BM D也明显降低(P<0.05)。L5BMD在SCI6周和SCI12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6周时,大鼠骨代谢已发生明显改变,骨量出现明显丢失,12周时骨代谢稍有改善,但股骨骨量丢失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an outline of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 and radiogram,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assessment of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were reviewed. It is well known that both DXA and QUS are available to risk assessment of fractures. However, because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s overestimated in the elderly complicated with fracture, deformity, and osteosclerotic change in the lumbar vertebra (e), some cases are unsuitable to measurement of BMD with lumbar DXA. To define vertebral fracture, visual semiquantitative and morphometric methods are used. In addit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is necessary. Thus, to establish an exact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om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Bonalyzer(Teijin)测定右手第二掌骨中点的骨密度(mBMD)和皮质指数(MCI),从而预测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方法我们对178名骨质疏松妇女,测定mBMD和皮质指数(MCI),并与其它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有腰椎变形患者的mBMD和MCI明显低于无腰椎变形患者,并与其它方法测得的骨密度呈一致改变,mBMD和MCI与胫骨超声速度,远端前臂BMD,髋部的BMD显示出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掌骨(MCI)和骨密度(mBMD)能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KD5D骨折患者临床特点及风险相关因素。方法 124例CKD5D患者按既往或现在有无骨折的发生,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记录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透析时间、透析方式、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服用药物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如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肌酐、尿素氮血糖、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钠、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25(OH)Vit D;骨密度检查。结果与非骨折组比较,骨折组血液透析比例更高、透析时间更长,血钙、血磷、PTH、AKP更高,骨密度T值、Z值均明显下降。骨折风险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透析龄长、高钙、高磷、高PTH、高AKP、高25(OH)Vit D与骨折的发生正相关,腹膜透析、使用钙剂与骨折的发生负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高PTH、高AKP与骨折的发生正相关,腰椎骨密度和使用钙剂与骨折的发生负相关。结论低骨密度是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钙剂的使用能减少骨折风险,CKD5D患者高PTH、高AKP应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李浩  李晓淼  沈奕  王伟力 《医学临床研究》2020,37(4):539-541,544
[目的]探讨骨密度水平对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骨痛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7~12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60岁)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低水平骨密度组(T值<1.0)和高水平骨密度组(T值≥-1.0).两组均采用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随访记录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评估其预后状况.[结果]低水平骨密度组在术后12 h、24 h VAS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高水平骨密度组(P<0.05),而术后48 h两组V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至出院的天数、总住院天数、术后并发感染及低钾血症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 VAS评分与患者骨密度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术后24 h、48 h VAS评分与患者骨密度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骨密度水平减低是术后骨痛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术后并发感染、骨折段数和椎体压缩程度也均为骨痛程度增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骨密度水平可能是影响老年脊柱骨折患者骨痛水平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低骨密度水平也可影响患者术后的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