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病房呼叫铃次数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为活动主题,对病区呼叫铃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病区呼叫铃使用次数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6个月的持续质量改进。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病区的日均呼叫铃次数及无形成果。结果病区内日均呼叫铃的次数从90次下降到33次,且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的无形成果显著。结论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病区内呼叫铃的使用频率大幅度下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设定目标,改善了病区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呼叫"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2013年9~10月科室发生呼叫铃声共1230次,分析呼叫原因(护士巡视不到位、护士人数不够、护士工作安排不合理、宣教不到位、患者自身因素、管理不规范、其他等),制定对策(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护士巡视不到位、护士工作安排不合理、患者习惯性按铃、宣教不到位)。结果:(1)病区呼叫铃由活动实施前的1230次降至活动后的60次。(2)在护士凝聚力、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工作主动性、个人的综合能力、荣誉感、品管手法、成就感、工作速度、工作效率10个方面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但降低了病房呼叫铃的次数,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性及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压疮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按照品管圈活动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护理。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发生压疮的人数与次数以及圈内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各项目平均值。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压疮人数和压疮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了明显的改善(均P<0.05)。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各项目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活动实施前(均P<0.01)。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压疮的因素多为外在因素,可通过护理人员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士站前移的实施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科室病房设置及责任分组情况设计可移动护士站3个,比较实施护士站前移前后患者平均每日加液呼叫次数、护士每日为患者直接服务时间、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办公护士缺陷发生次数。结果护士站前移后护士直接服务患者时间为(425±2)min/d、患者加液呼叫次数(2±0.5)次/d、患者满意度99.2%及患者健康知识掌握96.5%、办公护士执行医嘱缺陷次数为1次,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5)min/d,(40±1.5)次/d,87.5%,95.6%,5次;u值分别为3.54,11.33,X2值分别为9.64,4.11,12.3,P〈0.01或P〈0.05]。结论护士站前移缩短了护士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距离,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实施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有效地减少了加液呼叫,提升了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创伤骨科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中的应用效果,系统规范疼痛管理,完善并规范无痛病房的建设。方法针对创伤骨科手外科无痛病房实施过程中发现的疼痛评估不规范的问题,于2014年3~8月,开展以“提高创伤骨科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为主题的品管圈质量改善项目。通过品管圈质量改善工具,参照美国疼痛协会(American Pain Society,APS)2005年的关于疼痛质量改进的推荐,构建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疼痛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疼痛评估流程、评估时间和频次等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将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院的320例患者疼痛评估方案设为品管圈改善前期;将2014年4~7月在院的335例患者疼痛评估方案设为品管圈改善后的改善期和维持期,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质量改善后,住院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由改善前期的54.69%提高至改善期的79.44%;目标达标率104.34%,进步率63.32%;在改善后维持期,住院患者疼痛评估规范率达到85.68%,进步率70.33%。结论品管圈质量改善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创伤骨科住院患者疼痛评估的规范率,建立了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护士疼痛管理专业化水平,促进医护患三方和谐,保障护理质量安全,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普外科输液高峰期传呼器呼叫率居高不下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降至29.84%,显著低于活动前52.92%(P<0.01),静脉输满意度为93.5%显著高于活动前78%(均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提升了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由小组责任制转变为个人大包干制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361例病人为对照组,2013年8~10月收治的391例病人为观察组,每组随机抽取200名病人,发放调查表。对照组采用小组包干制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人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对病人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护士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各项基础护理的落实、技术服务、健康教育效果、病人日均输液呼叫铃的使用次数、护士到位时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各项基础护理的落实高于对照组(P〈O.01),日均输液呼叫铃的使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由93%下降为23%;护士到位时间由(4.0±0.5)mim下降为(1.5±0.3)min,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为1例。结论个人全包干制护理模式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增强护士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保障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戴明环循环法(PDCA)在儿科病房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周期设置为以日为单位,每日汇总分析整改评价静脉输液管理问题,通过为期1个月的逐日短周期戴明环循环法,逐渐添加、更新、付诸落实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对开展前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开展PDCA后,病房输液相关呼叫次数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开展前,护理人员及患方对输液管理模式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开展前(P0.05)。结论将逐日短周期形式的PDCA应用于儿科病房输液管理之中,可显著减少输液呼叫次数,降低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整改后所形成的输液管理模式深受护理人员及患方认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锐器损伤情况及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措施。方法对120名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次数、锐器种类、锐器损伤发生时间及操作环节,科室、季节分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的护理人员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发生率为全院护理人员的48.9%,年人均发生锐器损伤2.1次,且大部分被注射针头刺伤占35.6%;发生锐器损伤频率最高的科室为门急诊和儿科,发生率为81.8%;锐器损伤发生月份的次数以4~6月和7-9月最多,为47.3%。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按照80/20法则选定真因,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出对策:加强科室新进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与药房、医生的沟通;优化流程设计;人工编排特殊眼药水的执行时间。比较活动前后的差错率。结果眼科病房滴眼药水差错率由活动前的8%降至1.86%。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眼科病房滴眼药水的差错率,还提高了圈员的团队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