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约占十二指肠憩室的70%。我科自2000年4月~2003年5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193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42例,占21.7%,本文分析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及与胰胆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DA)的临床并发症。方法:对339例PAD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39例PAD中,老年患者约占63%,40岁以下患者占7%;(2)PAD胆石检出率为30%,老年组检出率(36%),P>0.05;(4)PAD出血检出率为4%,老年组(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P<0.05。结论:PAD以老年患者占多数,胆石和憩室出血管并发症以老年患者为主。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附8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利平  伍璇华 《内镜》1994,11(3):171-17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2002年间手术治疗的46例乳头旁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中,憩室切除术33例,憩室内翻缝合术4例,Billroth Ⅱ式胃切除和(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8例。憩室出血缝扎术1例。全组共有22例同时行胆道手术。术中损伤胆总管和主胰管各1例,均经手术治疗后治愈。术后死亡1例。全组40例获得随访,36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总治愈率90%。结论:憩室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首选方法,对不宜行憩室切除的病例可采用胃肠道转流或胆道内引流术。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胆胰管综合征,又称“十二指肠憩室梗阻黄疸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黄疸、间歇性发热、间歇性上腹痛。但由于对此症的认识不足,临床上漏诊、误诊现象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现就我院1993~1997年经内镜下逆行性...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在临床上较少见,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笔者把误诊8例报道并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误诊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2~68岁,平均52.1岁。4例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向右肩背部放散,有时伴寒战、高热误诊为急性胆管炎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以提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率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6月~2004年10月成功施行的17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均顺利施行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术且手术效果良好,十二指肠乳头损伤、胰漏或肠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结论恰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技巧是提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不同检查方法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um,PA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RI多序列检查方法诊断PAD23例,并进行分析。结果:T1WI显示为囊状低信号影,与十二指肠相通者1例,其余22例表现为不均匀略低及高低混杂信号,均未明确诊断;横断位压脂T2WI显示含气液平面囊性病灶15例;冠状位FIESTA序列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或高信号影15例;呼吸触发3DMRCP表现为高或混杂高信号影16例;冠状位屏气3D-CELAVA动态增强扫描均清晰显示。其中合并胆系结石13例,胆系炎症及感染13例,胰腺炎3例,胆胰管扩张3例,十二指肠炎症3例。结论:MRI能多序列、多方位、直观、无创的清晰显示PAD的部位、大小、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同时显示胆胰疾病形态学改变。故MRI多序列检查非常必要,是PAD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的关系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2年6月该院ERCP诊疗1560例,总结分析乳头旁憩室的临床资料及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56例,占ERCP检查总数的16.4%(256/1 560),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195例,占76.2%(195/256)。ERCP造影成功率94.1%(241/256),实施EST188例,全部成功,内镜取石成功率85.1%(166/195)。ERCP术后并发症7.0%(18/256)。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关系密切,内镜治疗是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道结石关系的探讨(附3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系结石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通过对56例十二指肠憩室的ERCP和X线摄片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找出相互关系。结果:位于乳头旁的十二指肠憩室对胆道的挤压致使胆道扩张和乳头功能受损,胆汁淤积,细菌感染,胆汁中的胆红素葡萄糖苷酸被水解为未结合的胆红素与钙盐结合、沉积而形成胆系结石。结论:憩室越大,距乳头越近,越易发生胆道疾病。其对胆道的影响大于对胰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膀胱憩室癌的诊治(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憩室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1999年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6例膀胱憩室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病因,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5例患者为移行细胞癌,1例为鳞状细胞癌。5例行膀胱憩室切除术或膀胱部份切除术。憩室切除采用膀胱内外联合入路。1例行全膀胱切除术。5例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2例加作放疗。6例获随访,存活时间1-9年,平均5年。结论:确立诊断首选膀胱镜检查及活检,B超、CT和MR对肿瘤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对膀胱憩室癌行手术联合化疗或放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是指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结肠中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CT、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外科治疗首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腹腔镜手术得到初步尝试并获成功,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田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35-153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11年5月31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均以消化道疾病常见临床症状为主,行上消化道钡餐,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螺旋CT检查确诊;非手术治疗23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憩室切除术3例,憩室内翻缝合2例,十二指肠转流手术3例(远端胃切除Billrot hⅡ式2例,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治愈.[结论]十二指肠憩室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避免延诊及误诊.对大部分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均有效,但应严格把握手术指证.  相似文献   

14.
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天林 《华西医学》2006,21(1):65-66
目的:探讨Cogbg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采用Cogb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5例(93·7%),死亡1例(6·3%)。结论:Cogbill改良憩窒化再简化术是治疗十二直肠损伤的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因重症心脏瓣膜病变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48例行瓣膜置换术,术中视三尖瓣病变情况和左心房大小行三尖瓣成形术和左心房折叠术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时行搭桥术。结果 因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而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有8例早期死亡,其中因左心室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4例,心律失常死亡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死亡1例。因冠状动脉病变,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无早期死亡。2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术后6个月和20个月因瓣周漏而再次行瓣膜置换术。术后生存的患者112例随访6—12个月.心功能Ⅰ-Ⅲ级。结论 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是治疗重症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7.
脊髓空洞合并Chiari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合并Chiari畸形的新方法。方法 对 6例脊髓空洞症合并Chiari畸形的病人 ,采用枕大孔减压 ,脊髓背根处切开 ,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感觉障碍均减轻 ,运动改善 2例 ,双手不能伸直僵硬者改善明显 ,无新增加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有 4例术后复查MR示空洞明显缩小。结论 经脊髓背根处切开 ,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对脊髓损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枕大孔区骨性及软组织充分减压后多不需切开硬膜 ,术后病人反应小 ,恢复快。应用半环形硅胶管分流具有价廉、取材方便、无分流管梗阻等优点 ,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This report concerns a patient with drug refractory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ue to the 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in association with a coronary sinus diverticulum. Division of the anomalous bypass tract was initially performed by an endocardial approach together with circumferential dissection of the neck of the diverticulum. This procedure failed to ablate the bypass tract that was only successfully divided when the superficial wall of the diverticulum was excised.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e close association that exists between an anomalous atrioventricular bypass tract and a coronary sinus diverticulum, and the importance of dividing the superficial wall of the diverticulum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blativ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