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针对59例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及个性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前、后分别给予服药依从性的评定。结果: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服药依从性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5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系统健康教育,观察1个月。于健康教育前后评定服药依从性。结果健康教育后,入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系统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出院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92例出院前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心理康复指导、合理膳食指导、自我照顾技巧训练,并定期电话随访。随访1~2年,调查患者出院后1年和2年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患者出院2年后服药依从性有所降低;但出院后1年和2年服药依从性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维持出院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抑郁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9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护理后将两组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吕克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520-3521
目的了解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性及采取心理干预对策。方法对112例抑郁症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调查,比较服药依从与不依从的差异,及服药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服药依从与不依从在文化程度和复发例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变患者的认识,提高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电话访问对出院后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指导和干预,观察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00例患者于出院2周后进行持续24周的电话访问,评估和分析患者在实施电话访问干预后遵医嘱服药的情况。结果抑郁症患者脱落5例,遵医服药的90例(94.7%),未坚持服药的5例(5.3%)。95例患者中有69例开始是被动服从治疗,经电话访问干预后,46例转变为主动遵医服药。结论电话访问干预可以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函调、电话问询和面谈三种方式,对116例已出院的抑郁症患者服药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依据调查的结果分为两组:依从性佳研究组(完全按照医嘱服药的患者)和依从性差研究组(自动停药或不规律服药的患者)。结果发现:两组在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疾病残留症状、药物副作用、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结论文化程度高、认知水平好、同时具有很少的药物副作用和残留抑郁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出院后继续动机性访谈对抑郁症患者远期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 3 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的抑郁症患者 164 例,采用投硬币法进行分组,实验组 79 例,对照组 76 例。 实验组根据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增加出院后动机性访谈的次数,对照组进行 3 次住院期间的动机性访谈、常规的抑郁症健康宣教和电话随访,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出院后 1 个月、 3 个月、 6 个月时完成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资料收集。 结果 两组出院后 1 个月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后 3 个月和 6 个月时,实验组的服药依从率分别为 92.41% 和 96.20% ,明显高于同期的对照组( 81.58% ,71.05% )( P<0.05 )。 结论 住院期间的动机性访谈可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短期服药依从性,出院后继续动机性访谈可为患者提供院外延续性护理方案,在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方面有更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整体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加传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整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措施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症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情况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还能提高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规范服药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控制感染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结核科收治的306例MDR-T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自行按医嘱服药,观察组给予规范服药干预。随访12月后,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痰结核菌情况、感染控制情况、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及痰菌转阴情况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规范服药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服药使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了依从性,减轻疾病的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抑郁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抑郁对社区老年糖尿病糖代谢控制、并发症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社区老年保健和整体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社区86例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病情基本资料、治疗依从性状况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的调查。并测定其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社区8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中45.35%合并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33.72%,中度占9.30%,重度占2.33%;患者中非抑郁组和抑郁组的代谢控制、治疗依从性状况及并发症人数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抑郁程度越重糖代谢控制越差。结论:抑郁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及其不利的影响,在社区范围内建立健全健康干预制度,不能忽视个体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按人院先后顺序将91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在出院后第6个月、12个月通过随访了解两组患者血压、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等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干预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良好生活方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家庭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门诊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家庭干预.在患者初次就诊及治疗6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2组患者的抑郁状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实施家庭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P<0.05);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家庭干预对提高门诊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冠心病专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强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组护理后临床疗效及服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36,P=0.033);干预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高于护理前(P=0.006)。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帕金森病辅助治疗的价值,为帕金森病的康复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34例帕金森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帕金森病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治疗前后让患者填写症状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的差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结果 实验组在接受心理护理后,症状自评量表中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及偏执方面评分明显较心理护理前改善(t=4.69,18.30,15.18,10.74,8.60,6.18,P<0.01),实验组药物治疗依从率及药物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帕金森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其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加强了药物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edictors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Taiwanese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d dysthymic disorder.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epressed patients vary in compliance with their medication regimen. Poor compliance reduce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dication.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with 181 out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ajor depression or dysthymic disorder. About 50% of depressed patients reported good medication adherence. The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were patient income, treatment efficacy,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medication. Professionals should use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clarification with depressed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illness and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medication compliance.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edictors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among Taiwanese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on and dysthymic disorder.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epressed patients vary in compliance with their medication regimen. Poor compliance reduce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edication.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conducted with 181 out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ajor depression or dysthymic disorder. About 50% of depressed patients reported good medication adherence. The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were patient income, treatment efficacy,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medication. Professionals should use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values clarification with depressed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illness and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medication compli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