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诊断及防治。方法:对12例腹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低分子量肝素(速碧凝)0.4~0.6 mL,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21 d或下肢肿胀消退后再使用7 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复方丹参30 mL,静脉滴注,1次/d。结果: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无出血性并发症及过敏反应。随访1~4个月,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复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例。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应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积极预防,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腹腔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力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13.9%),观察组发生2例(4.76%),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围术期应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B组运用普通血管活性药物,术后14~20d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0例(0%)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为6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295±80)ml,B组(272±80)ml,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的风险高,常发生于脑出血后早期,显著增加病死率[1]。预防静脉血栓事件可以提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由于脑出血术后患者意识障碍重,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以及偏瘫导致机体运动功能障碍,诸多因素导致DVT的发生率更高。一直以来,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基石[2]。虽然有文献认为低分子肝素是相对安全的[3],然而存在使用LMWH后增加再发脑出血的顾虑,导致临床治疗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4,5],大多仍采用无创的间断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来预防DVT的发生。故本研究观察了LMWH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比了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LMWH和单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在预防自发性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取得患者同意(伦审D第2021-08-100号)。  相似文献   

6.
陈学青  贾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3,(17):3140-3147
背景:直接Xa因子抑制剂开始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其在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栓形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优劣. 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CNKI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软件Stata1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可显著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0.05),且不增加出血风险,2组患者肺栓塞和随访期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全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直接Xa因子抑制剂较低分子量肝素更加安全、有效和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和吲哚美辛对预防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疗效.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头无菌坏死患者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38~82岁,平均66.9岁;均计划行全髋置换.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41):没有接受抗凝预防治疗;低分子肝素组(n=40):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以患者的体质量计算,给予皮下注射范围1900~3800 U/d;吲哚美辛组(n=39):接受吲哚美辛治疗,剂量为2次/d,口服25 mg/次,均从置换前1d至出院当天.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全髋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在全髋置换后第1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65例患者有深静脉血栓(54%),其中18例深静脉血栓发生在非手术侧肢体.在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18例有临床症状(28%),在非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均未见临床症状.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组48%和吲哚美辛组45%(P<0.05).结论:全髋置换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吲哚美辛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8.
梅莉  张宁芝 《临床医学》2013,33(3):28-30
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产科的285例具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140例,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145例,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术前及术后第4天监测凝血功能。结果治疗组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无1例肺栓塞,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倾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确切,且无明显出血风险,有特异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574-575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直肠癌手术及相关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术前12h及术后7d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观察术后两组患者髂前引流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72h内拔髂前引流管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拔管比例以及每日髂前引流管引流量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1例,观察组的发生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于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明显,无明确的副作用以及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为单膝置换,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按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统一康复指导。实验组于术后14~20h开始使用足底泵,应用时间为根据患者情况确定,2次/d,每次30min;对照组不使用足底泵。每天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腓肠肌疼痛程度,可疑深静脉血栓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实验组下肢肿胀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对照组下肢肿胀2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能够有效地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陈淑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113-6113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方法 开胸手术患者280例,实验组190例患者术后行双下肢周期性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90例未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泵,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7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19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应用IPC能有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5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前采取控制原发疾病、完善各项检查、加强功能锻炼、并做好心理护理等措施,术后立即应用感应抗血栓泵、下肢被动康复器、低分子量肝素及功能训练,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结果:156例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有效率达84%.结论:手术前后各项护理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为单膝置换,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按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统一康复指导。实验组于术后14~20h开始使用足底泵,应用时间为根据患者情况确定,2次/d,每次30min;对照组不使用足底泵。每天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腓肠肌疼痛程度,可疑深静脉血栓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实验组下肢肿胀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对照组下肢肿胀2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能够有效地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低分子肝素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入院后第1天至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28例,未行抗凝措施.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7d和14d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评估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入院后1d,7d复查头颅CT,评估是否发生颅内再出血.结果观察组32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8.6%),其中6例(21.4%)发生在瘫痪侧,7例(25.0%)发生在腘静脉以下,有症状者2例(7.1%),经治疗后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3.6%).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各1例,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均稳定.两组间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栓塞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28.6%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龄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高龄(均≥75岁)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物理预防组50例、B组——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C组——物理预防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三组对比研究。结果物理预防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4%;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8%;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结论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77例下肢各类型骨折老年患者,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均无DVT,围手术期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治疗。结果:177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有症状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2.26%;出现致命性肺栓塞1例,发生率为0.56%。结论: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综合防治,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两组:(A)应用低分子量肝素(依诺肝素钠)组:使用剂量为40mg/次(0.4ml),1次/24h,持续应用7d。(B)对照组:病人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不用抗凝药物。术后平均监测3个月,做彩色多普勒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两项指标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结果对比,均没有发现出血症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差别,应用低分子量表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能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康复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及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及功能康复的有效措施。方法:8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2例术前进行康复指导,术后早期即开始系统的功能锻炼,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比较分析2组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42例患者无DVT发生,住院时间缩短,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并发症;Har—ris评分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有效的预防、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并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时,在围手术期对手术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将行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路手术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应用.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总输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不会增加胸腰段后路手术的出血量,以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并发症之一,药物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正逐步规范用药方案,以取得最佳的预防效果。目的:探索置换后预防血栓的规范化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固原市人民医院骨科2010-01/2011-05接受髋关节置换者11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防治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案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版)》的要求。将上述临床结果与2007-01/2009-12接受骨科髋关节置换后不规律用药者12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无因注射抗凝药物而产生明显不适症状。两组中均有少量病例在置换后出现不同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不规律用药组和规律用药组D-二聚体检测分别有45,29例阳性。不规律用药组与规律用药组的深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置换后4周内,随着置换后用药时间的延长,血栓发生率出现下降趋势。置换后12周时规律用药组发生血栓人数明显低于不规律用药组(P<0.05)。提示在髋关节置换后规律应用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及华法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