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静脉滴注增温溶液提高休克时体温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休克动物输入增温溶液和冷溶液的对比实验,证明输入增温溶液对维持和提高休克病人的体温有直接作用。并分析了休克病人难以保持恒定体温的原因和恒定体温的意义,以及休克病人滴注增温溶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1 6 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低温组及常温组 ,术后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测量体温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常温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变化幅度小 ,未发生寒战、肢端僵硬、室颤等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范围大 ,易出现寒颤、体温不升及体温反跳。结论 维持体温稳定是确保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监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CPB)术后体温的变化,既是机体生理与病理学变化的反映,也是其变化的依据。体温过低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如产生寒颤可使代谢率增加300%-400%;肛温低于32℃时,室颤阈降低,易诱发心律失常。体温过高时,心肺负担随旺盛的代谢加重;且由于心率过快,心舒张期缩短,影响冠状动脉等重要脏器的灌注。当中心温度与指趾温差大于4℃时,提示末梢循环差,间接反映低心排出量。所以,CPB术后严密监护体温变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1995年1月-1996年3月,我们观察了96例CPB术患者术后sh肛温的变化。1…  相似文献   

4.
5.
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体温监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温是机体代谢、血循环的反映,升高或降低过多均能严重影响机体代谢及组织器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心功能的变化。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实施严密的体温监护极为重要。现将我院1995年1月~1997年7月收治的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儿704例的体温监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该类手术后患者体温变化的特点,作者将68例患者按不同手术类型分为3组,观察术后7d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术后61例(89.7%)患者出现39℃以上高热,体温变化与手术类型无关。提示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短时间内变化较大,高热的原因除一般的吸收热外,与手术中低温、复温后体温反跳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有关。因此,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的管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体外循环术后极易引起体温异常 ,影响心脏功能 ,导致手术失败。为探讨体外循环术后正确有效的体温管理方法 ,总结了对 10 5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进行预见性护理及针对性处理的经验 ,简要讨论了体温过低和过高对心功能的影响 ,重点讨论了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认为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控制在 36~ 37℃时 ,有利于维持机体最佳生理状态 ,消除体温因素对心脏的影响 ,有助于患者康复。体温管理的主要措施是保暖、复温和物理降温 ,对过高温患者辅以氯丙嗪静脉滴注可产生快捷有效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进行多部位体温监测,探讨更便捷、更有效反应体温变化的测温方法.方法 对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同时监测腋温(AT)、直肠温(RT)和膀胱温(UT).各记录时点分别为术后入监护室即刻(T0)、入室后4 h(T1)、入室后12 h(T2)、入室后24 h(T3).结果 四个记录时点膀胱温和直肠温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腋温和直肠温的正相关性相对较差(P<0.05).结论 体外循环术后病人膀胱温监测是一种可行、便捷的体温监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心脏外科、麻醉、体外循环(CPB)和重症监护有了长足发展,低体重婴幼儿心脏外科手术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低体重先心病婴幼儿病人特殊的生理特征,使70%的患儿CPB术后易发生体温失衡,影响心脏功能和机体代谢;由此引发的并发症也很多,严重的可以危及生命。为确保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体温维护至关重要。我科1998年-20HD3年对38例低体重婴幼儿低温CPB术后体温维护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们对216例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实施预见性护理及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婴幼儿低温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监测及护理,包括术后低体温的护理及术后高温的护理。认为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患儿体温的监测及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海拔3700米,具有冬季寒冷漫长,夏秋季持续时间较短,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等特点。冬季寒冷可持续4个多月,最冷月份为1-2月份,月均温度达到12.8℃,在这样特殊的气候环境下,我院于2000年10-2001年11共实施全麻浅低温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80例,填补了心脏手术在高原的空白。通过对患者复温后的监护,能有效地将病人体温调节至正常范围,无1例死亡,现将监护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总结30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监护经验.护理重点包括:术后采取正确监测体温的方法,维持体温在目标范围;做好低温和发热患儿的护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密切监测各参数,保持循环功能稳定.本组死亡1例,于术后6h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儿体温维持在目标范围,无并发症发生,均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脏复杂畸形纠正手术难度大,术者操作困难,常采用深低温低流最(DHLF)和深低温体外循环(DHCA)2种方法.深低温给阻断循环的心脏直视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术后对护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我科2008-01/2008-12共对107例婴儿在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对患儿的体温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对血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每位患者分别在肛温37 ℃、37.5 ℃、38 ℃、38.5 ℃时取动脉血测乳酸值.结果:复温过程中肛温37.5 ℃时动脉血乳酸值最小, 肛温37~38 ℃时较大,肛温38.5 ℃时血乳酸值最大.结论:低温体外循环术后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是影响血乳酸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肛温37.5 ℃是影响患者血乳酸最小的温度,为最适宜肛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对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对100例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术前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对照组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术后比较2组呼吸道带菌率、发热比例、发热平均天数、咳嗽比例、咳嗽平均天数。结果2组呼吸道带菌率、发热平均天数、咳嗽平均天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与咳嗽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能有效减少术后呼吸道感染例数,减轻呼吸道感染症状,加快康复。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体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手术中体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手术中引起体温下降的各种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温措施,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病人的体温得到良好保护,没有1例因低温引起不良并发症。2003年3~11月,我们监测了20例病人OPCABG手术期体温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方法对5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病人的鼻咽温、肛温进行了监测,分别于皮肤消毒前、体外循环(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时等6个点测量鼻咽温、肛温,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记录室温、湿度,并于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以维持病人体温.结果54例CPB下心脏手术期平均室温为(23.7±1.1)℃,平均湿度为(58.6±3.4)%,手术结束时平均鼻咽温为(36.1±0.8)℃,手术结束时平均肛温为(36.5±0.5)℃.经统计学分析,鼻咽温:CPB开始、CPB中维持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1;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5.肛温: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等几个点测定的数据与皮肤消毒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努力维持病人体温,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病人低温,以保证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方法对5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病人的鼻咽温、肛温进行了监测,分别于皮肤消毒前、体外循环(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时等6个点测量鼻咽温、肛温,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记录室温、湿度,并于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以维持病人体温。结果54例CPB下心脏手术期平均室温为(23.7±1.1)℃,平均湿度为(58.6±3.4)%,手术结束时平均鼻咽温为(36.1±0.8)℃,手术结束时平均肛温为(36.5±0.5)℃。经统计学分析,鼻咽温:CPB开始、CPB中维持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1;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5。肛温: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等几个点测定的数据与皮肤消毒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努力维持病人体温,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病人低温,以保证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加温输液提高术中患者体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体温与脉搏、呼吸、血压是反映机体内活动和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观察术中患者体温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术中患者低体温对手术及术后恢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可促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1] ,凝血障碍[2 ] ,免疫功能抑制[3 ] ,心肌缺血[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