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客观评价痛温觉障碍。方法:应用电刺激对15位健康人进行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pain-relatedevokedpotentials,EPREPs)研究。结果:确定了EPREPs的方法学、正常值及其神经传导纤维,阐明其临床应用范围。结论:EPREPs是一项简单、实用、客观的评价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激光诱发电位是痛觉诱发电位的一种,它是指采用激光这种痛刺激形式来诱发神经系统的反应。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在整体水平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对痛觉的处理过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痛觉研究的有力工具。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诱发电位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它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非常适宜于研究大脑对事件加工处理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世龙  周斌  何予工 《现代康复》1999,3(4):415-416
目的:为了客观评价痛温觉障碍。方法:应用电刺激对15位健康人进行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 pain-related evoked potentials,EPREPs)研究:结果:确定了EPREPs的方法学、正常值及其神经传导纤维,阐明其临床应用范围。结论:EPREPs是一项简单、实用、客观的评价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实用、客观的检查痛温觉障碍的方法,本文研究了20例伴有感觉障碍病人的电刺激痛觉相关诱发电位(electricalpainrelatedevokedpotentials,EPR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  相似文献   

5.
刺激间隔对兔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家兔进行痛刺激间隔与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关系的研究 ,探讨痛刺激间隔对诱发电位的影响 ,筛选兔痛觉诱发电位最优的刺激间隔。方法在家兔颅骨内F4点安放电极 ,用不同的刺激间隔按痛觉Oddball刺激序列记录该部位的波形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痛觉P2、N2、P3a的潜伏期各刺激间隔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5 ) ,波幅在刺激间隔为 8秒时最高 (P <0 0 5 ) ,分别为 ( 63 3 3± 2 5 93 ) μv、( 62 2 5± 13 86) μv、( 5 6 17± 9 82 ) μv。 结论兔痛觉诱发电位有一最佳刺激间隔。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刺激健康志愿者面部不同部位其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特点。 方法对11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CHEPs检测,检测时志愿者取仰卧位,采用CHEPs刺激器分别刺激志愿者右侧眉弓上、鼻翼旁、口周及耳前区部位,当刺激器温度达到51℃峰值时改为可调节脉冲输出。入选志愿者在每次刺激后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刺激强度进行分级;同时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仪记录志愿者CHEPs波潜伏期及N-P波波幅。 结果刺激入选志愿者右侧眉弓上、鼻翼旁、口周及耳前区时,其CHEPs引出率分别为87.93%、87.93%、82.75%及84.48%,各刺激部位CHEPs引出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引出CHEPs者在刺激上述部位时,其N波潜伏期、P波潜伏期及疼痛VAS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N-P波波幅分别为(20.52±7.06)μV、(23.15±7.09)μV、(19.55±7.65)μV及(19.70±7.68)μV,以刺激右鼻翼旁所引出的N-P波波幅最高,与刺激其它部位所诱发N-P波波幅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面部其他部位比较,鼻翼旁有髓Aδ纤维兴奋性相对较高;CHEPs检查有助于评价颅神经小纤维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并研究其在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其中将健康志愿者按臂长分为3组:A组臂长56.0—65.0cm(34例),B组臂长65.5—74.0cm(35例),c组臂长74.5—83.0cm(31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于两个刺激强度水平(49.5℃和54.5℃)对上述对象鱼际肌、手背及前臂掌侧面进行刺激。受试者经热痛刺激3~5s后对刺激强度进行评级。记录位点为Cz和Pz。探讨刺激强度与疼痛分级间的关系以及脑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检测偏侧痛觉异常脑梗死患者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结果采用49.5℃和54.5℃2个强度水平刺激健康志愿者上述部位时,其疼痛分级结果如下,鱼际肌皮肤分别为(3.2±0.3)级和(4.4±0.5)级;手背皮肤为(5.0±0.7)级和(6.3±0.8)级;前臂掌侧面皮肤为(5.3±0.6)级和(7.2±0.5)级。在进行热痛刺激时,能记录到三个主要成分:Cz/N550、Cz/P750和Pz/P1000,其中手背部位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大鱼际肌部位主要记录到Pz/P1000,前臂掌侧主要记录到Cz/N550、Cz/P750、Pz/P1000。脑梗死组患侧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消失或波形不清晰,但该侧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均正常。结论正常受试者均能引出稳定、可靠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该检查有助于客观评估脑梗死患者痛觉功能缺失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除了某些心理因素影响后的痛觉诱发电位,以便进一步研究人类疼痛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新异刺激(oddball)实验设计来产生痛觉诱发电位。14名被试右手中指给予两种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中等程度的非痛刺激和疼痛刺激),在两次实验中,分别将两种刺激之一作为新异靶刺激,而将男一种作为标准刺激,记录诱发电位,并比较作为新异靶刺激的疼痛刺激(25Pa)与作为标准刺激的疼痛刺激(75Pa)诱发电位的差异。结果:在数据合格的11名被试中,Cz电极位置2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与75Pa的诱发电位成份一致,均包括N1、P1、N2三个主要成份,其中25Pa诱发电位N1和P1成份的波幅显著高于75Pa相应成份,而N2成份的波幅在两种疼痛刺激中并无显著差异,两种刺激之间各成份的潜伏期也无统计学差异。偶极子起源分析表明,N1、P1、N2这三个成份可能分别来源于前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扣带回后部。结论:新异刺激设计所得的痛觉诱发电位(75Pa)排除了由疼痛评分及注意等因素所引发的非痛觉特异性认知相关成份,故可更为客观地评价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