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股骨偏心距重建认识的提高,加之能基本掌握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相关要素.作者从2006年5月以来共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重建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和假体的使用寿命,目前多采用术前模板测量来预测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但是测量比较繁琐,欠精确.目的:设计通过股骨头假体长度和股骨颈截骨平面的选择来重建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的计算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探索性实验,于2008-08/2009-02在单县中心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单县中心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的22例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方法:术前测算健侧股骨偏心距E和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D(下肢内旋15°).设股骨假体偏心距为E,垂降为H.设股骨颈截骨平面最下缘距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为h,标准股骨头假体+0,其余为+L.股骨假体颈干角的补角为A.通过数学方法推导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主要观察指标:股骨偏心距、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小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股骨假体偏心距、股骨假体颈干角、股骨假体垂降.结果:①E=E'+LsinA.②D=h+H+LcosA.结论:成功推导出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和下肢长度重建股骨头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平面选择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简单准确.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与否,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成败的关键之一.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对重建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05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62~75岁,平均67岁.以Harris评分标准进行患髋关节功能评价;股骨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采用Sakai等的方法;双下肢长度差别采用双侧骸关节正位片上小转子基底部至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差.结合文献分析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5年.将术后股骨偏心距与健侧(非手术侧)相比较,两者的差别小于4 mm的病例视为股骨偏心距得到重建,有11例患者达到要求.其余4例患者的手术前后差别大于4 mm.置换前15例患者股骨偏心距为22~48(32.21±0.64)mm,置换后为22~57(36.13±0.82)mm,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0.424,P=0.01).术前Harris评分良4例,可2例,差9例,术后Harris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重建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88.72±5.3)分,优良率80%;未重建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2.32±6.5)分,优良率2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45,P<0.05).15例患者中有1例置换后发生了髋关节脱位,2例出现髋部疼痛,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置换前后股骨偏心距与健侧相比,差值均大于4 mm.提示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能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吕作刚  孔荣 《中国临床康复》2012,(13):2309-2312
背景:股骨偏心距作为髋关节置换的一项检测指标,对髋关节置换效率及假体寿命有着重要影响。目的:分析股骨偏心距和髋关节置换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比较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后健侧与患侧股骨偏心距,随访 61 例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病例,根据健侧和患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值分为D〉4mm 组(患侧股骨偏心距患侧与健侧差值 D〉4 mm)D≤4mm组(患侧股骨偏心距患侧与健侧差值D≤4mm)。结果与结论:D〉4mm组31例:疼痛 4 例、脱位0例,跛行2例,双下肢不等长6例,D≤4mm组30例:疼痛 1 例、脱位 0 例,跛行0例,双下肢不等长1例。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偏心距的有效重建与髋关节置换后相关并发症存在密切关系,良好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可明显减少髋关节置换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病例的增加,再次翻修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偏心距对于翻修手术的要求较高。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的重建方法和影响因素。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于2001—12/2007—12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6年间收治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2岁(64~75岁),初次置换至翻修手术的平均时间为7.8年(5~17年)。按术中是否进行股骨偏心距重建分为股骨偏心距重建组27例,未重建组9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 方法:拍摄患者骨盆正位X射线片,对术后股骨偏心距重建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矩保留值与股骨偏心距重建的关系。②术前模板设计所选假体与术中假体符合率。③翻修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结果:术前模板设计所选股骨假体与术中选用假体符合率为80.56%(29/36),股骨偏心距重建率为75.0%(27/3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t=2.987,P=0.005)。股骨偏心距重建组髓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P=0.026)。股骨偏心距重建组、股骨偏心距未重建组初次置换术后和翻修术后股骨矩保留值差异有显著性(t=2.645,P=0.012:t=2.827,P=0.008)。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使用规范、细致的术前测量,减少术中股骨矩的损伤,重建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联合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4例股骨近端骨折应用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作髓内、外固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随访7~24(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1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21例患者接近解剖复位,疗效评定为优17例,良3例,可1例。3例非解剖复位者,疗效评定为优2例,良1例。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恢复股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及完整性,手术相对简单,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行重建股骨距治疗,研究组行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恢复情况、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部分负重开始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前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明显优于重建股骨距,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愈合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卢雅仁  柯爱武 《现代康复》1998,2(5):507-507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抡与股骨骨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76例老年人股骨骨折部位及其骨质疏松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股骨颈骨折4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合并腰椎骨折9例.76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橙。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极易发生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1.
距骨外突系距骨外侧中部一小的丘状骨性突起,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结构,发生骨折的几率很小,有资料报道,距骨骨折(颈、体、后突)后人体外伤骨折不到0.2%。而距骨外突骨折则更为少见,据笔者所翻阅的近几年国内有关资料,尚未见报道,仅北京积水潭医院编写的《骨关节创伤X线诊断学》有提及。为了引起同行们对距骨外突骨折的注意和进一步认识,防止漏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现就笔者发现的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就5年来13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的治疗情况分析,认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骨折类型、原有疾病的种类及程度、耐受麻醉情况等综合考虑能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选择以DHS内固定为佳,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治疗是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底重建技术治疗颅底骨折颅底破坏并脑脊液漏的方法。方法:分析3例外伤性颅底骨折颅底破坏并脑脊液漏的手术方法并总结经验。结果:3例颅底骨折颅底破坏并脑脊液漏患者症状消失,无颅内感染及气颅等手术并发症,均治愈。结论:颅底重建技术是治疗颅底破坏型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老年人药疹的特点,我们总结分析了资料较完整的老年人药疹139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至一般资料139例中男幻例,女52例,年龄ho-84岁,平均63.l岁。致敏药物40余种,主要有:磺胺类25例,解热镇痛类对例,氨于青霉素13例,青霉素10例,别瞟吟醇9例,先锋霉素类7例等,其中25例有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过敏。药疹的皮疹类型主要有麻疹型、等麻疹型步形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大疮松解型、固定性药疹、紫癫型及玫瑰糠疹样等。除了皮肤粘膜损害外,对倒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受累,19/刀例仅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相似文献   

15.
自2001-09/2006-09我们分别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钉、动力髁螺钉(DCS)、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下端复杂粉碎性骨折4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11例,年龄20~72(平均38.5)岁。致伤原因:车祸40例,坠落伤5例。以股骨髁上髓内钉固定8例,其中A 1型3例,A 2型2例,A 3型3例。以动力髁螺钉(DCS)固定12例,其中A 2型5例A 3型1例,B 2型1例,C 1型5例,以髁支撑钢板固定25例。其中A 3型2例,B 1型1例,C 1型1例,C 2型8例,C 3型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h~7 d。1.2治疗方法常规股骨前外侧切口,以股骨髁上髓内钉固定者,髌骨翻向内侧,屈膝90,°暴露髁部,以固定钳复位干骺端,于股骨髁间窝处开孔,打入髓内钉,远近端各拧入两枚锁钉。对于A 3型者,不必强求解剖复位骨片,保存其上的软组织,维持力线,内侧植骨即可。以DCS固定者,先以克氏针固定髁间骨折,于外侧打入动力髁螺钉,加压固定,连接钢板,固定干骺端。以髁支撑钢板固定者,先用1~2枚松质骨螺钉由前向后固定额状面骨折,复位髁间骨折,以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有骨缺损者,予以植骨,...  相似文献   

16.
17.
我院从1990年至1999年10月共进行腰突症手术185例 ,其中发生手术失误24例 ,手术失误率为12.96 % ,现就24例失误原因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18例 ,女6例 ,年龄21岁~65岁。失误原因详见表1。表124例失误原因例数年龄失误原因160L4 ~L5 椎体转移骨肿瘤误为椎管狭窄156S2 ~S3 硬膜外囊肿术前未查出142MRI未能发现L3~4 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121L4~5 椎间盘突出 ,探查L4~5 ,L5~S1两个椎间隙250、53定位错误1035~65椎板咬骨钳撕裂硬脊膜25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联合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4例股骨近端骨折应用记忆骨卡环与重建钉作髓内,外固定治疗并实施有效的基础和专科护理.结果24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X线示21例接近解剖复位,患者疗效评为优17例,良3例,差1例.3例非解剖复位者,其疗效为优2例,良1例.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深部感染以及术中、术后股骨干的骨折和内固定后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正确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探讨胸壁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胸壁重建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收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绝大部分患者以肿块就诊,B超及X线摄片对诊断有帮助,肿瘤应与非肿瘤胸壁肿块及胸壁良、恶性肿瘤相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全组117例无手术死亡,部分良性肿瘤如软骨瘤、骨巨细胞瘤、淋巴水囊肿等易复发,应广泛切除之。对胸壁大块切除,需重建者,材料较多,Marlex网可作为首选材料。结论:胸壁肿瘤组织来源复杂,病理类型繁多,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重建首选材料为Marlex网。  相似文献   

20.
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在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调节软组织平衡的主要手段。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2005-0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访资料均完整,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随访时间16 ̄29个月,平均23.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使用Zweymü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mm)。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拍摄双髋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23,P<0.001)。②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19,0.326,P<0.001)。③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意义(χ2=4.62,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与髋外展肌的力臂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功能改善及稳定性增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