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利用新鲜未肝素化白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的脑出血模型.观察了实验性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不同血肿量和不同出血都位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结果提示:出血量越大,继发性脑缺血范围越广,持续时间也越长.丘脑出血比尾状核出血所致的远隔区域额叶皮层rCBF下降程度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部分脑区脑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为手术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35只,每组按出血前、出血后30min,6,12,24,48及72h分为7组,每小组5只。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出血前,出血后各个时相点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结果:脑出血后30min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并于24h达峰值,48h开始回落。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参与了脑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向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含0.4 U细菌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 μl以诱导脑出血;假手术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从麻醉清醒后1 h开始,模型组大鼠每日给蒸馏水8 ml灌胃;治疗组给70 kg成人剂量6倍的脑脉Ⅱ号口服液灌胃.术后4、24、48和72 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72 h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脑血肿大小、脑含水量以及Na 和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无血肿形成,脑组织结构无异常,也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可见脑内血肿形成,呈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含水量、Na 和EB含量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血肿明显缩小,脑含水量、Na 和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也明显改善.结论:脑脉Ⅱ号口服液通过促进脑血肿吸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减轻脑水肿,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血肿周边及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 (NE)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出血前及出血后 0 .5、6、12、2 4、48和 72小时各时间点血肿周边及下丘脑的 NE含量。结果 :大鼠脑出血后 30分钟血肿周边及下丘脑 NE含量开始同步升高 ,并于 2 4小时达峰值〔分别为 (5 5 5 .18± 2 0 .31) ng/ g和 (7846 .16±416 .12 ) ng/ g〕,48小时开始回落。结论 :大鼠脑出血过程中 ,脑内各部位去甲肾上腺素聚集 ,可使神经细胞过度兴奋 ,使局部脑血流进一步减少 ,并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5.
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脑脉Ⅱ号口服液对高血压脑出血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向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含0.4 U细菌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 μl以诱导脑出血;假手术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从麻醉清醒后1 h开始,模型组大鼠每日给蒸馏水8 ml灌胃;治疗组给70 kg成人剂量6倍的脑脉Ⅱ号口服液灌胃.术后4、24、48和72 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72 h取材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脑血肿大小、脑含水量以及Na 和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无血肿形成,脑组织结构无异常,也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可见脑内血肿形成,呈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含水量、Na 和EB含量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脑血肿明显缩小,脑含水量、Na 和E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脑组织病理损伤也明显改善.结论:脑脉Ⅱ号口服液通过促进脑血肿吸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减轻脑水肿,对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实验采用立体定向术和新鲜未肝素化血液注入尾状核而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用丹皮酚、尼莫通干预后的脑出血组较单纯脑出血组在rCBF、脑水份含量及神经行为学方面的变化。用氢清除法分别测定血肿周围和远隔部位不同时限的rCBF;用干-湿法测定两组大鼠脑出血后4.12和24小时R1、R2、R3、R3部位的脑水份含量;观察两组大鼠在脑出血后不同时限的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改变。结果 丹皮酚、尼莫通干预的脑出血组血肿周围,远隔部位的rCBF明显增加,脑水份含量降低,神经行为学明显改善与单纯出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脑血流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与脑血流量(CBF)的相关性。方法:检测8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75例正常人的BAEP及用133Xe吸入法测定CBF。结果:脑出血患者BAEP和CBF异常率分别为69.9%和63.9%,病情愈重则异常率愈高,脑出血量大者BAEP和CBF异常率高于出血量少者,P<0.05~0.01。脑出血患者BAEP主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0.01;BAEP异常患者CBF明显低于BAEP正常患者,P<0.05~0.01。结论:BAEP是评估脑出血患者脑干功能和脑血流量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大鼠心脏的应变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脑出血条件下心脏的应变效应,并探讨其应变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监测大鼠脑出血过程中心电图、心电肌酶谱的变化,同时HE染色及电镜以及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率为80%,心电图异常,血清CK-MB改变及心脏病理损害均发生于大鼠脑内血肿开始形成的6h,并以24h血肿高峰期时最为显著,随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脑出血时常伴有心电图异常,血清CK-MB改变及心脏损害,它们的变化均与血肿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的效果。方法从大鼠心室腔内抽取血液 ,经立体定向注射到右侧尾状核内 ;通过脑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观察和运动功能检测等方法验证模型制作的可行性。结果术后大鼠即表现左侧肢体偏瘫 ;病理学检查证实右侧尾状核区血肿形成 ,且不同个体间血肿体积和部位的差异较小 ;透射电镜显示右侧内囊区广泛髓鞘变性 ;运动功能检测显示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且个体间差异小于脑内胶原酶注射法 (P <0 .0 5 )。结论自体血脑内注射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 ,个体间血肿体积和部位、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差异均小于脑内胶原酶注射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水蛭提取液对实验性脑内血肿吸收的作用。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脑出血模型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来建立,观察水蛭提取液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血肿容积与血肿周围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水含量及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d时治疗组(1.96&;#177;0.29)分低于对照组(2.88&;#177;0.33)分(P=0.004),至第10天时治疗组评分为0,低于对照组(0.94&;#177;0.68)分(P=0.000)。②治疗后6,10d的大鼠脑内血肿治疗组[(15.54&;#177;0.23),(1.39&;#177;0.39)μL]比对照组[(21.33&;#177;0.39),(5.69&;#177;0.34)μL]明显缩小(P&;lt;0.05),同时血肿周围缺血范围治疗组小于对照组,脑水肿比对照组减轻。③水蛭提取液能加快脑出血后的病理组织修复,促进病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无新鲜出血灶发现。结论:水蛭提取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脑内血肿有治疗作用,而不引起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危重患者应激激素和血糖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寻求糖尿病、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观察绞股蓝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绞股蓝组、优降糖组及绞股蓝与优降糖合用组(各20例);6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绞股蓝组、心痛定组及绞股蓝与心痛定合用组(各组20例),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绞股蓝能显著地降血糖、降血压,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血糖和血压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与优降糖组或心痛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联合用药组,疗效则更显著(P<0.01)。结论:绞股蓝是一种有效的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诱发小鼠肝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内毒素攻击诱导小鼠肝细胞凋亡及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用精制内毒素腹腔注射于实验小鼠,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其血清中TNFα、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同时取肝脏制成组织切片进行HE和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染色,分别于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内毒素攻击下,小鼠血清TNFα于90分钟时首先达到峰值(1291.50±134.40)ng/L,其后即下降;2小时时肝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现象,肝组织坏死及血清酶学改变于4小时才明显产生。结论:内毒素首先诱导TNFα等释放,而TNFα及其诱生的其它细胞因子可使肝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4.
ICU内患者获得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长期住ICU患者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SICU连续长期住院患者65例,定期采取呼吸道(痰液)、血液、尿液、中心静脉插管、各种引流及伤口深部拭子标本,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65例患者中微生物培养阳性者49例(75.4%);其中单纯真菌感染者2例(3.1%);真菌合并细菌感染者18例(27.7%)。真菌感染的总发生率为40.8%(20/49)。共获得真菌41株,念珠菌属仍是主要感染病原体,占全部41株的56.1%以上,但白色念珠菌感染比例显著下降。结论:ICU中真菌感染最常见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留治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有关。应用广谱强力抗生素可以造成菌群失调而引发深部真菌感染。非白色念珠菌类念珠菌正成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烧伤后肝脏血流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烧伤后肝脏血流调节中的作用。方法:动态观察大鼠30%Ⅲ度烧伤后血浆及肝脏ET、NO含量及肝脏血流量的变化,应用ET受体拮抗剂和外源性NO载体观察其对烧伤大鼠肝脏血流量的影响。结果:大鼠烧伤后肝脏血流量明显下降,伤后血浆及肝组织ET和NO含量明显升高,由于ET升高幅度相对较大,ET/NO比值也显著增加,肝组织ET、ET/NO改变与肝脏血流量的降低呈显著负相关;伤后在一定的液体复苏下应用两种ET受体拮抗剂和NO供体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使肝血流量增加,同时拮抗ET受体A(ETA)、ET受体B(ETB)较单独拮抗ETA效果好,ET受体拮抗剂和NO供体配合使用效果更佳。结论:烧伤后由于肝脏ET的增加和内源性NO相对不足,导致肝脏血管收缩造成肝脏血流量下降,拮抗ET的作用和(或)补充外源性NO则可一定程度逆转烧伤后肝脏血流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心脏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在高血压心脏病(HHD)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HHD及原发性高血压Ⅰ期(EH)患者分别给予肼苯达嗪(HYD)和培哚普利(PER)治疗,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HD和EH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PY的浓度。结果:HHD患者血浆NPY浓度〔(163.65±32.48)ng/L〕明显高于EH组〔(98.09±16.77)ng/L〕,且血浆NPY的浓度随心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上升(F=24.95,P<0.01);EH患者经PER治疗后血浆NPY浓度下降,而HYD则无此作用;对HHD患者,PER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使血浆NPY的浓度下降更明显。结论:NPY可能在HH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NPY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可能对判断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症胆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胆管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对28例急诊入院且APACHEⅡ评分≥12分的重症胆管炎患者立刻采血,分别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溶酶原(Plg)及α2纤溶酶抑制剂(α2PI)。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ATⅢ、tPA、Plg三者活性的显著降低以及GMP140、vWF、PAI的显著升高,Fg和α2PI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重症胆管炎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已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在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被破坏而产生高凝状态,以及严重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损害,结果引起组织器官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而导致其微循环障碍,因此易出现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收缩性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不烧伤)和烧伤组(50只,致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测定大鼠烧伤前(对照组)及烧伤后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心功能及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变化。结果:烧伤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比对照组大幅度下降,与LVSP和dp/dtmax均呈显著正相关(r=0.9172,r=0.9761;P均<0.01)。结论: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降低是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收缩性减弱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严重烧伤患者肠内容物的IgA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0.
合肥地区献血者血小板抗原多态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的多态性。方法 采用PCR—SSP法对合肥地区120名无关献血的血小板抗原HPA—1,2,3,4,5进行DNA分析。结果 HPA—1b、4b和5b属低频率,所有120名献血均为HPA—4a。在检测中没有发现一例同时具有两个低频率抗原。结论 合肥地区HPA—1a,4a,5a基因型较为常见,HPA—1b,5b基因型较为罕见,未发现有4b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