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抗大鼠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在浙江中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选用6周龄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采用大鼠游泳力竭运动疲劳模型。随机将大鼠分成边游泳边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lO次,即每日力竭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d,共10次),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即第10天游泳后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游泳后治疗组(第11天起每日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1次,共10次),造模组(不给予治疗)4组,每组10只。于实验前、实验第10天和第20天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游泳耐力时间、心率、血糖、血乳酸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体质量的影响。体质量在大鼠早晨来进食前测试。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清乳酸测定采用对羟基联二苯法。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及造模组各有1只大鼠在游泳训练中淹死,其余3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边游泳边治疗组治疗后比造模前有明显延长[(19.42&;#177;2.26),(15.50&;#177;1.03)min,P〈0.01];造模组治疗前后保持不变[(15.35&;#177;1.11),(15.00&;#177;1.12)min,P〈0.01];边游泳边治疗组明显长于造模组。雌、雄大鼠增长差异不明显。②心率: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升高,其中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在第20天时模型组没有显著变化,而游泳后治疗组显著降低,在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低于模型组。③血清血糖浓度:造模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大鼠在第10天比造模前明显降低,而边游泳边治疗组无明显变化。边游泳边治疗组第10天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降低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升高。④血清乳酸: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含量比造模前明显升高,而造模后即时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和模型组升高幅度高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其中边游泳边治疗组升高幅度低于模型组;第20天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比第10天显著降低。⑤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第10天的均比造模前显著升高;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比第10天明显降低。⑥体质量:边游泳边治疗组、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第10天均比造模前明显升高;第10天边游泳边治疗组增长幅度明显慢于造模后即时治疗组和模型组;游泳后治疗组和模型组第20天增长明显快于第10天。结论:①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具有延长大鼠力竭游泳耐力时间,延缓过度疲劳的发生,在运动性疲劳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②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能量代谢效率,纠正自由基代谢失衡,减少代谢产物的堆积,从而达到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③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具有明显的即时效应,以及累加效应,可作为对抗运动性疲劳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运动时大鼠血糖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大鼠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血糖(GLU)、乳酸(LD)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不同运动疲劳阶段进行足三里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观察大鼠血糖浓度、乳酸含量及心率变化。结果:本疗法可以明显降低疲劳大鼠心率.边游泳边治疗组与游泳后治疗10次组优于游泳后治疗1次组:维持血糖浓度边游泳边治疗组优于游泳后治疗1次组:游泳后治疗1次组可显著降低血乳酸浓度。结论:边游泳边治疗组与游泳后治疗10次组优于游泳后治疗1次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在运动疲劳发生发展及恢复过程中均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加速乳酸清除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及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员的健康.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多局限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治疗方面,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目的考虑到在实际训练中针灸运用的局限性,本实验主要观察无创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鼠体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完成.实验动物①4周龄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②未经训练的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方法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应用G6805-A型电针治疗仪(选用双相非对称脉冲,宽度0.5 ms,脉冲电压峰值控制在2 V,频率选用随机变化的疏密波,频率疏密变化范围2~30Hz),对所选穴位(相当于人体的百会、命门)在每天训练前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昆明种小鼠进行15 min刺激.然后置于水深30 cm、水温25℃±0.5℃的游泳槽中,在小鼠尾根部系以体质量的10%的负荷让其负重游泳,用秒表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力竭所需时间为力竭游泳时间,力竭游泳时间的判定标准为当小白鼠用尽全力后,头部开始无法冒出水面,继之下沉至容器底部时为止.锻炼时间7 d,末次实验后将小鼠放入50 mL的密闭玻璃瓶,内置10 g钠石灰,用秒表记录其停止呼吸的时间(窒息时间).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每天在动物跑台上以15-27 m/min的速度运动,30 min/次,持续运动14 d.其中第7天和第13天各休息1 d.皮电刺激方法同上.疲劳判断标准为奔跑大鼠在接受刺激后仍跟不上预定速度,大鼠滞于跑台后半段,连续遭电击3次以上.实验前后用普通天平称取大鼠体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前后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和耐缺氧时间、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及体质量变化.结果实验中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原因引起动物死亡.①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小鼠第1天、第7天游泳至力竭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38.78±4.33),(30.08±3.12)min;P<0.01];[(41.35±3.45),(30.11±3.23)min,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7天比第1天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耐缺氧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40.91±4.69),(32.96±4.15)min,P<0.01].②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相差不大(P<0.05);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差异明显(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后抗疲劳时间明显延长[(165.50±13.70),(101.50±21.87),(23.33±10.46)min,P<0.01].各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鼠无论在游泳力竭时间、跑台疲劳时间上,还是在耐缺氧时间上都有显著提高;实验后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而皮电刺激组增加幅度最小,差异无显著性.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的一种合理综合,具有安全便捷、实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经皮穴位电刺激后鼠耐力训练中体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及预防过度疲劳的发生直接关系到运动训练的效果、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员的健康。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而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多局限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治疗方面,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则较少。目的:考虑到在实际训练中针灸运用的局限性,本实验主要观察无创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鼠体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医学教研室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材料: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完成。实验动物:①4周龄昆明种健康雄性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②未经训练的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组、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每组10只。方法:对负莺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应用G6805-A型电针治疗仪(选用双相非对称脉冲,宽度0.5ms。脉冲电压峰值控制在2V,频率选用随机变化的疏密波,频率疏密变化范围2-30Hz)。对所选穴位(相当于人体的百会、命门)在每天训练前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组昆明种小鼠进行15min刺激。然后置于水深30cm、水温25℃&;#177;0.5℃的游泳槽中,在小鼠尾根部系以体质量的10%的负荷让其负莺游泳。用秒表记录从实验开始至力竭所需时间为力竭游泳时间,力竭游泳时间的判定标准为当小白鼠用尽全力后。头部开始无法冒出水面,继之下沉至容器底部时为止。锻炼时间7d,末次实验后将小鼠放入50mL的密闭玻璃瓶,内置10g钠石灰,用秒表记录其停止呼吸的时间(窒息时间)。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每天在动物跑台上以15—27m/min的速度运动,30min/次,持续运动14d。其中第7天和第13天各休息1d。皮电刺激方法同上。疲劳判断标准为奔跑大鼠在接受刺激后仍跟不上预定速度。大鼠滞于跑台后半段,连续遭电击3次以上。实验前后用普通天平称取大鼠体质量。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前后小鼠游泳力竭时问和耐缺氧时间、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及体质量变化。结果:实验中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无实验原因引起动物死亡。(D对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的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小鼠第1天、第7天游泳至力竭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38.78&;#177;4.33),(30.08&;#177;3.12)min;P〈0.01];[(41.35&;#177;3.45),(30.11&;#177;3.23)min,P〈0.01]。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第7天比第1天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耐缺氧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延长[(40.91&;#177;4.69),(32.96&;#177;4.15)min.P〈0.01]。②对大鼠跑台疲劳时间和体质量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相差不大(P〈0.05);训练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实验前后疲劳时间差异明显(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和训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后抗疲劳时间明显延长[(165.50&;#177;13.70),(101.50&;#177;21.87),(23.33&;#177;10、46)min,P〈0.01]。各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幅度较其他两组小,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鼠无论在游泳力竭时间、跑台疲劳时间上,还是在耐缺氧时间上都有显著提高;实验后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而皮电刺激组增加幅度最小,差异无显著性。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的一种合理综合,具有安全便捷、实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对鼠耐力训练体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对鼠体能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鼠置于游泳槽内游泳 ,跑台上奔跑及密闭玻璃瓶内 ,观察其游泳力竭时间、耐缺氧时间、跑台疲劳时间及体重的变化。结果穴位经皮神经电组鼠的游泳力竭时间、跑台疲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均明显提高 (P <0 .0 1) ;实验后鼠体重增加明显 ,而经皮神经电刺激组增加幅度最小 ,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法是中医针灸疗法与物理疗法的一种合理综合 ,具有安全便捷、实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构建复合因素致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及血生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构建慢性疲劳动物模型多采用悬吊、束缚、游泳、跑台等复合性物理因素。目的:以睡眠剥夺与负重力竭游泳复合为慢性疲劳因素,构建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并观察其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2007-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医症候实验室完成的随机对照动物观察。材料: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取8只进行预实验确定观察时间点为造模第1,4,13天,剩余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模型组24只。方法:模型组大鼠建立慢性疲劳模型,即放入水深1.5cm的盒子中剥夺睡眠20h,按其体质量5%负重后再于水深50cm的玻璃缸内进行力竭游泳训练,以沉入水中10s无法浮出水面判定达到力竭状态。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自然饲养。主要观察指标:造模第1,4,13天各取8只模型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离心取上清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造模第1天仅尿素氮水平升高,尚未引起血液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大鼠处于急性应激状态;造模第2-4天进入适应阶段,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等肝肾功能指标发生异常(P〈0.01),大鼠尚可承受该运动强度;造模第5~13天,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血糖、血脂及血清离子等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几乎均发生异常(P〈0.01),大鼠机体受到严重损伤。结论: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慢性疲劳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呈逐渐恶化状态,机体损伤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5-HT机制。方法:27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组和TEAS组,每组9组。应用跑台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TEAS治疗选用大鼠“后三里”穴(相当于人类的“足三里”穴),刺激参数: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时间30min,左右交替,每日1次,连续治疗7d。力竭运动后,记录力竭运动时间;用乳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浆乳酸含量;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CD)测定脑内5-HT、5-HIAA含量。 结果:TEAS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长于运动组(P<0.05);运动组血浆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安静对照组和TEAS组(P<0.05);各组间海马和中脑5-HT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TEAS组大鼠海马5-HIAA含量明显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运动组大鼠中脑5-HT/5-HIAA比值显著高于TEAS组(P<0.01)和安静对照组(P<0.05)。 结论:促进海马、中脑5-HT代谢速率可能是TEAS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电针患侧曲池、阳陵泉穴对脑梗死后肢体痉挛(PSS)大鼠皮质损伤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氨酸(Glu)、丙二醛(MDA)、核黄素激酶(RFK)和还原性辅酶氧化酶2(NOX2)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与造模组,每组10、20只。造模组采用Zea-Longa线栓法联合内囊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制备PS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鼠板固定大鼠,但不进行干预;电针组接受电针干预,穴位选择患侧阳陵泉穴(左)、曲池穴(左),每穴直刺1针,电针波型:密波;频率:100 Hz,强度以大鼠肢体轻微抖动为度,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7 d。分别于造模第1天和治疗第7天采用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分别于造模第2天和治疗第7天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估大鼠患侧肢体肌张力;采用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的病理学改变;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波形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相应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大鼠均制成T9水平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A组)、连续波电针组(B组)、断续波电针组(C组)、造模组(D组)4组,每组12只。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后肢功能的BBB评分、斜板试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天,A、C组BBB评分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组优于造模组(P<0.05)和C组(P<0.01);第3天,BBB评分A、B、C组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组显著优于造模组(P<0.05);第7天,BBB评分A、B、C组优于造模组(P<0.05),斜板试验角度A、B、C组均优于造模组(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天,SOD活性A、B、C组较造模组明显增高(P<0.05),MDA含量较造模组显著降低(P<0.01);第3天,A、B、C组较造模组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A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C组MDA含量低于造模组(P<0.05);第7天,A、B、C组SOD活性优于造模组(P<0.05),MDA含量低于造模组(P<0.05),其余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种波形电针对于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疏密波能明显通过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的再生和修复,加快自由基的清除,加强血液循环,减少脊髓损伤的继发损伤等方面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足三里穴对海训士兵血液中LA、SOD、GSH-PX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海训士兵运动疲劳发展过程中,乳酸(LA)、丙二醛(MAD)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海训士兵不同运动疲劳阶段进行足三里穴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观察士兵LA、MAD含量和SOD、GSH—PX活力的变化。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以明显降低海训士兵LA、MDA含量,海训后治疗组优于海训前治疗组和海训时治疗组(P〈0.01),海训时治疗组优于海训前治疗组(P〈0.01):可以明显提高SOD、GSH—PX活力,海训时治疗组优于海训后治疗组(P〈0.01)。结论:海训时治疗组与海训后治疗组优于海训前治疗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可加速乳酸清除,提高抗氧化酶活力,有效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