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度烧伤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病死率高,故预防十分重要.2005年1月~2009年1月作者用兰索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43例,并与奥美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42例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重度烧伤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病死率高,故预防十分重要。2005年1月~2009年1月作者用兰索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43例,并与奥美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42例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3年1月~2006年12月作者应用潘托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37例,并与奥美拉唑预防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出血35例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892例重度烧伤患者,回顾分析其中53例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53例患者中,经积极治疗,显效2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87%;休克患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休克患者(χ2=138.20,P<0.05),应激性溃疡出血与休克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χ2=62.82,P<0.05,r=0.65)。结论对于存在休克的重度烧伤患者需提高警惕,注意监测有无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早期行综合治疗,防治休克是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6月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54例,应用潘妥拉唑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和不应用任何预防发生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发现潘妥拉唑能很好地抑制高血压脑出血的胃酸必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正应激性溃疡是指在严重烧伤、创伤、休克、严重感染等各种强烈应激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1])。烧伤后应激溃疡又称Curling溃疡,是一种严重烧伤后消化系统并发症,是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2])。有研究表明~([3]),烧伤越重,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越高。因此,探讨特重度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8月24日我院烧伤ICU收治了1例特重度烧伤并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白黄液”预防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及对照组49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或胃管注入“白黄液”。结果:观察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5例(8.2%),死亡4例(6.6%);对照组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及病死分别为21例(42.9%)和11例(22.4%)。2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白黄液”能有效地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为预防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药物,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16例重度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采取安全有效的液体复苏,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及早有效的防治感染,应用抗酸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严密病情监护,心理支持等措施。结果:本组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合并败血症死亡,余14例痊愈。结论:对重度烧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应激性溃疡的康复,提高烧伤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申英华 《护理研究》2008,22(10):2670-2671
烧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是烧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增加了烧伤治疗的复杂性,甚至可直接导致病人死亡。重度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明显降低了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董凤林  闫跃生 《新医学》1997,28(6):300-301
西咪替丁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40例疗效观察河南西华县人民医院(466600)董凤林闫跃生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上相当常见,病死率甚高,故对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1992年6月~1996年4月,我们把西咪替丁用于40...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AVCD)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临床上相当常见,病死率高。故对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2001年至2004年我们应用雷尼替丁预防ACVD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春花 《护理研究》2005,19(6):1052-1053
脑出血病人常在发病7d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多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应激性溃疡所致。预防的重点在于积极消除应激因素。2002年1月-2004年3月,护理人员对78例脑出血病人进行饮食护理,以防治应激性溃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急性重型脑挫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重型脑挫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围术期的处理,特别是术后早期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总结应用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防治138例急性重型脑挫伤并发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度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16例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16例重度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采取安全有效的液体复苏,早期胃肠道营养支持,及早有效的防治感染,应用抗酸刺和胃黏膜保护剂,严密病情监护,心理支持等措施.结果:本组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合并败血症死亡,余14例痊愈.结论:对重度烧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应激性溃疡的康复,提高烧伤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申英华 《护理研究》2008,22(29):2670-2671
烧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是烧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增加了烧伤治疗的复杂性,甚至可直接导致病人死亡.重度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的防治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明显降低了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其中19例破入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13例,原发性脑室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脑干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2例,小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7例,脑叶出血破入脑室并发应激性溃疡5例。死亡23例,死亡率38.3%。直接死于上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脑疝者18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结论脑出血破入脑室者继发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丘脑、脑干部位出血,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胡义平  陈明建 《新医学》2001,32(10):598-599
目的:探讨应用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预防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29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d)、雷尼替丁组(31例,静脉滴注雷尼替丁150mg/d)及对照组(30例,未使用药物来预防出血),观察3组临床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情况。结果: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的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71%,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7%)(P<0.05,P<0.05)。奥美拉唑组用上述剂量无效的2例出血患者经增加奥美拉唑用量后,能有效止血,而雷尼替丁组用上述剂量无效的9例中,6例增加雷尼替丁的剂量,3日内止血,另3例改用奥美拉唑后有效止血。结论:奥美拉唑、雷尼替丁均有预防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作用,奥美拉唑的止血效果较雷尼替丁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重度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应激性溃疡16例,发生率为33.3%,干预组发生应激性溃疡7例,发生率为14.6%,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P=0.031)。结论对重度烧伤患者实施综合预见性护理,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激性溃疡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自1995年8月~1998年3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3例,有应激性溃疡出血先兆者13例,出血者2例。除出血者外,其余31例患者经严密的观察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后,无一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现象。1...  相似文献   

20.
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 SU)是各种严重疾病、重度烧伤、颅脑外伤等较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S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SUB),是因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及手术创伤等原因所致,已多有报道[2],但就阴道分娩引起应激性溃疡出血尚属少见.作者对阴道分娩的产妇发生SUB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