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例Merkel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光镜下癌细胞呈巢索状弥漫排列,形态类圆形、空泡状,大小较一致,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免疫组化示AE1/AE3、CK20、EMA、NSE、CgA、Syn和CD56(+)。结论Merkel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彻底切除病灶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是治疗Merkel细胞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书田  张丹  李美芳  邢传平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3):219-220,F0003
目的 总结Merkel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提高本病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2例资料完整的Merkel细胞癌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例分别以后枕部肿物及阴囊、阴茎根部皮损就诊,例1针吸细胞学检查找到生长活跃的癌细胞,切除肿物,光学显微镜下见癌细胞呈空泡状,核分裂象较多,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质稀少,嗜酸染色。例2电子显微镜检查示:皮损结节内均为癌组织,位于真皮及皮下,呈小梁状、团片状或排列无一定规律,癌细胞大小不等,胞界不清,胞质丰富,嗜酸,部分呈空泡状,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有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间质很少,富含血管样腔隙,淋巴管内有癌栓形成。最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Merkel细胞癌。结论本病典型临床表现是无痛性迅速增大的皮表结节,部分病变表面有溃疡形成,并可伴有细菌感染。因肿瘤发生在真皮中或皮下组织内,易被误诊,病理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睾丸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为52岁老年男性,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以梁状和岛状排列为主;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中度嗜酸性,核染色质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示:瘤细胞CK (+)、CD56(+)、Syn (+)、CgA(+),Inhibin(-)、PLAP(-)、AFP(-)。结论原发于睾丸的神经内分泌癌非常罕见,通常不伴有类癌综合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包括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睾丸畸胎瘤合并类癌、精原细胞瘤、支持细胞瘤等,多数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Merkel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皮肤Merkel细胞癌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电话随访及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7~80岁,中位年龄75岁。发病部位分别为小腿、上臂、手腕和臀部。均行肿物扩大切除术,其中2例行术后放疗和化疗。镜下见肿瘤累及真皮及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上皮性标记物CKpan和EMA(+),CK20(+)并具有特异性的核周点状着色或胞质弥漫着色;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gA和CD5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9月。1例于术后27个月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死亡,余3例存活。结论皮肤Merkel细胞癌较罕见,有复发转移倾向,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诊断,治疗推荐行扩大手术切除术并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6例甲状腺髓样癌进行分析,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6例甲状腺髓样癌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6例甲状腺髓样癌中呈经典型表现的11例,类癌型(小细胞型)2例,腺泡型1例,乳头型1例。免疫组化calcitonin阳性thyroglobulin阴性。结论:甲状腺髓样癌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多样,尤其非经典型改变的病例易误诊为甲状腺其它肿瘤,易后确诊依靠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并发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观察1例食管癌并发食管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患者女性,77岁.进食哽噎20余天.巨检见食管黏膜局部有一息肉状肿物突入管腔,紧邻该肿物另见一溃疡型肿物;镜检见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多为基底细胞型,呈巢状、弥漫排列,侵及肌层;食管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病理核分裂象> 10个/50HPF.免疫组化标记CD117呈强(+).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并发食管间质瘤属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鼻腔透明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鼻腔透明细胞癌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鼻塞并出现间断排血性鼻分泌物。镜下瘤组织主要由多边形上皮样瘤细胞组成,排列成巢状,由富含薄壁毛细血管的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大小不一,核小,居中或偏向一侧,核分裂罕见,胞质丰富透亮,呈空泡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keratin、S-100阳性,HMB-45、vimentin、actin、CGA、Syn、和α-SMA阴性;纤维组织vimentin阳性。结论:鼻腔原发透明细胞癌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8.
Merkel细胞瘤(MCC)又名美克耳细胞癌,是原发于皮肤的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断较难,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我院2006—05收治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肺嗜酸细胞类癌2例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例肺嗜酸细胞类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瘤细胞胞质内有多量嗜酸性细颗粒。免疫组化:角蛋白、NSE、CgA、Syn呈阳性表达,S-100呈阴性表达。电镜:瘤细胞胞质内见多量神经内分泌颗粒和增多的线粒体。结论 肺嗜酸细胞类癌具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和电镜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维军  王殿军  于国  钟梅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3):154-155,i048
目的 研究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4例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66.3岁,首发症状均为间断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例患者6~7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和/或转移,1例3个月已有肝转移。所有切除肿瘤的组织学形态与肺小细胞癌相似。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术前得到明确病理诊断。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gA和Syn,仅1例肿瘤细胞CK呈弱阳性表达。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活检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肝样癌的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卵巢肝样癌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卵巢肿瘤由类似肝细胞癌样的细胞组成,排列呈片状、巢状,瘤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圆形、卵圆形位于中央,可见核仁,分裂象活跃。AFP( )、HCG( /-),而CA-125、CEA、CK、EMA、Inhibin、ER、PR、Mac387、KP-l和HMB45均(-)。CD34显示丰富的毛细血管。PAS(-)。结论卵巢肝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需与肝样卵黄囊瘤、类固醇细胞瘤或脂质细胞瘤、卵巢转移性肝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运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分析3例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肾细胞癌(succin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SDH-deficient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在3例SDH缺陷型肾细胞癌患者中,男女均有发生,年龄22~48(平均39.33)岁,病变位于左肾1例,右肾2例。其中1例患者发生同一侧肾脏肿块2个,分别位于右肾上极和右肾下极。所有肿瘤大体边界清楚,无明确包膜,边缘呈推挤性生长,切面实性,均质,灰红或灰褐色。镜下观:肿瘤组织结构多样,呈巢状、小管状、腺泡状或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圆形,细胞界限不清楚,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细胞质内可见空泡状或包涵体结构,并可见嗜酸性絮状物,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光滑规则,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细胞核大小较一致,为低级别核;肿瘤周边可见正常肾小管或肾小球。IHC显示SDH亚单位B(SDHB)抗体表达缺失,肿块周边非肿瘤组织,包括肾小管、血管内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均呈阳性表达。3例患者手术治疗后随访2~8个月,均存活。SDH缺陷型肾细胞癌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细胞特征,确诊需要IHC标记证实。  相似文献   

13.
Merkel cell carcinoma (MCC) is a rare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skin. It has a high propensity fo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nd there is no clearly defined treatment. MCC recurrence at the pelvic lymph node has rarely been reported. Herein,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pelvic lymph node recurrence of MCC that was dissected laparoscopically. Nine years before presenting to us, a 76‐year‐old male patient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MCC, and since then, he had had two recurrences. The most recent recurrence—the third recurrence—involved a tumor that had been detected at the right pelvic lymph node, and MCC recurrence was suspected after several imaging studies. Laparoscopic right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was conducted,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ed MCC recurrence.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on postoperative day 8 and had no recurrence for 2 years as detected by imaging. This case report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of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MCC recurrence with respect to intraoperative magnified vision and a more comfortable postoperative course for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5例肿瘤组织进行光镜、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观察,其中3例进行电镜研究。结果25例肾嫌色细胞癌的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周围细胞较大,胞质呈空泡网状,中央细胞较小,胞质红染,细胞分布不均,中央密,外周疏,常可见双核细胞;免疫组化AEI/AE3和CK7(+),vimentin(-);电镜可见瘤细胞内有多少不等的胞质微囊泡。25例中3例伴肉瘤样癌成分。22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学特征明确,临床预后好,伴肉瘤样癌成分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尿沉渣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检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40例非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随访观察其中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尿液hTERT mRNA变化与复发的关系.结果 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中有30例hTERT呈阳性表达;40例非膀胱癌患者中有3例hTERT呈阳性表达.hTER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3%和92.50%;G1~G3级肿瘤hTERT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50.00%、73.68%和90.91%.尿脱落细胞学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19.5%和100%,尿hTERT检测与之相比,灵敏度高,特异度无差异.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复发,尿沉渣hTERT检测阳性表达后8~16周,膀胱镜证实膀胱癌复发.结论 ①尿沉渣hTERT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肿瘤标记物,优于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②尿hTERT相对表达量随临床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增加.③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尿hTERT阳性表达可提示复发,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监测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总结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其预后。方法 对4例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hr)、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等,其中3例电镜观察。结果 4例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临床表现均为肉眼血尿,无类癌综合征。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核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较深染,可见核分裂象及坏死。胞浆较宽广,嗜酸性。瘤细胞呈腺泡状、梁状、实性片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Chr、Syn、NSE二种或二种以上阳性。电镜下瘤细胞胞浆内可见内分泌颗粒。结论 原发性膀胱恶性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诊断依靠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临床分期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0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1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S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形态变化、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标记,对10例SCMM的形态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2~78岁,平均48.5岁。好发部位为足、手及躯干部皮肤。SCMM瘤细胞体积小,胞质极少,巢状、弥散片状或梁状分布,多数瘤组织中含有黑色素,少数无色素,瘤细胞核深染、核异型及有不明显核仁。10例SCMM均显示HMB 45、S-100及vimentin强( )。结论SCMM易被误诊为小细胞癌、Merkel细胞癌、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PNET、骨外尤文瘤或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无色素者更易被误诊。HMB 45、S-100v、imentin标记阳性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