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4例痉挛型双患儿,进行A型内毒毒素(BTA)注射,再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及配带矫形器进行步态训练治疗3个月,并设对照组对比观察。结果:经BTA注射后患儿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扩大,继续康复治疗及配带足踝短形器训练,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BTA注射后患儿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扩大,提高了患儿对康复治疗及矫形器的耐受性,提高患儿的主动运动能力,加快了异常姿势的纠正速度,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外科干预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药浴牵拉治疗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浴牵拉对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的康复疗效。方法:将31例痉挛型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浴,同时使用我们自制的踝背屈牵拉器,对照组除未给予中药浴和踝背屈牵拉器外,其他康复治疗手段相同。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被动活动度、主动活动度、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增加及步行能力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牵拉治疗方法对痉挛性脑瘫合并踝关节挛缩有显著疗效,同时可明显提高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脑瘫住院患儿160例分为针刺组(n=80)和对照组(n=80)。针刺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哑门、风池等穴位,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应用Bobath法康复训练。疗程3个月。结果针刺组(n=77)显效26例,有效46例,无效5例;有效率93.5%;对照组(n=78)显效20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有效率83.3%。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够降低痉挛型脑瘫儿的肌张力等,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与针刺联合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患儿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患儿运动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GMFM运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针刺方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和中医推拿对痉挛型脑瘫尖足畸形患儿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以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方案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中医推拿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个月;中医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APROM),同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D、E功能区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均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的APROM、GMFM和CSS评分分别为(78.72±8.25)°、(79.80±9.95)分和(8.68±1.63)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以及中医推拿的基础上增加基于肌内神经分布的中医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粗大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CP)踝关节过度跖屈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CP患儿8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推拿、理疗及水疗等综合治疗。针刺组增加头部相应区域及肢体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以踝关节活动度范围为标准制定疗效,针刺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5.0%、82.5%与20.0%、55.0%,P0.05)。结论:痉挛型CP患儿在治疗中配合针刺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某院就诊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干预,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儿痉挛程度、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66)的D区、E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GMFM-66的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利于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其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三维步态分析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步态特征,为其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提供量化评定依据。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瘫患儿为观察组,再将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2组的步态时空参数及运动学参数,根据评定结果为观察组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训练1个月前后分别对观察组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GMFM和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 (均P<0.01) ,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步态周期和跨步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 ,步频、跨步长、步长及髋、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屈曲最大角度以及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比较,步频、步速、跨步长及步长均明显降低(均P<0.01),除了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髋、膝及踝关节各运动学参数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量化评定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能为患儿康复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BTX-A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功能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时,2组患儿CS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C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GMFM(DE区)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能更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的步态,提高其站立与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