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上肢三角肌前部的AEMG和MPF均值明显小于健侧,运动负荷对各组观察肌肉MP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结论: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健、患侧膝屈伸肌的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为临床制定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用Noraxon 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对26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等长肌肉收缩功能和下蹲运动进行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结果 患侧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在最大等长收缩和下蹲运动时的肌电振幅均值小于健侧(P〈0.05)。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患侧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健侧增高(P〈0.05);在下蹲运动过程中,患侧的胭绳肌共同活动比率高于检测(P〈0.05)。结论 表面肌电图测试可用于量化评价膝OA患者在不同运动过程中肌肉功能。膝OA患肢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均可能存在肌肉功能降低和肌力平衡异常。康复治疗不仅应重视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而且应重视改善膝关节的肌力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在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_F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1例脑卒巾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两组各活动肢体间比较除AEMG斜率均值外MF、MPF、AEMG及MF斜率及MPF斜率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活动肌肉间比较MF、MPF、AEMG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MF斜率、MPF斜率及AEMG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肢体因素四个水平间比较除偏瘫组患侧与健侧之间的MF和AEMG、AEMG斜率均值和偏瘫组患侧与正常组左侧的MPF斜率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参数在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肌肉因素4组肌肉间对比:主动肌与拮抗肌以及协同肌AEMC、MPF差异有显著性,协同肌之间MF、MPF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拮抗肌与协同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线性功率谱分析和平均肌电值及疲劳试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别是活动肢体因素,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及其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记录屈膝90°最大等长收缩(MVIC)、下蹲和站起时,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方根值(RMS)和协同收缩率(CCR),并观察CCR与疼痛的关系.将单膝患病患者健侧及双膝患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肌电图电刺激器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共选取4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在肌电图监测下采用电刺激器进行电刺激,持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Cohen分级及侧方扩散反应(LSR)对入选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本研究42例入选患者中,治疗前Cohen分级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Ⅳ级9例;治疗后入选患者Cohen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0级13例,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5例,Ⅳ级2例,痊愈率为31.0%,有效率为92.9%。治疗前入选患者LSR阳性率为95.24%,治疗后LSR阳性率(45.2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在肌电图监测下采用电刺激器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不同站立位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IS患者作为AIS组,15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lexComp Infiniti十通道表面肌电分析系统测试腰腹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所有研究对象分别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进行测试.比较2组研究对象腰腹部肌群激活率.结果 站立在稳定平面和软垫上、去除和不去除视觉听觉干扰时,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分别为4.91% MVIC、5.22% MVIC、5.51%MVIC、6.01% MVIC,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分别为6.45% MVIC、7.69% MVIC、8.31% MVIC、8.77% MVIC,AIS组凹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均小于凸侧(P<0.01).AIS组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在稳定静止站立位的激活率小于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不稳定的站立位(P<0.05).结论 AIS患者双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激活率不对称;在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的不稳定站立位下,AIS患者凸侧顶椎水平椎旁肌更易激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1.
Husid MS 《Headache》2005,45(3):249-250
A 36-year-old woman has had repeated episodes of concurrent hemifacial spasm and migraine for 8 years. Her history is summarized and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 link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治疗面肌痉挛(HFS)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对235例HFS病人进行面肌多点注射BTXA,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进行比较,并随访12~36周.结果BTXA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3%(231/235),无全身反应,半年复发率为60%,药效作用时间平均16周;重复注射同样有效.结论局部注射BTXA是治疗HFS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统计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患者例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面瘫8例、听力下降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小脑损伤1例、脑脊液漏1例,通过有效的护理评估和干预,患者均顺利度过术后并发症高危期。结论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面肌痉挛患者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对面肌痉挛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心理治疗基础上,配合生物反馈训练。心理治疗每周2次,每次15min。生物反馈训练每次30min,每周4次,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痉挛级别转化、临床疗效判定、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健康状况调查间卷SF-36生存质量评分评定。结果:治疗后痉挛级别减轻,SAS、SDS评分、SF-36v2生存质量评分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5个纬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进而进展至整个面部。周围神经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最常见的病因学说,其中血管压迫最多见,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其运动核兴奋性增高,因此对于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识别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的鉴别和诊断,该文主要从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四方面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痉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减压时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出现波形混乱和波幅变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病例资料,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AMR波。结果:减压过程中AMR出现波形混乱或波幅变化共144例(97.3%),其AMR消失率均高于无变化病例(P=0.011,P=0.001)。AMR消失146例,术后缓解135例(92.5%);AMR未消失19例,术后缓解11例(57.9%)。AMR消失组患者术后缓解率显著高于AMR未消失组(P=9×10-6)。结论:术中减压时AMR出现波形混乱和波幅变化,提示已近责任血管区域,减压后AMR消失患者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桥式运动下竖脊肌与多裂肌表面肌电(s EMG)信号变化特征,为桥式运动的临床应用提供电生理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例健康同龄成年人(正常组)与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者组),对两组受试者行桥式运动时的竖脊肌与多裂肌s EMG信号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正常组双侧竖脊肌、多裂肌配对比较,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指标中位频率值(M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竖脊肌患侧AEMG值大于健侧、患侧MF值均小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组双侧多裂肌AEMG值、MF值组内配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两组受试者同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桥式运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训练的一种方法,但须注意训练时双侧竖脊肌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8.
表面肌电图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参数的变异性,为拓展表面肌电图的临床应用建立可靠的依据.方法:健康受试者进行伸膝等长收缩,以及10m自由步行的动态运动,分别记录下肢相关肌群表面肌电,考察各参数的变异系数.结果:对于静态收缩,即使分析时宽短至1s,除了AEMG以外,各参数的变异系数均<0.100.对于动态的步行运动,取1s的分析时宽,MF、MPF的平均变异系数近于0.100,ZCR、AEMG的平均变异系数在0.150左右.结论:无论静态收缩,还是动态收缩,表面肌电图的基本参数MF、MPF、ZCR、AEMG稳定可靠,变异系数一般不大于0.100-0.150.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的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表面肌电图的康复临床评估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客观量化的手段,其分析方法多样,同时具备无创性等优点,在康复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运动分析、肌肉功能的评估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研究。然而,目前表面肌电图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规的评估手段开展仍然较少。基于量化的观点,表面肌电图对于康复评估和康复目标的制定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康复效果的监测也有一定的好处。故本文对表面肌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测定两组患者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健患两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异同。结果: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同组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波形平均值、峰值、波形面积之间相比较,对照组健患两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试验组健侧以上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患侧(P0.05)。上述指标组间相互比较,试验组健侧略大于对照组健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个吞咽波两组组间吞咽时限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0s内吞咽次数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发现,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健患两侧AEMG、峰值、IEMG值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健患两侧不存在;且两人群中吞咽时间、吞咽次数及患侧单侧AEMG、峰值、IEMG值亦同样有差异,这对运用表面肌电图诊断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